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隊的相宜本草,只剩名字古老
為何越混越差?
撰文|阿森? 編輯|楊勇? 來源 | 氫消費出品
和珀萊雅同時期創建的老國貨護膚品牌相宜本草,已經從本草護膚專家混到了被年輕人遺忘。
整個品牌能讓市場記住的,幾乎只剩下古老的品牌名。
今年3月,相宜本草僅上任半年多的原CEO張舸閃電離職,讓這個老品牌難得受到外界關注。
張舸曾擔任清風母公司金紅葉紙業集團高管,并在任職期間取得了不錯的業績,堪稱一名快消品行業老兵。
對于此次張舸的離職原因,相宜本草方面回應稱系“個人原因”,并強調公司業務不受影響。然而外界普遍認為,張舸的離職可能與相宜本草內部的戰略調整、管理問題或市場環境變化等因素有關。?
回顧相宜本草近些年的發展,高管離任動蕩不斷,發展戰略搖擺不定,兩次IPO未果,業績全面掉隊,越混越差的背后,相宜本草都犯了哪些錯誤??
高管閃電離職,業績不見起色
相宜本草,這個曾和百雀羚、佰草集其名的本草國貨護膚品牌,巔峰時期年銷售額為23億,在近十年卻“九年換九帥”,深陷高管出走和IPO上市屢敗的泥潭。?
相宜本草創始人封帥出身于醫藥世家,在擔任上海家化品牌經理期間,敏銳地察覺到中草藥護膚市場的巨大潛力。2000年,封帥毅然辭去工作,投身于中草藥護膚品的研發與創業。創立相宜本草。
在相宜本草早年的發展中,不得不提一個功勛顯赫的元老級人物,那就是于2003年就加入相宜本草任總裁的嚴明。
嚴明在相宜本草歷任監事、董事、總經理,是相宜本草品牌成長的重要見證者和推動者,見證了品牌年營業額從不足2000萬到逾20億的跨越。
經過幾年發展后,2007年相宜本草獲得今日資本8000萬元戰略投資,成為國內首家獲得風險投資的日化企業。
隨后的2012年,相宜本草提交IPO申請,但2014年因市場環境遇冷和管理層動蕩,導致被迫撤回。
當時,國內化妝品企業幾乎都在走模仿國際大牌的路,上市企業幾乎只有上海家化,連如今的國產老大珀萊雅還是等到2017年才成功上市。相宜本草的早年發展不可謂不領先。
第一次IPO申請未果后,相宜本草隨即便換帥,接任者嘗試轉型但效果有限,期間多位高管因戰略執行或業績壓力離職。
直至2018年,創始人封帥回歸重新掌舵,重新樹立了“中草藥護膚專家”的品牌定位,對全系列產品進行了升級,如四倍蠶絲系列在2018年重磅回歸,并進行了第八代升級。同時,相宜本草還砍掉了很多長尾產品。
此時,相宜本草開始注重線上的平臺電商和社交電商,并嘗試多次進行數字化營銷,但和同行相比,品牌地位已早不如前,逐漸被珀萊雅、韓束等后來者超越。
國聯證券研究數據顯示,2014至2016年,相宜本草在國產護膚品行業的市場地位維持在11至12名,2017年甚至跌至20名開外。
創始人封帥坦言,2014至2016年是公司“錯過的三年”,公司不斷的戰略調整讓企業付出了沉重代價。
草本護膚,路走窄了
盡管作為中國本土草本護膚品牌的代表之一,在發展過程中曾一度占據市場優勢,隨著百雀羚、自然堂等國產品牌強化“中草藥”概念,相宜本草的品牌獨特性被逐漸稀釋。
由于旗下護膚產品常年售價在兩位數左右,即使是護膚套盒最貴才僅售300多元,向上既無法與國際大牌競爭,向下又面臨價格內卷的尷尬。因此相宜本草的客單價、營收和利潤均十分有限。
為擴大市場份額,相宜本草也曾一度推出高端產品線和子品牌。
如在2010年推出核心產品線紅景天系列。該系列產品在研發和市場推廣上投入了大量資源,但由于定位不清晰,既試圖以高端奢華的形象吸引消費者,又難以完全擺脫相宜本草品牌在中端市場的根基,最終導致沒能走上高端化。
2015年,相宜本草推出面膜子品牌“花開”,該系列以平價補水面膜為主打產品,主要客戶群體為年輕人和大學生,但這一系列面膜產品目前電商平臺已經查無可售。
2020年,相宜本草又和與絲芙蘭合作推出的高端產品線“相宜本草·唐”,產品主打用現代化科技還原和升華唐方,成分包含金箔、牡丹花、沉香、益母草等多種中草藥。但仍舊是由于缺乏打造高端產品線的能力,該系列產品仍未能賣出高價,甚至如今已經退出電商平臺。
(圖源淘寶)
目前,在相宜本草天貓旗艦店,在出售的全部商品僅分為抗氧美白、抗皺淡紋、祛痘和敏感肌四個系列產品,功效均較為基礎,沒有行業爆品。
