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頭融到E輪的獨角獸,倒在IPO前
燒光22億,又一頭獨角獸倒下。
作者 | 馮曉亭? 編輯?|?吾人??來源?|?融中財經(ID:thecapital)
又是一頭在懸崖邊掙扎的獨角獸。
新年復工還不足一個禮拜,縱目科技這頭昔日智能駕駛領域的明星獨角獸,卻在風雨飄搖中迎來了令人唏噓的結局。2月8日,縱目科技的公司行政在釘釘群內發來一則通知,稱將在當天18點開始斷電封樓,員工需在此之前取走個人物品或辦理離職證明。
寥寥一則封樓通知的背后,是700多名員工被迫“失業”的殘酷現實,同時也標志著這家曾經備受矚目的明星企業正式走向停擺。
縱目科技的困境并非一朝一夕。自2024年11月起,公司便屢屢傳出員工欠薪問題,盡管公司CEO唐銳多次在全員會上承諾尋求解決方案,但最終一切化為泡影。2025年春節前夕,社交媒體更是傳來唐銳失聯、高管集體離職的壞消息。
如今,縱目科技已暫停運營,陷入停擺狀態。無獨有偶,港交所官網信息顯示,縱目科技于2024年3月遞交的上市申請資料狀態已是“失效”。
圖/縱目科技項目進展
而在2024年選擇赴港IPO的縱目科技,也并非其在二級市場的首次探索。
早在2017年,縱目科技就掛牌新三板,但“考慮到當時發展階段的業務戰略以及合規成本,我們調整了未來的發展戰略”,因此未滿一年,縱目科技就于2017年12月11日完成終止掛牌。
后又于2022年11月,縱目科技轉向A股,申請科創板上市,以探索在A股市場建立資本市場平臺的機會。但最終由于發展戰略等原因,縱目科技自愿撤回過往A股上市申請,而該撤回于2023年9月27日正式受理。
顯而易見,如今的縱目科技,上市已無望。
而唐銳也將希望寄予并購。據年前消息,縱目科技正與一家寧波上市公司對接業務并購事宜,有意出售其智駕泊車業務。然而,收購方仍需在春節后1—2個月內完成項目盡調與資產評估。與此同時,縱目科技在這期間的經營困境卻愈發凸顯。
在這樣的背景下,縱目科技的智駕泊車業務能否吸引收購方的積極態度,充滿了不確定性。一方面,該業務曾是縱目科技的核心競爭力,但近年來,公司在技術研發和市場拓展上未能跟上行業節奏,技術護城河坍塌,核心客戶流失。另一方面,收購方在盡調過程中可能會對縱目科技的財務狀況、技術實力和市場前景進行嚴格評估。如果盡調結果不理想,收購方可能會對這頭昔日獨角獸失去信心。
這頭融到E輪獨角獸的未來,似乎正懸于一線之間。
出身不凡,出自“清華系”
時也命也。
2024年3月,外界還在期待“清華系”又將跑出一個IPO,誰料不到一年時間,這頭獨角獸就倒在IPO門前。
從創始團隊背景來看,縱目科技有著極好出身。縱目科技的創始人唐銳,是一位典型的“清華系”精英。1976年出生的他,在高考時一舉奪魁考入清華大學,并在清華大學先后取得了電子工程學士和碩士學位。
1996年大學畢業后,唐銳進入北京掌微電子公司任軟件工程師,憑借出色的工作能力,迅速嶄露頭角,被調至美國掌微電子公司,并一路晉升至軟件總監。在掌微電子工作期間,唐銳作為掌微電子的創始工程師,一手創建了掌微電子的核心研發團隊,并作為核心管理層成員之一成功完成了掌微和美國SiRF公司的并購事宜。此外,唐銳還帶領研發團隊研發了世界首顆集成GPS的應用處理器芯片,成功推動了中國手持導航儀市場和車載導航市場從零到百億市場規模的高速增長。
之后,唐銳于2008年進入CSR半導體公司(后被高通Qualcomm收購)出任資深工程總監。在唐銳領導期間,CSR的GPS導航芯片達到了國際領先的導航性能,具有從GPS單模到支持包括GPS、Glonass、Galileo和中國北斗的多衛星系統等不同算法和系統配置,而基于此的整體解決方案集成了多種系統軟件、多媒體、圖形圖像軟件等多項創新功能,成功帶動了下游方案設計和系統廠商的發展。
可以說,在下海創業之前,唐銳便已主導定義并帶領團隊研發了多款汽車電子芯片和軟件產品。其中,基于AtlasV、AtlasVI、Prima、PrimaII等多款集成GPS、北斗基帶功能導航主芯片的CSR車載導航方案即為唐銳主持研發并成功推向市場。唐銳憑借對汽車電子行業的深刻洞察,主持研發了多款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導航芯片,奠定了他在行業內的權威地位。
