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有人叫慘、一邊入局者創新高,餐飲行業真的不掙錢嗎?
一邊有人叫慘、一邊入局者創新高,餐飲行業真的不掙錢嗎?
2024年,可能是餐飲行業有史以來最令人困惑的一年。
一方面大量老牌餐飲企業業績令人揪心,另一方面大量新銳品牌快速崛起。
一方面餐飲行業正迎來大范圍供給側出清,另一方面餐飲業仍是吸納新增就業最多的行業。
一方面全行業利潤承壓,另一方面餐飲大盤仍在以遠超社零增速的方式健康增長。
一方面老牌餐飲企業頻頻叫慘,并把矛頭指向了美團,另一方面,餐飲企業面對眾多本地生活平臺可選的時候,卻還是堅定地擁抱了美團。
用狄更斯在《雙城記》中的話說: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
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
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
餐飲行業到底在經歷什么?美團三季度業績如何?它的利潤從何而來,與餐飲業到底是什么樣的關系?行業將往何處去?相信這些問題也是許多從業者、投資人關心的,今天我們試圖一一解讀,給大家提供一些不一樣的視角。
一、餐飲冰火兩重天
1.老牌餐飲業的艱難一年
2024年以來,多個“頭牌老店”、“傳統名店”宣布閉店消息。
根據財報或公開消息,1998年創立的呷哺呷哺,上半年即已關閉78家餐廳,包括呷哺呷哺門店48家,湊湊餐廳23家,趁燒餐廳7家,高端燒肉品牌趁燒全部閉店。
1996年進入中國的味千拉面,今年上半年關閉內地和香港門店65家,新開30家,凈關閉35家。
2001年進入中國市場的鼎泰豐,今年已陸續關閉門店14家;而廣州清心雞沙田乳鴿、杭州山葵家、廣州稻香、黑雞小館、哥老官等知名老品牌,今年也分別陸續關閉了6家、40多家、11家、7家、30多家門店。
與此同時,多家港股或A股上市餐飲企業,今年財務表現堪憂。
呷哺呷哺、味千拉面、上海小南國等上半年財報均錄得虧損,且虧損金額大幅擴大,營收也出現下降,西安飲食三季報也錄得虧損和營收、利潤雙降。
港股上市的知名餐飲企業九毛九,旗下品牌太二(限自營)、慫火鍋、九毛九三季度同店銷售額分別下降18.3%、32.5%、10.3%,財報顯示,2024年上半年,慫火鍋同店銷售約1.94億元,同比減少34.7%,三季度慫火鍋同店銷售額同比下滑32.5%,延續跌勢。
2. “新”餐飲企業“悶聲發財”
但另一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仍然有一批餐飲新勢力突破重圍、逆勢增長。
從今年三季度業績報告看,巴比食品、廣州酒家利潤率都高達18%以上。巴比食品在2023年超預期開拓了1319家加盟門店,全國門店規模突破5000家大關,并在2024年計劃新拓展門店1000家。瑞幸咖啡在三季度展現了強勁的增長勢頭和盈利能力,季度收入首次突破百億元,創下歷史新高,同比增長超41%。老牌餐飲如全聚德、百盛中國、海底撈也錄得10%的凈利潤率。(注意這里是凈利潤率而不是毛利率)
(幾家歡喜幾家愁,餐飲行業內部分化一直很嚴重)
2024年,還有一批積極轉型的品牌也快速進入消費者視野,比如憑借極致的門店模型和充滿“煙火氣”的小炒特色迅速建立消費口碑的蘭湘子湘菜小炒。截至2024年9月,其全國門店數已超過300家,門店覆蓋全國50余個城市。新銳品牌夸父炸串在2024年完成了B輪融資,累計融資額度已高達5億元,成為炸串賽道頭部玩家,計劃在2024年新開3000家門店,以平均每天新增8家門店的速度,將總門店數提升至5000家。