一系列副牌的失敗,實則反映著相宜本草長期研發投入不足營收的1%,產品創新乏力,中草藥成分更多得僅停留在概念的核心問題。有機構爆出,相宜本草的銷售費用一度占到營收的四成。
回看近些年,中草藥不僅沒能成為相宜本草的產品護城河,相反相宜本草甚至因此還“開過倒車”。
2024年12月,相宜本草被爆出產品違規添加一種名為“犁頭尖”的有毒中草藥,深陷輿論風波,使得品牌形象嚴重受損。問題的背后,反映出相宜本草原材料依賴外部采購,品質和成本難以控制,相比于真中藥護膚品牌,草本的品牌定位并不夠扎實。
內部經營危機重重,外部環境也在悄然變化。隨著2020年《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等法規出臺,化妝品企業在產品研發、生產和銷售環節中需要更加注重產品的安全性和合規性,并采用更安全、更環保的原料,從而進一步增加了企業的合規成本。
同時,市場上消費者偏好也發生了轉變,年輕人更青睞于使用玻尿酸、煙酰胺等科技成分,對草本概念的接受程度并沒有很強。相宜本草的發展路,似乎越走越窄了。
何時上市,還有野心嗎
作為曾經的本土美妝品牌佼佼者,相宜本草的資本化道路可謂一波三折。
2012年,相宜本草首次遞交IPO申請,擬募集資金超7億元,卻在2014年主動撤回。時任CEO嚴明解釋稱,這一決定是基于商超渠道環境變化和公司戰略調整的考量。此后,公司雖多次嘗試重啟上市進程,但均未能如愿。
2020年,相宜本草聘請原上海家化高管俞巍出任CEO后,市場再次傳出上市風聲,但實質性進展寥寥。直至2022年11月與中金公司簽署上市輔導協議,但再度在兩年后終止輔導。
在這些年的發展中,相宜本草最好的業績是在2013年曾躋身天貓雙十一美妝TOP10,其年銷售額突破了23億元,達到了業績巔峰。
具體來看,2009年至2011年,相宜本草的營業收入分別為3.77億元、7.5億元、13.35億元,凈利潤也穩步上升,達到5221.52萬元、1.16億元和1.35億元,同時保持了78.65%至80.34%的較高毛利率。
然而,自2014年起,相宜本草的業績開始走下坡路,2015年的回款額下滑至15億元,與2013年相比縮水一半。
就在相宜本草上市屢屢受挫的同時,珀萊雅、上美股份等同期競品紛紛成功登陸資本市場,借助資本力量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2017年珀萊雅上市當年,營收僅為17.83億元,和當時的相宜本草相差不大,但經過7年的飛躍式發展,2024年珀萊雅全年營收已經破百億。
上美股份在2022年實現上市,上市當年年度營收為26.75億,經過2年的發展,去年年營收也已經達到了67.93億。
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2年至2022年,中國化妝品市場規模從2484億元增至4986億元,復合增長率7.22%,幾乎多個品牌均抓住了發展的黃金期,唯有相宜本草,這些年發展體量越做越小,成為了不升反降的存在。
面對發展困局,相宜本草表示近幾年將調整戰略重心,暫緩上市計劃而專注于業務優化。公司將加大數字化營銷的投入,強化與用戶之間的連接,同時保持融資渠道的靈活性。
但市場并不好做,常規的戰略規劃能否奏效和起速效,幫助相宜本草收復“市場領地”,仍需市場的檢驗。
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瞬息萬變的美妝市場,直播帶貨、成分黨、國產替代、藥妝、敏感肌等多個發展窗口,相宜本草似乎均未能抓住。
僅2024年上半年,在國內化妝品企業備案新原料中,植物原料的數量超過過往兩年總和。中國特色成分的開發,已經成為美妝行業爭相布局的又一賽點,歐萊雅、貝泰妮、等企業均有入局。
護膚品市場的主力消費群體永遠是年輕人,如何用老國貨的身份討好當下的年輕人,在真正提升好產品力的同時,相宜本草不妨向會玩營銷的老對手百雀羚學習,切莫讓業績持續掉隊,讓品牌最終只剩名字古老。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