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in AI,是Keep的新路嗎?
再賺不到錢,Keep最終就只能“自律”了自己。
撰文|阿森??編輯|楊勇??來源?|?氫消費出品??ID?|?HQingXiaoFei
一個完全靠自律驅動的公司,是否會讓你聯想到Keep。這個靠調動用戶自律健身的公司,同樣一直自律著自己,靠不斷“整活”掙錢。
春節后開工,Keep公布了今年發展的大動作。創始人王寧復工當天發布全員信《十載同行,向新而生》,紀念 Keep 成立十周年。
新年新戰略概括起來就是,Keep在接下來要All in AI給現有功能和服務做升級,并拓展海外市場的盤子。同時,Keep還要繼續加碼智能健身裝備,靠線上數據和智能硬件,構建屬于自己的運動互聯生態。
市場顯然對Keep的新動作趨于樂觀。就在Keep新戰略發布不久,Keep的港股價格飆升至6.83港幣,漲幅高達32.11%。
結合Keep自身的發展來看,在過去十年中積累的大量運動數據和用戶基礎,是自身的優勢和發展基礎。然而畢竟盤子自身的吸金能力有限,對于才剛剛扭虧為盈的Keep來講,賺錢一直不易。
想要All ?in ?AI給用戶打造更好的使用體驗,無疑對Keep的資金實力和技術實力都有新要求,新的發展戰略Keep能做到嗎?
業績承壓、裁員求變
剛剛過去的一年,隨著線下健身房逐漸復蘇,Keep的增長已經失去了疫情期間的“天時”,對Keep來說并不容易。由于年中業績承壓,導致Keep年末不得不裁員降本增效。
財報顯示,Keep去年上半年營收10.37億,僅增長了5%,經營后凈虧損雖然已經收縮了28%,仍有1.6億。要知道Keep在前幾年,年復合增長率一度超過30%。
在線上會員及付費內容業務板塊,APP月活在年初達到峰值后,便一直徘徊不前,甚至在年末出現了輕微下滑。?
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Keep的線上會員及付費內容收入同比減少了2.6%,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虛擬體育賽事收入的減少。
曾幾何時,虛擬體育賽事作為Keep的明星業務,憑借其創新的線上跑步賽事和吸引人的獎牌獎勵機制,成功吸引了大量用戶的關注和參與。然而,去年用戶的付費熱情卻明顯消退,給Keep的業績帶來了不小沖擊。
為了挽回業績,Keep將平臺上的“免費+付費”的課程內容產品組合幾乎全部轉化為付費內容的策略,但也未能有效拉動整體的用戶增長和收入增長。上半年會員付費滲透率僅較去年同期提升了0.9個百分點。
去年上半年,雖然Keep的自有品牌運動產品收入實現了7.5%的增長,但整體體量僅為5.01億,還上不能抵消2023年這一業務銷售下滑的9.5%,未能達到2022年同期5.15億的營收水平。?
這背后反應著,Keep的產品如器材、食品或可穿戴式智能健康產品,無論是和迪卡儂等專業運動品牌相比,還是和小米、華為等后入局智能硬件的科技公司相比,并未真正在市場上形成較強競爭力。產品的生態圈和研發力建設均急需提升。
數據顯示,去年上半年Keep的廣告業務營收僅為0.9億,尚沒突破1億大關,對整體營收貢獻不大。
營收不及預期,為了保住大盤,Keep不得不在年末進行了一輪裁員。該輪裁員主要集中在公司的線上業務、國際化部門以及市場部門。雖然這些部門運營成本高,但也均是Keep的主要賺錢部門。
此次降本增效大動刀,強行更換人員血液,甚至削減員工的免費午餐和辦公用品,只能說Keep被賺錢的壓力真的逼急了。
海外探索,道路受阻
和國內大多數互聯網公司一樣,Keep近些年也一直進行著海外市場的探索,但海外六年掘金至今,仍沒有打開較大的局面。
2018年初,Keep正式進軍海外市場,推出了Keep Trainer和Keep Yoga兩款產品。憑借產品的內容和社交屬性,Keep Trainer在上線不到一年的時間內,便被分發到180多個國家,用戶量近千萬。
除了自身產品,Keep在海外還在社交平臺上積極做推廣。在Instagram和Facebook上,Keep Trainer和Keep Yoga擁有一定的粉絲和擁護者。最初的成績,無疑讓當時在國內增長困難的Keep,看到了一絲海外拓展的曙光。
但好景不長,Keep的海外的發展很快就陷于停滯。一方面由于美國的在線健身本就是個紅海市場,已經有多個本土應用先于Keep存在,這些本土應用在內容、用戶基礎、品牌影響力等方面都具有顯著的優勢,Keep在海外的實際下載量并不高。
另一方面,由于存在明顯的文化差異、健身習慣差異和消費差異,如外國人更喜歡搏擊,而非東亞的瑜伽。這就導致Keep未能在海外建立適合本地的運營團隊,導致在海外未能真正留住付費用戶。