所以,不是餐飲行業不行了,是一部分守舊的不愿意轉型的老牌餐飲不行了,新舊動能轉化、生態變遷是行業自然規律,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是餐飲行業的自然分化和迭代。而所謂“老餐飲品牌”和“新餐飲勢力”之分,也并不在于開業年頭,而是看誰能順應行業潮流,抓住消費者的需求。
3. 行業有分化,但仍火熱
微觀層面,餐飲行業分化明顯,而如果我們把視角向上拉到宏觀層面,會發現,餐飲行業大盤仍然是健康增長的,而且是推動中國消費回暖的核心因素。
從從業人數也能看出這種趨勢:
根據統計局數據,2023年新增就業人口的行業中,住宿和餐飲業是絕對的第一大行業,凈增加了近300萬從業者,是就業壓力的巨大解壓閥。
據企查查數據,2024年1-11月,全國餐飲相關企業注冊量為313.9萬家,企業存量達到了1670.1萬家,已經超過去年全年的1558.4萬家,增長了8.5%。
分食者眾,僧多粥少。行業供給大幅增加,增速遠遠超過了餐飲大盤的增速,平均到單個企業或個體的收入,自然就變少了。
其實,餐飲行業本身就是隨著宏觀經濟波動非常大的行業,人來人往、洗牌汰換是行業永恒的主題。比如早些年房地產市場蓬勃發展的時候,靠著商務宴請不知養活了多少的餐飲企業,而隨著房地產市場下行,這部分被淘汰的企業又該怨誰呢?
作為參考,我們整理了前三季度國內社零同比增速、餐飲行業累計產值和同比增速:
我們可以直觀看到,餐飲行業整體增速遠高于社零增速,餐飲行業仍然是驅動中國消費回暖的重要力量。正如紅餐網聯合創始人樊寧所說,“餐飲個體的脆弱性組成了餐飲大盤的反脆弱性,并且這將成為行業常態”。
二、美團業績持續超預期
視角切換到美團,2024年上半年,美團業績持續超預期,推動股價觸底反彈,年內漲幅達到104.6%,9月份以來,國內宏觀經濟預期有所修復,疊加政策利好,中國資產表現強勢,美團走勢遠超恒科指數同期表現。
展望三季度,市場一致預期美團營收917億,同比增長19.9%,Non-IFRS經調整凈利潤一致預期為119.3億,同比增長109%。我們的預測比上述數據稍微更樂觀一些。下圖標黃數據均為我們的預測值:
三季度,我們預測美團營收大約923億,同比增速20.6%,其中核心本地商業預計營收687億,同比增速19.1%,新業務預計營收236億,同比增速25.5%。
同時,我們預計三季度核心本地商業經營利潤大約138億,利潤率20.1%,環比略有下降,主要因為外賣和閃購業務UE不及二季度,二季度外賣和閃購UE表現好有季節性因素;新業務預計經營虧損17億,利潤率-7.2%,虧損金額和比例均略有擴大,優選的減虧速度有所下降,但預計總虧損金額仍有下降,三季度有額外冷鏈投入,同時小象超市等新業務投入加大。
我們預計三季度毛利率繼續提升,同時營銷、研發、行政三項開支受益于經營杠桿提升,在總收入中的占比繼續下降,預計整體經營利潤101億,Non-IFRS凈利潤125億,經營性現金流156億。
經營層面,我們預計三季度即時零售日均單量將同比增長14.3%,達到日均約7680萬單。
外賣日均單量預計達到約6620萬單,同比增長11.2%。
閃購日均單量預計達到約1060萬單,占整體即時零售單量的13.8%,同比增速39.5%。
三、美團的利潤從哪里來的?
盡管我們看到了餐飲行業的分化,也看到了餐飲依然是拉動消費大盤的重要力量。但依然無法完全說服自己,把美團的利潤與餐飲企業叫慘完全隔開。畢竟美團與餐飲行業聯系緊密,而大平臺和小商戶相比似乎總是顯得強勢,大眾總是下意識地認為,美團的利潤就是靠吸走餐飲的利潤而來的。
要解決這個謬誤,我們需要先理清,美團的利潤到底從哪里來的?
