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力醫療:AI醫療領域多維布局,創新驅動行業變革
塞力醫療:AI醫療領域多維布局,創新驅動行業變革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人工智能+”,這是繼“人工智能+”首次出現在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之后,“人工智能+”首次以獨立章節的形式寫入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標志著AI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進入新階段。
在此背景下,科技巨頭華為于3月8日宣布組建“醫療衛生軍團”,聚焦醫療大模型臨床落地。作為華為鴻蒙生態聯合應用伙伴,塞力醫療股價在3月10日應聲漲停,AI醫療概念股全面上漲,塞力醫療表現尤為突出,連續四個交易日漲停。德邦證券預測,2025年可能是“人工智能+”應用發展的黃金時期,相關產業將進入從“1”到“10”的重要拐點。
塞力醫療聯手華為,加速向AI醫療滲透布局
在國家“人工智能+”戰略持續深化的背景下,塞力醫療正以技術創新為引擎,加速構建智慧醫療生態體系。這家深耕醫療健康領域多年的領軍企業,通過與華為等科技巨頭的深度合作,在AI+醫療賽道上不斷突破創新邊界,為智慧醫院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覆蓋醫療供應鏈管理、臨床決策優化、醫保控費全鏈條的服務能力,為行業變革注入強勁動能。
2025年1月,塞力醫療與華為及腦機智能全國重點實驗室召開合作座談會,三方宣布將在精神醫學數字療法領域展開深度合作。依托華為昇騰智能算力基礎設施+DeepSeek大模型開發神經系統疾病數字化診療方案,推動腦科學數據的深度分析與應用。同時升級“精神疾病全病程數智系統海思靈曦”系統,為精神疾病提供創新數字化解決方案。
2025年2月更是與華為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合作領域擴展到精準診斷、感染檢測、醫保控費等多個領域。通過與華為等企業合作,利用強大的算力和技術平臺,優化AI模型訓練,提升算法性能,為公司的AI項目提供強大的技術底座,助力醫療AI推理效率的提升,并逐步從“工具型”應用邁向“平臺型”解決方案的轉變。
值得關注的是,塞力醫療控股子公司海思太科早在2022年7月就聯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精神衛生中心參與啟動“腦計劃2030”課題研究,部署全國首款精神疾病全病程數智系統,該系統在2023年正式上線,通過臨床數據的采集及AI技術算力的支持,已實現臨床數據采集與AI模型迭代的深度融合。
資料顯示,“腦計劃2030”——海思靈曦項目是基于國家科技部“2030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大項目背景下誕生的,專注于抑郁癥、雙相情感障礙(BD)和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等精神心理問題的研究。目前,抑郁癥是全球第四大疾病。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數據顯示,全球有超過3.5億人罹患抑郁癥,近十年來患者增速約為18%。2022年全球抗抑郁治療市場規模約為145億美元,預計到2030年將增長至176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CAGR)為2.5%-3.5%,其中非藥物治療增長迅猛。
推動海外創新技術國產化,拓展AI醫療新版圖
3月14日,重慶醫科大學牽頭建設的“西部數智醫療研究院(以下簡稱西部數智院)”在渝正式揭牌成立。會上,西部數智院與塞力醫療、品峰醫療和奧明基因等共建的膿毒癥計算生物學快速鑒別平臺、智慧檢驗AI實驗室、腫瘤數字孿生液體活檢平臺等項目作為首批建設內容納入其中。
在膿毒癥項目上,塞力醫療前期投資的境外膿毒癥項目已獲得美國FDA證書,可以在港澳地區銷售,該技術源自斯坦福大學的Inflammatix膿毒癥AI分子診斷技術,通過檢測29條宿主免疫mRNA,結合AI算法,30分鐘內輸出三重結果,顯著提升膿毒癥早期診斷效率,極大程度的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目前項目已完成臨床前研究,正加速推進國產化轉換及注冊申報。
此外,早在2022年,塞力醫療與挪威GA公司展開戰略合作,GA公司推出的GA-map?腸道微生態失調檢測基于創新預定靶標技術(PDT),為IBS和IBD患者提供腸道微生態評估。塞力醫療基于GA-map?技術平臺制作國人的腸道圖譜,探索腸道菌群對飲食、益生菌、益生元等干預措施的反應。聯合AI技術與臨床數據,通過收集積累數據并訓練模型,整合為可預測菌群的模型,從而設計個性化營養算法庫和干預策略,為臨床提供高效精準且可靠的依據。
AI醫療進入價值釋放期
隨著DeepSeek在年初爆火后,AI技術正向醫療全場景滲透中,塞力醫療表示,“公司正借助DeepSeek國產AI大模型,加速構建‘醫療大數據—專病大模型—臨床決策產品’的價值閉環,持續開發重大疾病、危重癥、罕見病及慢性疾病等領域的診療及管理大模型。”公司重點布局的創新項目,將深度賦能DRG/DIP醫保支付改革下的診療效率提升。興業證券表示,隨著DeepSeek等技術發展,AI醫療已成為2025年醫藥板塊重要方向之一。
站在行業變革的關鍵節點,塞力醫療通過技術創新、生態共建與國際化布局,正從傳統醫療服務商向智慧醫療解決方案提供商華麗轉身。隨著更多AI技術成果落地,這家創新驅動型企業將持續書寫醫療健康產業的新篇章。
來源/信陽新聞網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