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200億“鯨吞”喜馬拉雅,騰訊音樂的“音頻帝國”呼之欲出
豪擲約207億!騰訊音樂擬全資收購喜馬拉雅。在喜馬拉雅屢次沖擊IPO未果、深陷業績泥潭之際,騰訊音樂欲借資本之力補足非音樂內容短板,制霸長音頻賽道。
來源|環球老虎財經
騰訊音樂籌劃將喜馬拉雅收入囊中。
6月10日晚間,騰訊音樂發布公告稱,公司已與喜馬拉雅及其他相關方簽署并購協議及計劃。交易完成后,喜馬拉雅將成為騰訊音樂的全資子公司。
為完成此次全資收購,騰訊音樂將支付12.60億美元,同時增發不超過其總股本5.1986%的A類普通股,并為喜馬拉雅創始股東額外增發不超過總股本0.37%的A類普通股作為激勵。
以騰訊音樂6月10日美股收盤價計算,其付出的合計股權價值約為16.15億美元。加上現金部分,此次交易總金額達28.84億美元,約合207.36億人民幣。
對于當前的喜馬拉雅而言,207.36億元的收購價并不算低。據其招股書顯示,2018年至2022年,公司年內經調整虧損額分別為7.74億元、7.73億元、6.05億元、7.18億元和2.96億元,五年累計虧損高達31.66億元。此外,2023年末,喜馬拉雅的總資產為42.05億元,但其負債總額卻高達143.91億元。
在此背景下,騰訊音樂為何仍愿斥巨資收購?回顧騰訊音樂的發展歷程,并購擴張是其重要策略。早在2020年,騰訊音樂便曾斥資27億元全資收購“懶人聽書”,旨在填補“非音樂內容”的短板。因此,若此次成功收購喜馬拉雅,騰訊音樂有望成為長音頻市場的新龍頭。
喜馬拉雅“賣身”騰訊
歷經數次IPO闖關的挫折后,喜馬拉雅最終投向騰訊懷抱。
近日,騰訊音樂發布正式公告,宣布與喜馬拉雅及其他相關方簽署并購協議及計劃,擬以現金加股權組合方式全資收購喜馬拉雅。交易完成后,喜馬拉雅將成為騰訊音樂的全資附屬公司。
公告顯示,騰訊音樂將掏出12.6億美元現金,外加不超過總股數5.1986%的A類普通股,以及為喜馬拉雅創始股東準備的不超過總股數0.37%的A類普通股激勵。
若以6月10日騰訊音樂美股的收盤價計算,其5.5686%的股權總價值約為16.15億美元,合計總金額達28.84億美元,約合207.36億人民幣。
對于此次交易,喜馬拉雅聯合創始人陳小雨、余建軍在內部信中明確表態:“與其單打獨斗,不如共享資源、共同研發”,將精力集中于提升用戶體驗與創作者收益,并強調“攜手能讓我們走得更遠、更穩”。
同時,喜馬拉雅承諾,交易后公司將保持現有品牌不變、現有產品獨立運營不變、核心管理團隊不變、公司戰略發展方向不變。
事實上,喜馬拉雅此次“賣身”騰訊,對一眾投資人也是一個好消息。
據了解,作為一家知名的在線音頻平臺,自成立以來,喜馬拉雅經歷了12輪融資,獲得過騰訊、百度、小米、索尼等戰略投資者的青睞,也拿到了美國泛大西洋投資集團、高盛、普華資本等財務投資者的投資,合計融資額近百億元。
特別是在申請IPO前,喜馬拉雅快速進行了三次融資。2020年12月,喜馬拉雅拿到5.57億美元的E-2輪融資,2021年3月又拿到3.25億美元的E-3輪融資,時隔一個月后又拿到2000萬美元的E-4輪融資,投后估值達到43.45億美元。
盡管資本助力強勁,喜馬拉雅的上市之路卻屢屢碰壁。2021年5月,該公司尋求美股上市。不過,僅4個月后其就撤回了申請,隨后又在2021年至2022年間兩次向港交所遞交IPO申請并更新招股書。2024年4月,喜馬拉雅第四次提交招股書,但截至當前仍未取得進展。
如今,賣身騰訊至少給了喜馬拉雅投資者退出的通道。IPO前,興旺投資持有喜馬拉雅10.72%的股份,是最大的外部投資,其次是摯信資本持股9.94%。騰訊子公司意向架構投資持股以及控股公司閱文集團,共持股8.38%。
以當前交易總金額來計算,興旺投資或將獲得3.09億美元的現金及騰訊音樂股權,而“騰訊系”或將獲得2.42億美元的現金及騰訊音樂股權。
200億價格是否虛高?