2024年以來,推動美團業績超預期的核心因素有四個:降本增效、交叉協同、新業務大幅減虧、到店酒旅競爭格局轉好。
第一個因素實際上是互聯網行業的共性,最近幾個季度,大部分互聯網平臺企業都表現出了營收增速一般般,利潤增長顯著的特征。橫向對比,從三季度已經發布了財報的幾家互聯網公司看,利潤率都非??捎^,而美團(預測值)在這些企業中的利潤表現實際上非常普通。
如果之前的預測準確的話,美團三季度營收和利潤都只排在靠后,相比于電商、游戲,本地生活是低毛利生意,無論是利潤規模還是利潤率,美團的數據都只能算一般。
第二個因素交叉協同,是美團的巨大優勢,比如到餐和外賣協同,到家和到店協同,新業務和核心本地商業之間的用戶交叉協同,未來還包括供應鏈端的多業務交叉協同。
而新業務大幅減虧和到店酒旅業務競爭格局轉好,則是美團在高強度壓力下做出的戰略調整和戰術升級的自然結果。其中,新業務減虧對利潤的貢獻是直接的。過去的五年里,新業務單季均虧52億元,而到2024年開始,單季虧損一度收窄到13億,一個季度直接貢獻出接近40億的利潤。
在這個周期中,美團不僅沒有提升貨幣化率,反而因為競爭激化、消費疲軟釋放了大量商戶補貼措施,比如到餐業務傭金返還、殘障人士開店補貼、低線城市訂閱門檻下降等等。
除了供給側補貼,美團也在一如既往地進行消費側補貼,特價團、直播都是直接進行價補,而神會員則是對核心用戶群進行定向補貼。
正是由于供需兩端補貼,加上高質量的市場競爭催化線上化進程,整個本地生活行業的市場規模擴大,而互聯網平臺企業的優勢在于,提升收入規模的同時可以做到成本基本不增加,甚至有所減少,在降本增效行業背景下,利潤自然而然就釋放出來了。
美團業績增長不是餐飲企業表現不佳的原因,雙方從來都不是零和博弈的關系。相反,兩者相輔相成、共榮共生。
沒有近2000萬餐飲主體存在,美團的外賣和到店餐飲業務就無從談起。同時,數以千萬計的餐飲主體,有獲客、營銷需求,這是美團能夠為他們提供服務的根基,也是美團到店餐飲、外賣業務持續增長的直接原因。
但是,我們也要意識到,美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消費者需求客觀存在、消費習慣遷移。到店餐飲是客觀存在的需求,無論線上存在與否,消費者實際上都是去店里消費,美團這類平臺更多提供的是營銷(對商家)、省錢(對消費者)價值,商家和消費者各取所需,平臺提供撮合功能。
到家外賣則是新一代消費者的消費習慣遷移,隨著少子化、單身化、老齡化社會越發普遍,外賣的滲透率會更高,因為它在豐富性、便利性、確定性、節省性方面都具備無與倫比的優勢,自然可以承接大量存量消費遷移和新增消費激發,因此是一個長期的消費增量場景,那么對于本就面臨困境的餐飲行業參與主體來說,這就是一個巨大的新機會。
某種程度上來說,外賣平臺之于餐飲,就像云服務之于有IT服務需求的公司。過去大家都是本地部署服務器來使用IT服務,云服務的出現,使得按需支出成為可能,不再需要固定的IT資本支出,投入變得更加靈活,無需折舊。在人流密集的地方開大店,對于餐飲行業來說就是固定資本支出,無論你生意好壞,這筆開支每天都會固定產生,而外賣平臺實際上讓餐飲企業有了一個沒有固定支出的靈活選擇。所以正確的思路,是根據消費者習慣遷移、根據新的獲客渠道,改變店鋪模型、成本結構,抓取新的紅利。
