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產品數據對比:一分沒花的DeepSeek一騎絕塵,Kimi六小龍花錢還受傷
DeepSeek會成為國產AI的第一個國民級應用嗎?
出品|三言Pro
春節期間,DeepSeek成為流量黑洞,將其他AI產品的光環奪走了。
數據顯示,半個多月的時間,DeepSeek破了多項紀錄,沒花錢打廣告卻成了最大的贏家。
7天用戶破億
DeepSeek創造最快破億紀錄
據AI產品榜,今年1月20日DeepSeek R1模型發布后,1月DeepSeek用戶增長達1.25億(含網站(Web)、應用(App)累加不去重)。其中,80%以上用戶來自1月最后一周,即DeepSeek在沒有任何廣告投放情況下實現了7天完成1億用戶增長。
DeepSeek打破了由ChatGPT保持的紀錄,從8周直接縮短到一周,這是飛躍式的提升。
從ChatGPT開始,AI應用加速了破億的速度,不斷創造新紀錄。
而對比來看,其他超級應用破億幾乎少有這樣的跨越式加速。
數據顯示,TikTok耗時9個月位列第三;拼多多耗時10個月、微信耗時1年2個月,排名第四和第五。
值得注意的是,前5名超級應用中,竟然4個產品都是中國的。
看完用戶體量,我們再來看看各大AI產品的月活和日活數據,更能發現DeepSeek的強悍之處。
DeepSeeK網站1月訪問量增長22倍,達2.56億
kimi、通義、文心、智譜清言、訊飛星火等訪問量均下滑
全球來看,1月份AI產品全球網頁端訪問量增速方面,DeepSeeK更是一騎絕塵。
數據顯示,除了DeepSeeK,榜單上的AI產品網站訪問量基本沒有大的變化。
雖然1月ChatGPT網站月訪問量39.8億,在絕對數上仍然保持優勢,但其增速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僅增長4.31%。
而流量黑洞的DeepSeeK在1月份實現了22倍的增長,1月網站月訪問量達 2.56億,要知道DeepSeeK在1月最后一周才開始爆發的。
再來看看國產AI產品們,在全球網站訪問量榜單前20名里,除了DeepSeeK外,僅有納米搜索上榜。
豆包排23名,kimi第25名,MiniMax是29名。值得注意的是,kimi在1月份的網站訪問量還出現了下滑,下滑比例為12.96%。
而AI六小龍中,百川智能、智譜AI、階躍星辰的AI應用都沒有進入榜單。零一萬物沒有AI助手應用,所以也沒進入榜單。
而在國內網站訪問量總榜中,kimi、通義、文心、智譜清言、訊飛星火、海螺AI(minimax)、納米搜索等訪問量均下滑。
換句話說,DeepSeek把流量都吸走了。
月活反映了產品的長期用戶基礎,而對于突然火爆的DeepSeek來說,日活數據更有說服力。
最快日活破3000萬應用
數據顯示,截止2025年1月31日,上線僅21天的DeepSeek應用(APP)日活躍用戶 DAU 2215 萬。
這是什么概念?這是ChatGPT日活用戶的41.6%,超過豆包的日活用戶 1695萬。
也就是說,僅3周時間,DeepSeek應用(APP)就超過上線500天的豆包,逼近上線600天的ChatGPT的日活的一半。
而且DeepSeek的日活數據還在快速增加。
據QuestMobile數據顯示,DeepSeek在1月28日日活躍用戶數首次超越豆包;又在2月1日突破3000萬,成為史上最快達成該里程碑的應用。
如果不是DeepSeek頻繁出現崩潰情況,相信DeepSeek的日活增速會更加迅猛,追上ChatGPT也不是沒有可能。
DeepSeek火了,誰最受傷?
可以說,DeepSeek的表現讓一眾國產AI產品不得不緊張起來。要知道在DeepSeek火之前,kimi憑借大范圍的廣告推廣,曾引起一波討論潮,常常被拿來和抖音的豆包對比。
不過,DeepSeek引爆后,kimi的廣告似乎明顯變少了,大家討論的也少了。
微信指數顯示,DeepSeek目前還是絕對的熱點話題,是一條高高上揚的曲線。而其他國產AI產品則基本處于一條直線,關注度基本沒有太大起伏變化,熱度不可與DeepSeek同日相比。
百度指數的結果也大差不差,DeepSeek的關注度明顯大于其他國產AI產品,說DeepSeek是流量黑洞算十分貼切了。
如果說這波國產AI產品最受傷的估計kimi算一個了,花了重金投放廣告,結果錢花了,被一分錢廣告費沒花的DeepSeek搞了個偷襲,別提多難受了。
DeepSeek的成功甚至逆轉了投資大牛對AI大模型的原有觀念,讓沉迷融資搞訓練的國產同行們羨慕。
這場AI狂歡中,誰才是最大的贏家?誰最受傷?每個人的答案可能不盡相同。
不過,筆者相信大家會認同一個事實,那就是DeepSeek和ChatGPT一樣,都開啟了一次AI的大普及。
ChatGPT第一次展示了語言大模型的神奇,在人們心中種下了AI的種子;DeepSeek則以其優秀的產品表現,將AI助手塞進更多人的手機和電腦。
最后留下一個問題:DeepSeek會成為國產AI的第一個國民級應用嗎?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