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汽車交付25170輛,朱江明終于領跑特斯拉
隨著3月年報的揭曉,市場將用真金白銀投票——是繼續押注“第二個特斯拉”的想象,還是回歸理性審視增長背后的成本深淵,答案或許比數據本身更殘酷。
文丨杜亮??出品丨牛刀財經(niudaocaijing)
2021年7月15日,零跑汽車創始人、董事長、CEO朱江明在零跑汽車2.0戰略發布會上放出“狠話”:“3年超越特斯拉”、“4年推8款新車”、“2025年銷量達80萬輛”。
甫一開始,外界質疑聲不絕于耳。如今,四年多過去了,朱江明的“狠話”終于在銷量上領跑了特斯拉。
據媒體公開報道,2025年1月,零跑汽車以25170輛的交付量繼續延續了新勢力的增長神話。
然而,零跑汽車在銷量規模上看似保持著不錯的增長,實際上環比趨勢卻很不樂觀。與上月相比,銷量下滑了40.8%,呈現出較高幅度的下滑態勢。
此外,全年50萬輛目標的“軍令狀”,以及盈利轉正背后的高額研發開支,無不暴露其“速度與激情”下的隱憂。
當比亞迪、吉利以45%的新能源滲透率橫掃市場,小米、蔚來等新玩家豪賭銷量翻倍,零跑能否在智能化與成本控制的鋼絲上穩行,也深受資本市場關注。
1、銷量暴漲,提前實現盈利
在過去一年,零跑汽車都交出了不錯的成績單。
2025年2月,零跑汽車共交付新車25287輛,同比增長285%。
而在2024年,零跑汽車可以說是飛速崛起,不但曾連續7個月創下月交付歷史新高,而且全年銷量高達27.19萬輛,位居國內市場新勢力品牌銷量前三的位置。
尤其在2024年第四季度,零跑汽車銷量實現徹底釋放,月平均交付超4萬輛。
銷量暴增的同時,零跑汽車也已經提前實現盈利。
近期,零跑汽車對外公布了其盈利預期的顯著提升。公告顯示,2024年度,零跑汽車銷量達到了29.37萬輛的佳績,與上一年度相比,實現了104%的顯著增長。
受益于銷量的激增,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預期將不低于305億元,同比漲幅超過80%。
2023年,零跑汽車憑借銷售規模的擴大、產品結構的優化以及成本管理的有效措施,全年毛利率達到了至少8%的水平。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2024年第四季度,零跑汽車成功實現了凈利潤由負轉正的突破,提前一年完成了單季度凈利潤轉正的既定目標。
來源于公開報道統計
財報顯示,2024年前兩季度,零跑汽車公司應占凈利潤分別虧損10.13億元和11.99億元。? ??
而2024年第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收為98.6億元,同比增長74.3%;公司股東應占凈虧損為6.9億元。
無論是與上一年同期的9.9億元相比,還是和前兩季度比,零跑汽車虧損收窄情況都十分明顯。? ??
來源于公開報道統計
而根據零跑汽車最新預期財報推算,第四季度的營收至少會是117.94億元,約是前三季度的63%。此外,零跑預期估算,其年度毛利率也不會低于8%。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3月零跑汽車年度業績發布會上,創始人朱江明就曾表示希望可以在2025年實現盈利,而當年定下大的經營目標是毛利率提升到5%~10%,并希望可以繼續維持正向的經營現金流。
現如今,零跑汽車算是成功兌現經營目標,并將盈利時間提前一年,成功實現自我輸血。
事實上,雖然造車新勢力品牌不少,但大多還處于虧損狀態,甚至急得蔚來創始人李斌在2025年2月內部會議立下軍令狀:2025年第四季度必須盈利!
對于零跑汽車而言,這幾年發展可謂是神速,雖然是造車新勢力的后起之秀,但已然成長為新勢力車企中的一匹黑馬。
2、主打性價比,卻因質量問題頻頻被詬病
零跑汽車作為第二家盈利的新勢力汽車品牌,從無人問津到實現逆襲,在于其主打性價比。本質上來講就是消費電子行業的“硬件堆料”邏輯移植到汽車產業。
以零跑C10為例,該車型搭載激光雷達、高通8295芯片、CTC2.0電池底盤一體化技術,雖然配置價值30萬元級別,零跑卻將售價錨定在14.88萬-20.58萬元區間,以“飽和式配置”策略打造“六邊形戰士”的產品標簽。
這種“車圈優衣庫”模式在初期成效顯著:2024年毛利率同比提升7%,經營現金流首次轉正,更以全年近30萬輛的交付量反超小鵬,躋身新勢力前三。
然而,零跑性價比優勢的護城河,其實也正遭受著多重力量所侵蝕。
一方面,蔚來子品牌樂道、小鵬MONA系列等競品以更低價格殺入10萬-20萬元市場,零跑主力車型C11的終端成交價已較2023年下降12%;另一方面,雖然零跑聲稱“研發高投入”,但實質上,其引以為傲的“全域自研”卻頻頻出現各種質量問題。
據21世紀財經報道稱,6月25日,在重慶車展開幕日當天,一位零跑車主出現在零跑汽車站臺上進行維權。
該位車主稱,其于5月27日購買了零跑C11,沒想到提車當天,新車儀表盤就發生了黑屏情況,隨后維修更換兩大部件,但依舊沒有真正解決。經銷商和廠家承諾給退車卻又反悔,之后其又多次進行協商依舊無果。? ??
