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因“不會開特斯拉車門”引發的沖突
雷軍提議優化新能源車牌顏色了,有人提議優化、簡化新能源車開門方法嗎?
文/迪麗冷巴??出品/三言Pro
古有"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今有"因不會開特斯拉車門引發的沖突事件"。?????
3月4日,藝人王大陸因涉嫌故意傷害被移送檢方,導火索竟源于特斯拉車門。啥?跟車門干上了?
看面相,王大陸可能脾氣有點暴,但再暴也不致于跟車門置氣吧。。
原來是這樣嬸兒的:
據當地媒體報道,此案發生在去年4月18日,王大陸當天從臺北大安路住處叫Uber去大安區的戶籍地拿東西,平臺就派了一輛特斯拉。????
但王大陸卻質疑司機繞路,加上不滿車子太差(特斯拉還差?),在車上碎碎念,和司機發生糾紛。
王大陸抵達目的地下車后,發現鑰匙掉在車內,想拉把手進車里取鑰匙,卻因特斯拉沒把手,大陸同學就猛敲車窗,被司機怒罵,雙方爆發第二波口角。?????
事后王大陸返回住處,向女友抱怨,女友隨向其富二代友人抱怨,大陸同學就向這個友人說,"我被Uber司機欺負(四聲),覺得自己很掉漆耶",希望幫忙討回公道。???
這個友人后來就直接以王大陸信用卡扣款資料,打電話到Uber公司投訴,要求交出司機名單,Uber公司不從,友人就氣得找了三四個人,以假叫車方式,找來司機痛打一番,還錄下畫面。?????
據悉,司機傷勢不嚴重,但因有涉及言語恐嚇,王大陸等人因此被依殺人未遂罪嫌移送。???
消息曝出來后,"王大陸因不會開特斯拉車門捶窗"登上了文娛榜熱搜第一。
Uber和特斯拉咋回應這件事呢?
據報道,Uber在得知此事后,僅通過發言人回應"目前了解調查中",詳細事發經過仍有待相關單位厘清。
今晚,"特斯拉車門怎么開"登上熱搜。
經視直播記者致電特斯拉服務熱線。客服人員表示,他們沒有關注到該藝人因特斯拉車門操作不當與司機發生沖突的事件。特斯拉車輛外部采用內嵌式隱藏門把手設計,內部則使用電子按鈕開啟車門,通常情況下,用戶在使用過程中不會遇到問題。工作人員還表示,特斯拉會記錄客戶的使用反饋,并根據用戶的實際體驗不斷優化和更新設計,以提升使用便捷性。
所以特斯拉客服看來,車門很好開,一般不會出現什么問題。但網友們這么評論:?????
"確實不好開,隱藏起來就更好看?"
"這種屬于過度設計"
"從里面我也不會開,再出個視頻吧"??
"我上次打車就打到特斯拉了,還好下意識就按下去然后把手就出來了,上車后一直在觀察車里怎么開門下車"
可見,相當一部分用戶是不會開這種隱藏式把手的車門的。???
問題來了,特斯拉車門到底怎么開?
說實話,小編坐過幾次特斯拉,每次開車門都有點怵。首先,司機不會下來給你開門,其次你得琢磨開門方法,且必須在2秒內打開,因為超過2秒,你會感覺司機會嘲笑你。?
于是,兩只手、10個手指進行了38種排列組合,去按那個隱藏的門把手。?
1、要確認你出那只手。如果出左手,大拇指在右邊,如果出右手,大拇指在左邊。????
2、其次大拇指要決定按門把手的窄邊,還是寬邊。
3、門把手翹起來后,要決定用按的大拇指其余的4個手指去拉翹起來的邊,還是用閑著的那只手的手指去拉翹起來的邊。?
以上的思維和動作決策過程,要在2秒內完成,這比人工智能要快得多吧?
就說是不是這個思想活動吧!?比傳統門把手要復雜好幾步。??
來看網友總結的特斯拉幾種車型正確開門方法吧:
Model 3/Y,用大拇指按把手寬邊,
翹起后拉車門
Model S按一下就自動彈出了?
Model X,也是按壓式,
按一下把手,門就開了?
內部開門,車門內側設有按鈕,按下即可解鎖并推開車門;部分車型在車門儲物格上方設有備用拉環,用于斷電時解鎖。??
現在,很多新能源車都采用隱藏式門把手了,還有完全不帶門把手的,理由都很正當:降低風阻。咱就是說,風在乎你那點阻力嗎?你要開賽車?
越來越離譜的開門設計,誰來管管?
要說外部門把手,雖然有不下五六種,也就那幾種開門方式,但是內部開門方法真的,幾乎是一個車型一個方法。???
你敢信?都22世紀了,開車門還需要出教程!
內部的開門設計更是千奇百怪,有按汽車形狀按鈕的,有按一條白線按鈕的,有不帶任何標志的按鈕的,有按一次的,有按兩次的,有圓形音響上往后拉的,有按鈕藏在扶手下面的,有拉扣藏在儲物格的洞里的。
有需要手指伸進去往上抬的,有需要手伸進去往里扣的,
還有開前后備箱,有按字母D的,有敲兩下的,有按logo的左上角的,有按攝像頭中間的,有按雨刮器下方按鈕的……???
天哪,真的快有一萬種開門方式了。頭都大了,有人管管嗎?這還沒提安全性問題。
嚴重懷疑設計者是為了增加小紅書搜索量——讓乘客上車后為了不露怯,自己打開app搜索開門方法。???????
雷軍提議優化新能源車牌顏色了,有人提議優化、簡化新能源車開門方法嗎???
最后,你覺得你看了個娛樂文章還是新能源、科技文章????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