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記云餃② | 食安底線接連失守,立案之后終于認慫
不能正視自身缺點,反而試圖掩蓋問題,做得再大也是沙灘上的城堡。
12月20日,袁記云餃在官方微信上發布致歉公告,“辜負了廣大消費者的信任和支持”。
稍早之前,北京市海淀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的餐飲食品安全大檢查結果顯示,袁記云餃涉事門店因食物中混有異物,已被立案調查。
沒法再遮遮掩掩,只能承認自身管理有問題——此前一直不停犯規,瘋狂觸碰食安底線的袁記云餃,終于認慫。
但能不能改好,期望可別太高。
食安問題頻發
本次通報中,招牌名稱為“袁記云餃”的北京府學餐飲管理發展有限公司存在食物中混有異物的問題,違反《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條第一款第(六)項的規定,被立案調查。
此前已經有媒體曝出《北京一男子稱在袁記云餃用餐時吃出蚯蚓,多人反映有類似遭遇》,報道了消費者焦先生11月19日在北京市海淀區袁記云餃六道口店用餐時,14元購買了一份鮮肉云吞面。用餐到最后時,他發現面內有一條長約3厘米的紫黑色蚯蚓。向商家反映后,店家僅提出退回14元餐費。
一只蚯蚓的出現,很可能意味著原料的污染,抑或是加工場所的衛生條件堪憂。
但店家居然能如此“淡定”,無非是品牌方的監督力度相當有限,或者是此類事件司空見慣,已經麻木。
袁記云餃在全國的門店數量已超過三千家,但最近卻頻頻出事。不光不止一次吃出蚯蚓,還有人爆料吃出過蟑螂、石子、小塑料片。這次海淀區市場監管局的通報中確實也還有其他門店的問題,已責令整改。
店家生意越做越大,食品安全管理全過程更要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原材料采購、儲存運輸、加工制作、食品監管,哪個環節出問題都不行,更不能由消費者買單。
消費者期待“真誠”
關于袁記云餃的爭議并非突如其來。
2023年,關于門店大媽“表演”現包餃子的討論,便已經多次登上熱搜。但袁記云餃置消費者的核心疑問于不顧,而是糾結于“名詞解釋”,令人大跌眼鏡。
麓山君也曾在《袁記云餃 | 不“鮮”的三宗罪》中,提出過類似的質疑,而袁記云餃的應對是試圖刪帖,稱“袁記云餃是預制菜”表述錯誤,“根據國家市監總局最新發布的《關于加強預制菜食品安全監管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袁記云餃門店的餃子云吞屬于速凍面米食品范圍,并不屬于預制菜。”
事實上,市場監管總局等六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加強預制菜食品安全監管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是2024年3月才發布,而麓山君的文章早在2023年11月就已經刊發。
更重要的是,消費者關心的是吃下去的東西新不新鮮,給個什么稱呼無關緊要。障眼法用得越多,對消費者知情權的傷害就越大。
2024年,更多媒體的報道直指這一問題。據多名袁記云餃的前員工透露,袁記所宣傳的"現包現賣",其實大多是餃子皮和餡料在中央工廠預制而成,通過冷鏈物流配送到各個門店。
而店員們每天扮演的,不過是一場"現包現賣"的表演秀——"餃子皮和餡都是提前做好的,我們每天就是裝盤、上鍋,煮好端給顧客。"
更讓人吃驚的是,就連袁記標志性的"骨湯",也不過是用速溶粉沖泡而成。
實際上,消費者抵制的并不是預制菜,而是感覺被欺騙。明目張膽地利用消費者的信息不對稱,翻車在所難免。這次被監管部門立案,實屬必然。
擴張背后隱憂重重
在大媽們賣力“演出”的加持下,袁記云餃擴張有道:2020年開店數為376家,而2021年、2022年、2023年每年新增門店數均超過800家。
但這么迅速的擴張,管理是否跟得上呢?
2024年6月,對佛山市禪城區金順肉菜市場店稽核中,發現櫥窗上一次性打包盒內存在飛蟲尸體,整改措施就是“清理并廢棄打包盒”——讓人想起《笑林廣記》中外科醫生給中箭士兵療傷,就是剪掉箭桿而已。
同月,對成都市成華區霆彪中環廣場店稽核時發現,門店人員直接踩在做餡臺上更換粘蠅紙,整改措施是“要求門店不可直接踩在做餡臺上”——即便是加盟店,事前的最基礎的培訓難道都沒有嗎?
一味做大規模,如果連基本的管理都做不好,對品牌的反噬也就難免。
麓山君不得不再次發問:如果袁記云餃不能解決頻頻發生的食安問題,規模再大也如同建立在沙灘上的城堡,品牌能支撐多久?
文章圖片來自網絡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