如果今天仍對外賣持抵觸情緒,就相當于2010年認為“云計算是新瓶裝舊酒”,結果可想而知。
從這個角度來看,外賣平臺是線下餐飲的白衣騎士,雙方完全是共榮共生的關系。
其實還有一個直觀的現象是,餐飲企業需要美團,仍在主動選擇美團。本地生活是一個競爭激烈的賽道,尤其近幾年,包括抖音、快手、視頻號、小紅書、京東甚至拼多多,都在試圖切入,按理說新入局的玩家會給商戶提供更豐厚的吸引,但事實上,最近幾個季度,美團平臺的年活躍商戶數持續創新高。美團依然是餐飲商戶的第一選擇,這說明,餐飲商戶在美團根本上是能實現利益最大化的。
四、寫在最后
行業的發展,總是其中每一個個體共同推動的結果,餐飲企業是其一,作為平臺的美團也是其一。
雖然行業目前面臨一些陣痛,但是整個大盤仍然在快速增長,我們有這個星球上幾乎最大的餐飲市場,這就是餐飲人最大的福利和底氣。
中國烹飪協會資料顯示,1978年,中國餐飲業營業網點不足12萬個,行業規模54.8億元,人均消費不足6元,而今天已經分別擴大到1600多萬個、5.3萬億、2800多元,這樣的市場空間和指數級增長歷史,餐飲人應該感到與有榮焉。
1978年的餐飲業市場主體是建國飯店、國企食堂等公私合營單位,1978年后,外資和民企逐漸站上舞臺中央,今天,這個行業95%以上的市場主體都是私營企業,每個人都可以公平、公正地參與市場競爭。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機遇,2000-2010年的機會是奧運、大基建,連鎖快餐和高端宴請吃到了時代紅利,所以俏江南、湘鄂情、華萊士、真功夫、小肥羊、譚魚頭在這個階段崛起。
2010-2020年代,國八條出臺,商場井噴,黃太吉、雕爺牛腩、西少爺、西貝、外婆家、海底撈、喜茶、文和友趁著互聯網+和shopping mall的東風發跡江湖。
2020年后,隨著疫情出現,移動互聯網普及,低線市場消費力爆發,外賣滲透率提升,瑞幸、喜茶、蜜雪冰城、霸王茶姬、南城香等新一代品牌異軍突起。
沒人能永立潮頭,也總有人能抓住機會向上。餐飲行業潮起潮落的分化、洗牌,一直在上演,從來不是今天才新出的故事。
所以,依然要有信心,14億人的龐大市場,潛心鉆研透手藝,做好食品安全、口味,無論市場多么差,你的生意都不會太差。
同時,也要鉆研行業基本規律,到水草豐美的地方去。比如2010年代去商場開店,今天要全心擁抱互聯網,擁抱外賣,擁抱茶飲、小吃小喝類新消費,有能力的要出海去做全球生意,中餐的優勢巨大,因為出海旅游、創業、工作的中國人越來越多,這是一個巨大的生態和機會。
筆者在海外旅行時發現,哪怕是在東南亞這樣所謂的窮地方,當地的中餐消費價格都普遍遠高于國內,而競爭又遠低于國內,只要口味做得不錯的,生意普遍都火爆。實際上七八十年代日本、韓國、臺灣經濟先后崛起,產業全球擴張過程中,當地的餐飲也跟了過去,服務本地出海人群的一日三餐。
中國人有更加頑固的“中國胃”,我們看到多少社交媒體上海外華人抱怨思念家鄉美食的帖子?
所以,機會永遠都在,它在那些你看得見的地方,去擁抱新一代消費者習慣遷移的趨勢;也在那些你未曾看見的地方,去探索新世界,擁抱新世界吧。
(來源:走馬財經)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