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為王,雷鳥顯示器如何用用戶差評驅動產品迭代
體驗為王,雷鳥顯示器如何用用戶差評驅動產品迭代
作為一名深耕數碼行業(yè)十年的觀察者,我參加過無數場新品發(fā)布會,但2月28日的雷鳥顯示器品鑒會直播,卻讓我感受到一種久違的“真實感”——沒有浮夸的技術名詞堆砌,沒有脫離用戶的高端敘事,有的只是對痛點的拆解、對技術的較真,以及一場“用戶差評驅動產品迭代”的真誠對話。這場直播,或許正是中國顯示產業(yè)從“參數內卷”轉向“體驗革命”的縮影。
行業(yè)困局:當參數內卷成為“皇帝的新衣”
過去十年,顯示器行業(yè)的競爭邏輯始終圍繞“參數升級”:刷新率從60Hz卷到360Hz,色域從sRGB卷到AdobeRGB,分區(qū)數從幾十個卷到上千個……但參數表的狂歡背后,用戶真實體驗的割裂愈發(fā)明顯——設計師抱怨“色準翻車”,電競黨吐槽“暗場死黑”,影音愛好者痛恨“曲面屏漏光”。
“參數可以標榜高端,但用戶要的是解決問題。”?雷鳥顯示器“守夜人”Leslie在直播中的這句話,恰好點破了行業(yè)痼疾。當友商還在用ΔE<1和百萬級對比度爭奪實驗室數據時,雷鳥選擇了一條更“笨”的路:把用戶吐槽釘在會議室白板上,用技術實力將痛點轉化為賣點。
雷鳥破局:供應鏈降維打擊+用戶共研邏輯
雷鳥的底氣,源于TCL集團在顯示產業(yè)鏈的深度布局。華星光電的HVA面板技術、青白江工廠的Demura逐臺校準設備、電視領域積累的MiniLED技術下放,構成了雷鳥顯示器的“技術鐵三角”。這種垂直整合能力,讓雷鳥能將4K MiniLED顯示器價格打到1499元(雷鳥U6),甚至用999元的雷鳥F6顛覆“千元屏=低端IPS”的市場認知。
但更值得關注的,是雷鳥的“用戶共研”模式:
??差評驅動迭代:雷鳥U8因用戶吐槽“底座占地大”,三個月內推出緊湊型支架,25年新品雷鳥U6/Q6已經用上新的方形底座;用戶關注的行業(yè)通病MiniLED光暈和暗暈,雷鳥自研全域光暈控制技術,集成行業(yè)顛覆性的自研透鏡技術,精準駕馭。
??場景化創(chuàng)新:為Mac用戶定制Mac模式,支持HiDPI,對Mac生態(tài)全方位兼容;甚至聯合職業(yè)選手調校MOBA模式;
??社區(qū)共創(chuàng):“鳥窩社區(qū)”論壇用戶直接與后臺研發(fā)工程師在線交流,從接口配置到色彩調校,產品定義權部分交還用戶。
這種“技術普惠+用戶共研”的雙輪驅動,讓雷鳥顯示器在紅海市場中撕開了一道裂縫。
行業(yè)反思:顯示器的本質是什么?
十年觀察,我見證了顯示器行業(yè)從“夠用就好”到“參數狂歡”,再到雷鳥引發(fā)的“體驗回歸”。這場品鑒會的真正價值,在于提出了一個本質問題:顯示器的終極使命,是讓技術無聲融入用戶的生活場景。
當友商還在實驗室比拼ΔE時,雷鳥用U9的逐臺校準、Q7的暗場優(yōu)化、57U9的巨幕沉浸,證明了一條樸素的真理:好產品不是參數的勝利,而是用戶愿意為體驗買單。或許,這就是中國制造從“跟隨”到“定義”的關鍵一躍。
“顯示器的未來,屬于那些能把用戶差評寫成產品說明書的品牌。”?雷鳥顯示的破局,或許正是這個時代最硬的底牌。
來源/中國科技新聞網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fā)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fā)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