2012年,在海外電子工程行業鍛煉多年且積累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管理經驗的唐銳,憑借多年對汽車電子行業發展趨勢所形成的洞察能力,決定回國創業,縱目科技由此而生。如其所言,“唐銳擁有超過14年的汽車電子行業經驗。他的遠見卓識使我們自成立之初就發掘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的市場機遇,并制定戰略以滿足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我們擁有多元化的管理團隊,成員曾任職于全球知名的汽車和科技公司及金融機構。”
縱目科技成立之初,唐銳憑借其“清華系”背景和在海外積累的資源,迅速組建了一支高素質的核心研發團隊。團隊成員大多來自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頂尖學府,曾在全球知名科技公司任職,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縱目科技不僅在人才上依托“清華系”,還在技術研發上與高校深度合作。
最引人矚目一幕發生在2023年,這一年,縱目科技與清華大學聯合成立了智能輔助駕駛系統聯合研究中心,致力于突破新一代ADAS的技術瓶頸,提升中國市場的自動駕駛水平。
彼時,清華校方領導在智能輔助駕駛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揭牌儀式致辭中直言,聯合研究中心的成立集成了清華大學與縱目科技的優勢力量,是雙方在技術攻關和人才培養方面進行協同合作創新發展的里程碑,希望未來聯合研究中心能夠在關鍵核心技術、科技成果轉化、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出更多的標志性成果,爭取成為校企合作的典范,為國家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貢獻。
也如縱目科技所言,“我們與清華大學合作,致力于建立聯合研究中心,開展輔助駕駛關鍵技術應用的研發活動。合作產生的所有專利由清華大學與我們共同擁有,而大學有權無償使用這些專利。”
招股書中記載的縱目科技所屬的重大專利中,“基于觸摸屏操作的全景泊車標定方法及系統”和“基于新型神經網絡的多任務場景語義理解模型及其應用”兩個發明專利,便是由縱目科技與清華大學共同研發所得。
9輪融資22億,90億獨角獸正在倒下
正因在初期,唐銳及其團隊在技術領域積累了深厚的實力,他們的專業背景和過往成就為縱目科技的起步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在縱目科技成立后第二年,即在2014年,全球最大的ADAS制造商Mobileye登陸紐交所,Mobileye的IPO也意味著ADAS這一賽道得到了驗證,也為身處同一賽道的縱目科技打開了融資通道。
于是在2015年,成立已有兩年,并在2014年發布第一版業內功能最全的環視ADAS系統解決方案的縱目科技,走進了投資人視線中。
2015年12月,縱目科技獲得來自協同創新的4000萬元A輪融資;2016年9月完成來自金根投資2000萬元的A+輪融資;2017年3月獲得來自君聯資本、德屹資本的1億元B輪融資;2018年完成C輪融資,由建發集團領投,君聯資本、德屹資本等跟投。2019年至2022年期間,縱目科技以每年最少融資一次的速度,完成了C+輪、D1輪、D2輪、D3輪和E輪融資。
簡而言之,縱目科技在2015年至2022年期間共完成9輪融資,累計獲得認購金額達22.47億元。其中在2022年3月E輪融資中,縱目科技按照93.56元/股的認購價融資8.67億元,公司估值超90億元。
IPO發行前,香港縱目是縱目科技的第一大股東,持股22.17%,這部分股權是由唐銳通過Zongmu Technology 持有香港縱目100%股權而間接控制的,此外唐銳還與母親李曉靈女士(一致行動人)通過寧波縱目、上海浩目、寧波天縱、上海縱目等主體控股,合計控制縱目科技33.3%的股權。
憑借此前在自動泊車和ADAS領域的技術優勢,縱目科技身后投資方陣容堪稱豪華,還不乏長安、小米、高通創投等巨頭。
圖/縱目科技部分投資人名單
來源/縱目科技官網
但在市場競爭和資本運作的復雜舞臺上,“清華系”背景也好,豪華投資陣容也罷,均非萬金油。
縱目科技的崩塌并非偶然。
