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刀、親筆信、砍價,車企與供應商的愛恨情仇
汽車行業是鏈條很長的產業,合作共贏才是長久之道,行業的進步靠大家,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出品|三言Pro
近期,多家車企被曝向供應商通知希望降價10%,車市“內卷”壓力傳導至供應鏈,引發熱議。
多家車企要求供應鏈降價
最先是B字頭車企的一封發給供應商的郵件流出。
郵件內容稱,2025年,新能源汽車迎來重大機遇的同時,市場競爭也將更加激烈進入“大決戰”、“淘汰賽”。
B字頭車企要求合作伙伴所供貨產品,從2025年1月1日起降價10%。
消息一出,汽車圈就討論翻了,質疑車企將成本壓力轉移到零部件廠商。
B字頭車企方面很快回應:與供應商的年度議價,是汽車行業的慣例。我們基于規模化大量采購,對供應商提出降價目標,非強制要求,大家可協商推進。?
無獨有偶,隨后上汽大通要求供應商降本。
據中證報報道,上汽大通被曝向供應商致信稱,希望供應商伙伴共同參與到成本控制的大項目中。“進一步加強管理、提升質量、改進服務、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復雜形勢壓力下的生存能力,目標降本:10%。”
多家供應鏈企業回應降價,談價是行業常態
受到降價消息的影響,不少供應商的股價隨之下跌。
27日,溯聯股份、新鋁時代等供應商,股價一度下跌超過3%。
據21財經,多家產業鏈上市公司回應了降價一事。
其中萬順新材相關人士表示,目前沒有收到B字頭車企降價通知。對于B字頭車企要求降價的影響,當升科技、中科電氣均表示,公司與其近年合作占比有下降,影響不大。對于近年來汽車產業鏈呈降價趨勢,中科電氣相關人士稱,現在屬于產能結構性或階段性問題,整個行業都處于增量不增收的情況。
21財經的報道還指出,一位與B字頭車企合作的零部件供應商稱“談價是行業常態。”但目前汽車行業供應鏈企業的平均年降在5%左右,B字頭車企10%的年降目標,高于行業水平。按照他的經驗,若協商成功,仍需讓利“5%至8%”。
而供應鏈企業的利潤率本來就不高,降價10%后基本就只能賠錢了。
2023年中國百強零部件企業整體凈利潤率僅為7.2%
今年8月22日,由《中國汽車報》社和羅蘭貝格聯合編制的《2024全球汽車供應鏈核心企業競爭力白皮書》發布。
2023年中國百強零部件企業的整體凈利潤率僅為7.2%。如果分版塊看的話,像電子板塊的利潤率僅有4%,輕量化板塊僅為5%,其他傳統板塊為7%。
這意味著對某些供應商來說,降價10%幾乎就沒錢可賺了,大大壓縮了盈利空間。
國內車企回款速度慢,供應鏈企業資金壓力大
另一個情況,是國內很多車企對供應商的回款時間比較慢,這也給供應鏈企業帶來不小的資金壓力。
今日特斯拉副總裁陶琳轉發了一條來自彭博社的統計數據。在這張“中國新能源汽車制造商向供應商付款時間變化”的表格,統計了多家企業2021年到2023年的回款速度。
陶琳特地遮住了其他車企的名字,還更新了特斯拉的最新數據。
她透露2024年特斯拉對供應鏈伙伴的付款周期比去年又縮短了,現在只需要90天左右。她還指出上海超級工廠95%以上的零部件都來自本土的供應商。
而特斯拉略去名字的是4家國內新能源車企,2023年回款時間少的也要150天以上,多的更是超過300天。其中公司1為B字頭車企;公司2、3、4是國內新能源明星企業,公司名字首字母分別N、X、L。
可以看到,即使是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頭部企業,回款速度與特斯拉相比依然有明顯的差距。過長的回款時間對供應鏈企業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正如上文所言,在汽車行業談價是行業慣例。在談價中,大部分情況下是車企掌握主動權,尤其是頭部車企。
寄刀、親筆信、狂砍價,車企與供應商的愛恨情仇
一些車企在談價中,甚至搞出了一系列神奇操作。
據媒體報道,比如吉利曾給博世中國前總裁陳玉東寄過一把刀,包裝上還寫著“快刀斬亂麻”的刀,意為希望博世能配合降價以提升吉利的產品競爭力。
陳玉東表示,隨著量的提升,成本通過分攤就會降低。汽車零部件的價格和產量有關,每個月1萬還是10萬的量,零部件價格肯定是有很大差異的。所以汽車產量提升的時候,主機廠就會找供應商談降價。
2022年供應鏈短缺時,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給陳玉東寫去親筆信,爭取更多貨源。
據報道,2024年4月,博世中國總裁徐大全稱,車企要降價,壓力就直接傳導到我們身上,“這一整年就在談降價的問題,大家都很痛苦。現在大多數客戶跟我們談,要求都是降價20%,那我們就關門了,不做可能結果比降20%還要好。”
不過降價的騷操作好像不分行業。
就有網友講了自己的經歷,不確定行業和真假,全當個段子聽吧。
他說自己前司CEO被某巨大企業扣在會議室,不同意降價就不能走,扣了一天一夜。消息傳回歐洲總部,震驚了他們所有人。
??? ? ? ? ? ? ? ? ? ? ? ? ? ?
這幾年整個汽車行業都在卷,行業也處于極速變革的階段,有新企業出來,也有玩家被甩開,從主機廠到供應鏈都鉚足了勁,想在競爭中掙到錢、活下來。
而相對于主機廠,供應鏈企業的議價權通常更加小。車企過大的降價幅度可能會給供應鏈企業帶來生存壓力,不過,車企如果銷量增長,對供應商的零部件需求增長,砍價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或許循序有節奏的合理降價會帶來更好的供應鏈關系。
畢竟汽車行業是鏈條很長的產業,合作共贏才是長久之道,行業的進步靠大家,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