之后零跑汽車針對該維權事件回應稱,公司經核查后,正在與用戶積極溝通解決中,一定會給用戶一個滿意的答復。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零跑汽車第一次出現質量問題。其此前就曾發生多起自燃事件,存在著非常嚴重的安全隱患。
2024年1月,一則關于零跑C11發生自燃的視頻在網上廣為流傳。在視頻中,該車的底部噴出明火,整個車尾都被大火包圍著。
無獨有偶。同年7月,在海珠區南洲北路上,一輛零跑牌汽車在行進中遭遇突發故障,緊接著車輛被熊熊火焰吞噬。
據車主接受媒體采訪稱,車輛在行駛途中,車前蓋部位突然傳出爆炸般的響聲,緊接著車身開始冒出大量濃煙。幸好他及時下車,要不然后果不堪設想。
車質網顯示,截至2024年11月24日,車質網共受理2024款零跑C10投訴84件,主要涉及車身附件、發電機、電池、制動系統等單純質量問題,而不少消費者還因為維修時間長、拒絕退還定金等售后問題苦不堪言。
毋庸置疑,零跑汽車頻繁出現質量問題,不但直接損害了汽車品牌形象,也讓消費者對其信心不斷降低。
財報統計數據顯示,從2019年到2023年,零跑汽車研發投入分別為3.58億元、2.89億元、7.40億元、14.11億元、19.2億元,五年時間里累計投入47億元,遠不及2023 年第三季度的研發成本僅為 4.74 億元,遠不及蔚來 、理想、小鵬等其他造車新勢力。
由于其過度集中于硬件降本,導致軟件算法、質量控制等環節投入薄弱,零跑汽車出現問題已然成常態。
據《深潛atom》援引一位有熟悉零跑汽車研發內情的人士透露,零跑汽車的產品和技術都是自己開發的,很多地方還是按照非車用的產品來做的,“因為安防這塊的產品,怎么弄都可以用,可以不按照嚴格的合規要求來做的,所以大家理解的產品定義不相同。”
3、造車新勢力紅海,零跑出海突破重圍
造車新勢力領域,行業正步入洗牌階段,弱小品牌正被快速淘汰出市場,整體行業已經進入硝煙四起的“紅海”競爭中。
其他品牌為了穩固自身地位,都在竭力擴大市場份額,這極大地限制了新興品牌的發展機會和時間窗口。
據統計,國內現有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多達51個,但其中超過半數的品牌月銷售量未能突破3000輛。
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的白熱化,車企間的優勝劣汰進程也在不斷加快。例如,合創汽車已成為步入2025年后首個倒下的造車新勢力代表。
零跑汽車雖然靠著務實的品牌定位,逆勢打破了“蔚小理”三強格局,但卻并非高枕無憂。
現如今,華為鴻蒙智行正以“智選車”模式月銷破5萬,小米SU7也以生態優勢收割市場。
對于零跑而言,仍需直面智能化短板:其城市導航輔助駕駛(CNAP)要到2025年才能落地,而小鵬XNGP已覆蓋全國90%道路。
此外,在造車新勢力出海浪潮下,零跑汽車開創“反向合資”模式,走出中國車企出海新道路。
去年5月,零跑汽車與全球汽車巨頭Stellantis集團合作成立零跑國際。
零跑汽車通過采用“反向合資”策略,在僅僅5個月的時間里,成功實現了產品、法規認證、銷售渠道以及售后服務的全方位貫通,開辟了一條中國車企“揚帆出海”的創新路徑。
現如今,在行業陷入“唯流量論”的焦慮時,零跑選擇回歸汽車作為耐用消費品的本質,已然成為紅海突圍中最稀缺的生存智慧。
但若無法在銷量規模與盈利質量間找到平衡,恐難逃“虛火過旺”的質疑。
隨著3月年報的揭曉,市場將用真金白銀投票——是繼續押注“第二個特斯拉”的想象,還是回歸理性審視增長背后的成本深淵,答案或許比數據本身更殘酷。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