2022年6月,Keep停止運營Keep Trainer和Keep Yoga兩款海外App。海外的社交賬號,也先后在2019年就停止了更新。
同樣的,Keep在海外賣健身產品也賣的不好。以Keep在海外在海外賣的最好的產品瑜伽墊為例,在亞馬遜平臺,Keep的瑜伽墊售價普遍在70-80美元之間,而同類產品的價格多在20-30美元之間。Keep產品溢價過高,不具備較大競爭力。
盡管海外經營困難重重,但對于當下必須要成為全球化公司的Keep來講,海外仍然是不可放棄的重要戰場。
從去年開始,Keep也針對海外市場,用AI做出了新的應用工具。2024年,Keep在海外上線Fitpulse、Gogogola、CalCut等多款AI應用,仍主要致力于幫助用戶養成健康飲食和運動習慣。目前,這幾款應用在海外的下載情況還較為樂觀。
對于Keep來講,工具和功能升級只是基礎更新,要在海外想發展的好,仍要花更多的時間,來挖掘和培養用戶的付費意識。
即使在國內,也有不少健身者選擇以免費的形式,跟隨劉耕宏、帕梅拉等健身博主居家健身,愿意為線上健身付費的用戶僅占整體健身人群的一小部分。
賺不到錢,Keep就只能是一個“干賺吆喝”的免費APP。
All ?in ?AI,充滿挑戰
All ?in ?AI,Keep在去年已經開始行動。
以最新的Keep8.0版本為例,Keep在線平臺已擁有5000節官方運動課程,其中15%是由AIGC技術生產的。同時,Keep上線了AI助手Kiri,能夠根據用戶的個性化需求,生成定制化的運動計劃,并提供基于數據的實時反饋和指導。
但這些服務仍并不是不可替代的。首先,在國內想走做精品APP這條路,Keep競爭對手就不少。如每日瑜伽、薄荷健康、專注肌肉塑形的P.volve、孕產婦修復的Studio Bloom、Barre3和拳擊Boxx。?
傳統健身房、新興數字健身平臺以及科技巨頭都在積極布局AI領域。如小米靠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設備等多元化的生態鏈,已經嘗試布局居家健身AI智能硬件,通過智能化設備來提升用戶運動效果。
在發展AI上,最值錢且最核心的資源是數據。理性來看,Keep的優勢在于,有著十年的用戶運動數據。以跑步為例,Keep目前已經覆蓋超過10萬條跑步路線,和超過150個現在馬拉松賽事的參賽信息。
按照創始人王寧的規劃,Keep要將運動由推薦制,變革為用戶專屬生成制。那么問題在于,這樣做的意義,究竟是能幫Keep維持更多付費老用戶,還是能拉新更多新用戶?用戶增長和付費增長上,仍不能得到確定的答案。
想要All ?in ?AI,對Keep還有一大難關,就是巨大的資金投入。根據Keep2024年的中期報告,其全球發售所得款項凈額約為1.92億港元,其中僅有10%的資金被投資于人工智能、數據分析及技術基礎設施。
這樣力度的基礎資金投入,是否足夠支撐Keep來做智能硬件和算法研發?
以國內另一小體量科技公司美圖為例,自2023年決定All ?in ?AI后,美圖已經連續兩年先后投入6.4億和近10億,用于做大模型提升AI能力。
相較之下,Keep現有的投入無疑是十分有限的,那么短期內能實現的產品效果也將是有限的。
倒回來思考,問題的答案,或許往往就在問題本身。
Keep想靠調動用戶付費健身之所以難,本就是反人性中的懶惰和付費意識的。但Keep在發展過程中,也曾有過成功的高光時刻。
近幾年獎牌業務之所以能成為Keep的業績黑馬,就在于Keep和包括二次元群體在內的年輕一代實現了情緒互聯。讓自身從從純功能性的訓練軟件和內容社區,到被用戶的情緒需要,再到成為一種社交中的潮流。?
因此,Keep在接下來的發展中,All ?in ?AI不妨只當作手段和產品升級方式,總結經驗和教訓,將最核心的思考點仍放在如何和用戶產生鏈接,形成現象級的用戶使用熱潮上。換句話說,要能做到不斷給用戶創造情緒價值,再度且持續找到讓用戶熱衷于健身的密碼。
從整體全球市場前景來看,相關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健康與健身市場規模已達到500億美元,預計到2027年市場規模將超過1000億美元。據市場研究機構預測,未來幾年,戶外運動市場規模將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長,增長勢頭十分強勁。
Keep能否在接下來幾年,搶占更大的市場,答案需要時間來揭曉。這門靠自律維系的生意,再賺不到錢,Keep最終就只能“自律”了自己。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