棲身騰訊的喜馬拉雅也曾風光無限。
2012年,判斷移動互聯網將迎來大爆發后,余建軍與曾任證大集團投資總監的陳宇昕選擇將“移動音頻”定為共同創業的方向,并在上海成立了喜馬拉雅。
2013年,“喜馬拉雅FM”手機客戶端正式上線,并涵蓋了有聲小說、音樂、培訓講座等多種類別,用戶數量很快便從2013年的1000萬飆升到2014年底的1個億。
此后,喜馬拉雅的用戶數量繼續實現飛躍式增長。招股書顯示,2021年至2023年,喜馬拉雅的平均月活躍用戶數分別為2.67億人、2.91億人和3.02億人,成為中國最大的在線音頻平臺。
此外,縱觀喜馬拉雅自成立以來的發展經歷,會發現它更像是一個巨型的“內容團隊”。相比于蜻蜓FM、荔枝,其更多將目光放在培養電臺創作者上,并因此在初期形成了獨有的UGC內容生態。招股書顯示,2023年,喜馬拉雅平臺活躍的內容創作者已超290萬。
不過,喜馬拉雅的護城河正在被時代洪流沖擊。隨著以短視頻、直播為代表的新內容形態的強勢崛起,喜馬拉雅等傳統有聲平臺被“跨界”擠壓。據QuestMobile數據,2023年短視頻用戶日均使用時長增至152分鐘,而有聲平臺僅58分鐘。
此外,據艾瑞咨詢發布《2023年中國網絡音頻產業研究報告》顯示,在線音頻平臺2021年市場規模為100.2億元,同比增長24.3%,2022年市場規模為115.8億,同比增長降至15.6%。而據預測,2026年,在線音頻市場規模同比增長率將降至9.5%,平緩回落。
除了新內容形態擠壓外,喜馬拉雅還要面臨同行業公司的激烈競爭。2020年6月,字節跳動推出面向網文愛好者的聽書App番茄暢聽。最新數據顯示,其日均用戶收聽時長已突破118分鐘,超過多數付費平臺。
在此背景下,喜馬拉雅贏利模式問題揮之不去。據其招股書顯示,2018年至2022年,公司年內經調整虧損額分別為7.74億元、7.73億元、6.05億元、7.18億元和2.96億元,五年累計虧損高達31.66億元。直到?2023年,喜馬拉雅才實現了2.24億元的經調整凈利潤。
具體來看,喜馬拉雅的收入主要來自訂閱、廣告、直播和其他創新產品及服務。其中,訂閱業務和廣告業務是喜馬拉雅的主要收入來源。
2021年至2023年,喜馬拉雅的訂閱服務收入分別為29.92億元、30.81億元、31.89億元,增速緩慢,同期,其付費率分別為12.9%、12.9%和11.9%,處于負增長狀況,這或決定了占喜馬拉雅決定性收入的訂閱收入似乎已經看到了天花板。
除了訂閱之外,喜馬拉雅的廣告收入也不及預期。招股書顯示,2021年至2023年,喜馬拉雅廣告收入分別為14.88億元、14.69億元和14.23億元。
與此同時,持續虧損也讓喜馬拉雅存在不少債務問題。數據顯示,2021年至2023年,喜馬拉雅的資產總值為43.75億元、40.20億元和42.05億元,而同期負債總額分別為199.16億元、178.14億元和143.91億元,負債總額遠高于當期資產總額。
騰訊音樂“買下一切”
對于這樣狀態的喜馬拉雅,騰訊音樂為何還要花費巨資將其收至麾下呢?
背靠“騰訊系”,收購、合并對騰訊音樂而言并不陌生,騰訊音樂此前便多次通過收購、合并拓展業務版圖。
以在線音樂領域為例,2016年7月,騰訊主要以QQ音樂業務入股中國音樂集團,獲得中國音樂集團61.64%股權,取得對中國音樂集團的單獨控制權。2016年12月,整合后的中國音樂集團更名騰訊音樂。而中國音樂集團的前身海洋音樂集團分別于2013年底、2014年4月并購酷我音樂、酷狗音樂。
公開數據顯示,收購中國音樂集團時,QQ音樂和中國音樂集團的月活躍用戶數分別為1.6億人、2.3億人,市場份額分別為33.96%、49.07%,以音樂版權核心資源占有率計算,QQ音樂和中國音樂集團的曲庫和獨家資源的市場占有率均超過80%。
2020年,法國傳媒巨頭維旺迪將把其子公司環球音樂集團10%股份出售給由騰訊控股牽頭的一個財團,騰訊子公司騰訊音樂娛樂集團也在財團中。該協議對環球音樂集團的企業估值為300億歐元,這意味著10%的股份售價為30億歐元。
截至當前,騰訊音樂旗下擁有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和全民K歌等四款產品。據浦銀國際研報顯示,按月活躍用戶計,騰訊音樂旗下的酷狗音樂、QQ音樂和酷我音樂占據了中國在線音樂APP的前兩名和第四名。
除了在線音樂外,騰訊音樂對喜馬拉雅所在的長音頻行業布局也由來已久。2015年,企鵝FM上線;2020年,騰訊音樂首次對外發布長音頻戰略,推出首款長音頻產品“酷我暢聽”,并高調投入數億資源“挖角”喜馬拉雅頭部主播。2021年,騰訊音樂斥資27億元收購了知名音頻平臺懶人聽書。
不過,在長音頻賽道中,較為強勢的廠商仍為喜馬拉雅。據艾媒咨詢今年4月發布的報告顯示,有45.52%的國內音頻APP用戶使用喜馬拉雅,比例超過懶人聽書的29.76%、蜻蜓FM的28.53%和荔枝的20.65%。
此外,車載音樂消費是騰訊音樂2024年重點拓展的場景之一,而在2025上海車展上,喜馬拉雅車聯網事業部總經理武冰冰高調公示,喜馬拉雅目前已與超80家車企達成合作,覆蓋98%的網聯車型,活躍用戶日均收聽時長達到95分鐘。
因此,盡管喜馬拉雅面臨挑戰,騰訊音樂仍斥巨資將其收編,既是其通過并購整合擴張版圖的戰略延續,也是對長音頻市場話語權的強勢爭奪。
責任編輯丨汪鵬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