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微信新功能后,我過年再也不用發微信紅包了
一旦“送禮物”功能受到歡迎,通過微信的社交購物,將可能成為新的主流網購方式。
作者 | 陳璐瑤??編輯?| 張愷翀??來源?|??易簡財經
12月24日晚,#微信藍包#,忽然登上熱搜。
這是微信剛剛開啟的全新功能——“送禮物”。
用戶在微信搜索想要贈送的商品,符合條件的商品會在詳情頁顯示“支持送禮物”的入口,用戶輕觸“送給朋友”進入“確認禮物”頁面。
選擇款式并完成支付后,禮物將以類似微信紅包的形式,發送給對方,也因此被網友們戲稱為“微信藍包”。
因為剛剛開啟,還沒有正式推送,所以僅有少量用戶可以體驗到這款新功能。
而昨晚,這一功能似乎加大了測試范圍,越來越多的網友稱自己用上了該功能。
小編也是被選中的“幸運兒”之一,于是趕緊試了試。
加大測試范圍,網友嗨了
小編選擇了“三只松鼠”的微信小店,并且隨意選了一款零食。
在零食名字的下方,多了一個“支持送禮物 送給朋友”的提示。點擊之后,就能進入“確認禮物”頁面。
選擇一個朋友贈送之后,他就能收到這個微信藍包了。
因為還不是微信最新版本,小編的朋友還更新了一下。接著,他填寫下收貨地址后,就正式收下禮物了。
目前,除了珠寶首飾、教育培訓類目外,其余微信小店商品將默認支持這一功能,且商品款式原價不得高于1萬元。
如果禮物沒有被收,就會跟紅包一樣24小時自動退回退款。如果收下禮物,那贈送方和接收方后續都能看到和管理商品訂單。
微信甚至連郵費問題也考慮了。
贈送方要提前預付最高郵費,后面根據接收方填的實際地址,來算實際郵費,多出的郵費再退回。
小編已經能幻想到,大到冰箱彩電,小到泡泡瑪特的盲盒,大家隨手一點,就發藍包送人了,不過不知道游戲送禮,能不能開通?
對此,有網友就表示“創意不錯”,以后逢年過節啥的都不用大包小包拎東西了,進門直接看截圖就行。
以后過年也不用發微信紅包了,送“微信藍包”就行~
春節前全量開放?
而在#微信藍包#登上熱搜的同時,騰訊公關總監張軍的辟謠也火了。
昨天下午,他在朋友圈發文稱:“我們并沒有給自己一個遠大的計劃,只是想做點腳踏實地的事。拜托大家,不要給我們定商業計劃了。”
文字內容下,對一份文檔的截圖打了大大的“謠言”兩字。
這份文檔叫“微信電商交流會議紀要2024年12月20日”,顯示微信計劃在春節前全量開放微信小店的送禮物功能。
現在,這些內容要打上一個問號。
事實上,如張軍所言,微信對并沒有給自己一個遠大的計劃,對電商的選擇是慢慢來,把產品打磨好。而“送禮物”功能顯然是打磨的重要一步。
據晚點LatePost,雖然微信視頻號推動了直播帶貨,但“微信之父”張小龍不喜歡這種形態,認為其千篇一律,又過于吵鬧。
一位業內人士深以為然,“確實,現在進入很多直播間,聽到的都是‘降價降價降價,不要多少多少,只要多少多少’等話術,宛如回到了電視購物時代。”
而且,直播電商還面臨著很多問題。另一位業內人士指出,凡是電商平臺工作過的人都很容易理解,電商是售后和合規問題的重災區,直播帶貨則是重災區中的重災區。在各大短視頻平臺,絕大部分顧客投訴和合規問題是因為直播帶貨發生的。
所以,張小龍對電商團隊說的是,“用五年時間慢慢做,先把產品打磨好。”
直到一次討論會上,張小龍問,能不能讓商品能像圖片一樣自然地在微信里流轉。微信團隊隨即做了多版方案,但都被認為不夠自然。
于是“送禮物”應運而生。
用微信的方式做電商
不過,雖然張小龍并不著急微信電商的發展,但騰訊今年來種種動作,無疑表明微信電商,已經成為騰訊的重點推進對象。
5月,微信內部進行了組織架構調整,將微信視頻號直播電商團隊并入到微信開放平臺團隊,讓視頻號電商的層級提升,和小程序、公眾號平起平坐。
8月,微信又宣布將視頻號小店升級成微信小店。升級后的微信小店,與微信生態系統的元素相連,包括公眾號、小程序、搜一搜等。通過搜一搜搜索商品,即可跳轉至微信小店和小程序。
在最近兩個季度的財報電話會議上,騰訊總裁劉熾平多次強調,騰訊“重新定位了直播電商業務,使其更趨近于微信電商。
11月,微信小店首次被寫入騰訊集團財報,騰訊高管更是直言,微信小店對微信電商閉環至關重要。
這樣的重視,也引發了網友對于微信“送禮物”功能上線的猜想——
“送禮物” 像是一個擴音器,用來向用戶和商家喊話:這里也可以購物、可以賣貨,還能自然融入微信的社交。
一旦“送禮物”功能受到歡迎,通過微信的社交購物,將可能成為新的主流網購方式。
結語
遙想當年,2014年春節,微信通過紅包的爆火,一舉打入移動支付領域,與行業老大支付寶爭搶市場蛋糕。
如今,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已經占據中國移動支付94%以上的份額,微信支付月活已反超支付寶,擁有超10億用戶。
而當前正值春節前夕,送禮需求將隨著春節時間的逼近越來越多,微信“送禮物”功能是否能夠在這個特殊的節點上復刻歷史,再掀熱潮,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和好奇。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