自動泊車技術是縱目科技的核心技術,也曾是公司的立身之本。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縱目科技已經就50款車型部署智能駕駛解決方案。根據灼識咨詢的資料,按2022年銷售收入計,在中國乘用車ADAS解決方案市場中,縱目科技在國內供應商中排名第五,市場份額為1.0%;在中國乘用車自動泊車解決方案市場中,縱目科技在國內供應商中排名第二,市場份額為4.9%;而在中國乘用車APA泊車解決方案市場中,縱目科技在國內供應商中排名第一,市場份額為5.6%。
然而,隨著技術迭代加速,車企紛紛轉向自研或選擇其他供應商,縱目科技的技術優勢逐漸喪失。在智能駕駛這一快速迭代、競爭激烈的領域,市場的需求、資本的偏好以及行業的政策導向都在不斷變化,這些隱匿荊棘,早在無形間悄然影響著縱目科技的前行軌跡。
和智能駕駛賽道上大部分企業一樣,“燒錢”“虧損”同樣是縱目科技始終無法擺脫的主要問題。
招股書顯示,2021—2023年,縱目科技實現收入分別為2.25億元、4.70億元、4.98億元,復合年均增長率為48.7%。但縱目科技卻增收不增利,虧損情況仍未能得到遏制。2021—2023年,縱目科技年內虧損為4.34億元、5.88億元、5.64億元。
對于虧損原因,縱目科技表示主要由于智能駕駛產品和解決方案的原材料和硬件元件采購產生了大量銷售成本、產生了大量研發費用以建立和保持市場領導地位、增加收入和實現盈利。并表示未來可能無法實現盈利,“我們計劃持續投資以提高我們開發新技術、改善用戶體驗、實施有效商業化戰略、成功競爭以及推出新產品及解決方案的能力,彼等均被認為對我們的可持續增長至關重要。”
一語成讖,造血能力堪憂的縱目科技在耗光22億融資總額后,如今也摁下了走向“死亡”倒計時。
智駕企業仍在排隊IPO
縱目科技的失敗,背后也在折射出智能駕駛行業在資本運作和技術迭代中的巨大挑戰。
一方面,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需要巨額投入,長期虧損是初創公司的普遍困境。另一方面,技術迭代加速和車企自研潮的興起,使得智駕企業的技術優勢難以長期保持。
盡管縱目科技的爆雷為行業敲響了警鐘,但智駕市場的資本熱度卻并未減退。
特別在過去的2024年,盡管A股市場繼續維持IPO收緊狀態,但港股放寬了上市要求,這一政策調整為智能駕駛企業提供了新的機遇,吸引了大批智駕企業紛紛闖關港交所。據不完全統計,自2024年以來,已有速騰聚創、黑芝麻智能、文遠知行、地平線、小馬智行、佑駕創新等多家智駕企業成功登陸資本市場。
除了上述已經成功上市的企業,還有更多智駕企業正在排隊沖擊資本市場。例如,圖達通、毫末智行、福瑞泰克、Momenta、希迪智駕等企業正排隊闖關IPO。
最新一幕發生在2月12日,港交所披露文件顯示,全球領先的激光雷達解決方案提供商圖達通,擬通過借殼香港SPAC公司TechStar Acquisition Corporation在港交所上市,計劃募集資金約5.5億港元。此次募資將主要用于技術研發、產能擴張及全球市場拓展,其中60%的資金將投入新激光雷達架構的研發與升級,20%用于擴展生產設施和提升生產線,剩余資金則將支持全球化布局。
智能駕駛企業扎堆IPO的背后,是行業競爭的加劇和技術發展的迫切需求。
一方面,港股對初創企業上市要求相對較寬松,為智駕企業提供了更多的融資機會;另一方面,隨著智能駕駛技術的普及,車企加速自研芯片,智駕芯片市場的競爭愈發激烈。例如,蔚來、吉利、小鵬等頭部車企紛紛布局自研芯片,試圖通過技術優勢提升市場競爭力。
眼下正處于智駕行業發展的關鍵時期,智駕企業的扎堆上市,不過是行業競爭加劇的必然結果。
隨著智能駕駛技術的快速發展,企業需要通過上市獲取更多資金支持,以加速技術研發和市場拓展。
然而,盡管上市為企業帶來了資金支持,但多數智駕企業仍處于虧損狀態,盈利模式尚不清晰。正如已經成功闖關IPO的速騰聚創、文遠知行、地平線等企業,目前仍面臨研發投入大、凈虧損連年攀升的挑戰。
未來,智能駕駛行業的競爭將更加激烈。誰能在這場競爭中脫穎而出,不僅取決于技術實力和資本支持,更取決于企業對市場趨勢的敏銳洞察和穩健的戰略布局。
倒在IPO門前的縱目科技或許只是一個開始,而智駕企業的IPO熱潮則預示著行業即將迎來新一輪的洗牌。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