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愛馬仕”lululemon利潤滑鐵盧!都怪特朗普?
一條瑜伽褲背后的庫存暗礁與成本漩渦,正吞噬著瑜伽界“愛馬仕”lululemon的利潤。
撰文|蜜妹? ?來源|閨蜜財經
最近lululemon披露了截至2025年5月4日的最新季報,實話說蜜妹有點驚訝:動輒幾百上千元的一條瑜伽褲,銷售毛利率達到接近60%,但為啥凈利率卻連續走低,如今到了13%出頭?尤其歸母凈利潤同比甚至還下滑2.13%。
今天我們就具體看看啥情況。
利潤“隱形殺手”:三座大山壓垮盈利空間
lululemon2025財年第一季度財報里蜜妹看到,其全球凈營收同比增長7%至23.71億美元,其中,中國大陸市場凈營收同比增長21%,國際業務整體增長19%。整體營收雖增長,但其實是低于往期的。
圖表來源|東方財富(特此感謝!)
更糟糕的是凈利潤。lululemon期內歸屬凈利潤同比下滑2.13%至3.15億美元。財報顯示,lululemon的利潤下滑并非單一因素所致,而是多重壓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首先是庫存積壓。截至2025年5月4日,lululemon庫存余額同比增23%至17億美元,增速遠超營收同比增長的7.32%。公司在財報中坦承:美洲地區門店客流量下降,部分反映經濟不確定性和可自由支配支出變化。
積壓的庫存不僅占用現金流,更容易導致折扣力度加大。而過度促銷可能損害品牌高端形象,導致核心客群流失。
其次是成本高企。截至2025年5月4日,lululemon銷售、一般和行政開支同比漲11.9%至9.42億美元,超過營收增速。
其中總部成本增加5160萬美元成為一大推手,包括員工薪酬因通脹調整增加1150萬、云服務等IT支出增加1100萬、咨詢外包費用增加890萬等。
此外,美國政府自2025年4月起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征額外關稅,并對越南、柬埔寨等其他國家商品征收10%關稅,直接沖擊lululemon的供應鏈體系。
再就是匯率問題。美元走強使lululemon海外收入縮水。第一季度外匯損失達7327.7萬美元,凈外匯交易和衍生品損失1020.9萬美元。
尤其當我國大陸貢獻了21%的營收增長時(該地區收入3.68億美元),匯率波動直接侵蝕了最重要的增長引擎。
結構性危機:增長模式遭遇天花板
利潤下滑背后,lululemon也正面臨商業模式的深層挑戰。
在品牌大本營美洲地區,lululemon期內可比銷售額下降2%,相比其他地區有些拉垮。
這背后是消費者信心整體低迷。美國勞工統計局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美國CPI同比上漲5.2%,加拿大、中國等主要市場通脹雖緩,但消費也偏保守。運動服飾從“升級型消費”淪為“可選消費”,非必要支出被壓縮。據Euromonitor調研,超60%的北美消費者表示將減少運動服飾開支,轉而選擇平價替代品。
而且lululemon線下門店還在擴張,但矛盾的是:其線上收入占比已提升至40.5%(9.61億美元),這相當于左右互搏。典型案例是:一款新上市的跑步短褲,官網折扣價竟比門店低……
最后回歸到產品上,lululemon的創新力其實是差點意思的。女裝品類占比高、過度依賴經典款這都是潛在風險。
宏觀來看,lululemon所在的細分市場其實競爭在加劇。耐克、阿迪達斯、安踏等巨頭紛紛下沉至高端瑜伽服市場,新興品牌也正在以以高性價比搶灘。
lululemon獨有的“技術面料+社群營銷”護城河被侵蝕,據Euromonitor統計,其市場份額從2024年一季度的18.7%降至17.3%。
三劑猛藥或可重塑盈利模型?
如何讓破局?在蜜妹看來lululemon有些地方仍有提升空間。
其一,面對關稅沖擊加速供應鏈多元化進程。目前來lululemon約40%產品產自越南,17%來自柬埔寨,這種高度集中的產能布局在風險大。
如何通過與供應商簽訂長期協議、投資數字化供應鏈管理系統,提升對原材料價格波動的應對能力,是一個大課題。
其二,會員價值深挖。lululemon以精準的社群營銷聞名,如今可以考慮把范圍擴大一點。比如升級“大使計劃”,將品牌大使從健身達人拓展至瑜伽理療師、營養學家等垂直領域專家。
此外還可搭建會員專屬線上平臺,提供虛擬健身課程、身材管理咨詢。借鑒耐克“會員日專屬權益”模式,將復購率提升。
最后就是技術革命。一方面是產品技術推陳出新速度要起來,另外數字化技術也要發揮作用。比如部署AI驅動的庫存管理系統、搭建虛擬健身空間等等,主打一個潮玩。
總的來說,lululemon 此次凈利潤下滑,某種程度上也是一次壓力測試。雖暴露出其供應鏈脆弱、成本失控、競爭加劇等頑疾,但也為轉型提供了契機。
lululemon如何在消費者心中重獲不可替代的定價權,我們拭目以待。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