香港搶人:放開內地22所大學畢業生
產業競賽。
作者?I 楊文靜 王露??報道 I 投資界PEdaily
今天(10月16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發布2024年施政報告,描繪了香港新藍圖。
當中,不少內容留給外界深刻印象:設立100億科創母基金;調撥15億元與業界配對成立聯合基金;發展低空經濟;推動內地大型企業赴港上市.....同時,香港搶人才加碼,“高才通”新增人大、北航、北理工、北師大、南開、川大等9所內地大學,至此已向內地22所大學畢業生開放“落戶”。
而回顧過去,李家超對香港科創變化感慨良多:“破天荒成立了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利用政府資金,促進產業和經濟發展……搶人才、搶企業,成績獲得普遍認同。”
如同許多內地城市一樣,香港也投身到新興產業競賽中。
香港新藍圖
100億母基金拼招商
科技創新,正在被香港擺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李家超表示香港正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推動傳統產業升級轉型,積極培育新興產業——
1、設立100億元創科產業引導基金。
香港特區政府將成立母基金,加強引導市場資金投資指定策略性新興和未來產業,包括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機械人、半導體與智能設備、先進材料和新能源等,系統性建設創科產業生態圈。
2、優化創科創投基金。
調撥15億元與業界配對成立聯合基金。投資策略性產業的初創企業,進一步提升香港初創生態圈建設。
3、發揮港投公司耐心資本力量。
引導和杠桿市場的資金,合力吸引創科企業落戶和扎根香港。
此外,香港將制訂香港新型工業中長期發展方案,推動成立香港新型工業發展聯盟,促進“政、產、學、研、投”緊密協作,構建香港新型工業合作平臺,包括提供融資機會、促進新來港上市企業與本地大學開展創科合作。
推進第三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臺,聚焦先進制造、材料、能源及可持續發展,吸引世界級的科研團隊與本地院校合作;推出新一輪15億元的研究配對補助金計劃,鼓勵更多機構資助院校研究;推出創科加速器先導計劃,吸引國際初創加速器落戶香港,將加大力度吸引海內外重點企業。
當然,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依然是重中之重。具體來看,將從豐富離岸人民幣業務、強化國際風險管理中心地位、強化國際資產及財富管理中心地位、拓展市場深化海外網絡、優化證券市場、便利市民跨境金融安排、建立國際黃金交易市場、提升綠色金融生態系統等方面著手。
而財富管理方面,香港將爭取與中東等地區的大型主權基金合作,共同出資成立基金,投資內地及其他地區的資產。并優化“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增加基金及單一家族辦公室享有稅務寬減的合資格交易種類。
優化證券市場,包括開拓海外新資金、爭取企業上市、優化上市審批等,推動內地大型企業赴港上市,爭取短期內實現更多標志性的IPO。
產業方面則重點提及了低空經濟、新能源、通訊科技、航天科技、生物醫藥等相關領域措施。包括:
香港特區政府將成立“發展低空經濟工作組”,制訂低空經濟發展策略和行動計劃;新能源運輸基金預留約7.5億元,并推出氫燃料電池重型車輛資助試驗計劃;研究簡化申請營辦低軌衛星牌照的審批流程等;全方位提升香港臨床試驗能力及推動創新生物醫藥成果轉化等。
如此種種,令人期待。
新增內地9所大學畢業生落戶
同時,香港“搶人大戰”繼續——未來五年,香港各行業人力短缺估算約18萬人。為了建立優質人才庫配合發展,將革新各項輸入人才機制,當中包括:
擴大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大學名單,加入13個海內外頂尖大學至198個,把計劃內高收入人才的首個簽證期限由兩年延長至三年。
其中,大公文匯網引用立法會議員尚海龍的信息表示,新增納入“高才通”的九家內地大學分別為——中國人民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東南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同濟大學和四川大學。具體名單以香港特區政府公布為準。?
這始于2022年《施政報告》中首次提到“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轟動一時。根據規定,申請香港永久身份證條件之一是全球百強大學畢業生,而第一批內地有9所大學滿足,分別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山大學、南京大學,以及華中科技大學。
這一計劃對高端人才給予了極大程度的放松。申請人在提出申請前不需要獲得香港企業的聘用,并且計劃獲準后可以在香港逗留24個月,沒有任何附加條件,還可以在逗留期間不事先取得入境事務處的批準,自由從事和轉換工作。在逗留期限到期前,可在網上提交延長逗留期限的申請,直至滿足在港7年后,便可以申請永久身份證。
隨后2023年,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官網公布“高才通”面向群體新增了3所內地高校畢業生——武漢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此后再次增加中南大學。至此,香港已向內地22所大學畢業生開放“落戶”。
除此之外,此次還同時優化“一般就業政策”和“輸入內地人才計劃”,新增渠道吸引年輕及具經驗而人力極短缺的指定技術工種專才來港。還有新安排將設配額;在“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下增設機制,主動邀請頂尖人才來港發展,推進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香港;及延長本港大學的大灣區校園畢業生納入“留港╱回港就業安排”的試行安排,為期兩年等。
搶人搶企業
香港打響產業爭奪戰
字里行間,香港的迫切心情溢于言表。
回顧過去一年,國內創投圈與香港的聯系愈發密切。這當中,港投公司留給大家的印象尤為深刻。
說起來,港投公司來頭不小——旗下將管理220億港元“香港增長組合”、50億港元“大灣區投資基金”、50億港元“策略性創科基金”,以及新成立的300億港元“共同投資基金”,累計規模620億港元,也被譽為“港版淡馬錫”。
今年7月,港投公司投出首個項目——思謀科技。此后沿著硬科技、生命科技、新能源科技三個方向,港投公司短短3個月內接連出手了百圖生科、銀河通用、Galbot和Spark EV等多家企業。
同樣轟動的一幕是7月初,香港科技園一次性與11家先進制造策略伙伴企業簽約,其研發中心、運營及生產基地等將落地香港科技園,分別為——
成都國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亞洲先進同位素技術有限公司、賓理香港有限公司、中國建筑工程(香港)有限公司、恩力動力科技有限公司、河南東微電子材料有限公司、雅各臣科研制藥有限公司、江蘇國芯智能裝備有限公司、鳴嘯信息科技 MIT(集團)、普渡機械人香港有限公司、深圳一清創新科技有限公司。
這些企業涵蓋生物制藥及設備、人工智能、機械人與自動化、半導體設備、新能源汽車和綠色能源等,意向總投資將達到140億港元,并計劃提供超過2200個就業職位。
此外,香港還一舉引入創投圈熟悉的黑芝麻智能、壁仞科技、元化智能、地平線、多點等多家明星企業。
根據香港最新公布一組數據:截至2024年7月,創科及工業局與引進辦與超過100家有潛力和具代表性重點創科企業治談好在香港落戶或擴展業務,將在香港合共投資超過520億元;而新的輸入人才機制推出至今,香港共收到超過38萬宗申請,約16萬名人才攜同家人抵港。
正如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多次提及:“搶企業,搶人才”。
搶下高端人才,拿下新興產業,這是香港的關鍵一役。事實上,香港的焦慮也是全國不少城市共同的焦慮——產業升級浪潮波瀾壯闊,要么掌握話語權,要么掉隊落后。
因此,從更高處來說,這也是每一座城市的關鍵一役。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