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借1500萬炒房,卻高位被套進了看守所!
最近看到新聞,說深圳一個地產專家借了1500萬炒房無法償還,被債主逼上門,最后報警進了看守所,儼然是現實版的蔡成功。
最近看到新聞,說深圳一個地產專家借了1500萬炒房無法償還,被債主逼上門,最后報警進了看守所,儼然是現實版的蔡成功。
最近看到新聞,說深圳一個地產專家借了1500萬炒房無法償還,被債主逼上門,最后報警進了看守所,儼然是現實版的蔡成功。
看完文章,我預感就是他,一個去年在微信群里經常吹牛逼侃大山的所謂地產評論人。
他是媒體采訪的常客,我雖然加了他微信,但沒有聊過,因為他是新冒出來的所謂業內人士,直覺讓我沒有采訪他。
通過旁人了解了一下,這是一個不到30歲的小伙子,看著2015年上半年深圳房價跳漲,渴望一夜暴富的他,在2015年9月份,帶著5萬塊錢從長沙來深圳掘金。
他開始只是一名房產中介人員,帶客戶看房兢兢業業,留給客戶的印象很好,也在一年中賺了幾十萬中介費,這也為他日后在地產投資圈建立人脈奠定了基礎。
后來找到媒體資源后,他開始包裝自己,掛名某中介公司資深地產評論人,后來又成立了一個前海某資產管理公司,自居首席戰略分析師,再找深圳房地產研究院掛個研究員職位。
有一堆頭銜,才能抬高自己的逼格和身份地位,然后活躍在各個地產群,受訪發表觀點,很快就在地產圈打造出了名氣。
有了名就能帶來利,他開始向朋友圈集資,有的給予高利息,一開始很守信,承諾幾天還就能還上,當然這也是很多非法集資的套路。
在深圳有著上億資產的投資客A告訴我,這小伙子今年3月份還找了他,讓他投資一千萬入股一起炒房,但A看到小伙子的自有資金也只有一兩千萬時,感覺到風險太大沒有答應,而此前小伙子也多次向A借錢。
據他了解,小年輕一心想眾籌集資,加大杠桿,通過市場上拿筍盤,只交定金不過戶,直接找下一個買家的方式來賺取差價。
另外一名借款人對我說,她借給了小伙子幾十萬,而這錢也是她從銀行借來的,原來說好幾天就還,最后失蹤了,這對她而言不是小數目,因過于憂傷導致她流產了。
其它借款人預估他的總債務大概有1500萬,但不知道錢的具體去向,不知道他買了什么房,也不知道資金鏈為何斷了,最近三四月的深圳市場行情又有所回暖,價格也比較堅挺,按理還不至于到走投無路的地步。
我猜測,他資金鏈條斷裂,可能是去年下半年高位入場炒房,現在轉手相當于虧錢,同時操作幾套后,某個環節出了問題。
我是真的很驚嘆,他來深圳才一年多,就在短時間內建立起了自己的信譽,成功讓這些新朋友慷慨解囊,這算是他的本事,還是單純人太多。
還有一個在今年3月底借了5萬給他的人說,是因為他在地產界的聲譽才借給他,心想以他的身份地位,不至于幾萬塊都還不了,并且他以前也帶著看過房,覺得他能干、實在,他說只要兩三天周轉一下,所以借了。
結果都沒想到那么快出事了。我不知道是該同情一個懷揣著夢想來深圳拼搏的年輕人悲慘結局,還是那些好心借錢人的遭遇。
這是一個浮躁的社會,到了人們反諷“實業誤國,炒房興邦”的地步,很多人看到別人炒房暴富,可能心有不甘,也想搏一搏,可能單車變摩托。
但無論如何,拿著別人的血汗錢,作為自己賭博的籌碼,最后演變成騙人的把戲,就不應該了。
而且你要以小博大,也應該選擇恰當的時機,漲到末期高位,調控的暴風雨來臨了,風險明顯會大于收益,還急于求成,小船就很容易翻。
很多資金實力不足的投資客,像賭徒一樣瘋狂,可能一夜暴富,但也可能一夜赤貧。
翻看他的公眾號文章,明明還在提醒別人,“沒有經歷過泡沫的投資者,狂賺后自然會放松標準,最后自然栽到坑里。”他還勸過別人,“面臨房價的漲幅中,所有人的心態開始變得浮躁,透支預期亂買房。他們總想以最低的價格買入,最高的價格賣出。卻忽視了最大的月供風險。”并提出疑問,“各種增值預期落空,中產你能扛幾年?你失去了多少正常的生活?”還給出忠告,“投資圈有句話,“活的更久”比“偉大的交易”更重要。”
如果他自己能做到知行合一,也不至于淪落到看守所里吧。可嘆!可嘆!
下面是轉載來自微信公眾號“買房之前”的報道,描述了他來深圳后打拼的細節。
1、終究還是要出事
清明一過,深圳濕熱難耐。翻開的日歷顯示,距離深圳上一次調控(104)已經整整半年過去了。
需求端及供應側的雙重擠壓,深圳樓市持續低迷。懸而不落的調控大刀搔弄著所有人的心。落,是共識,只是到底什么時候落?
剛剛過去的3月,深圳新房住宅成交803套,創2009年來新低;5.5元/㎡均價相比去年9月6.2萬/㎡下滑了11.2%,這已經是深圳房價第六個月的小幅下探了。
主導深圳樓市的二手房市場,3月成交4838套住宅,較去年9月下降37.3%;均價5.5萬/㎡,較去年9月5.9萬/㎡下降了7.02%。
但這并不妨礙人民以各種名義看好深圳樓市的長線表現。政策高壓下,剛需及換房客正在加緊淘房入市,投資客也在積極尋找優質物業做長持準備。
活躍在地產圈內,號稱資產管理公司股東的嘉明,卻在這個節骨眼上栽了。
4月11號晚上,嘉明被債主們逼上了門,其中包括一個借款140萬的客戶,但嘉明已經無力償還。有人說,是他自己報的警,因為他幾乎已經被逼要跳樓。 這個場景,像極了反腐大劇《人民的名義》里大風廠的老板蔡成功。
在警察來之前,他還在到處借錢,甚至試圖騙“朋友”抵押房產好解除這一次的危機。最終,“醒過來的朋友”們的追債電話讓他的計劃以失敗告終,已知的1500萬借款缺口也隨之浮出水面。
110報警電話阻止了現場的鬧劇,卻也開啟了他的悲劇。此時距離他來深圳,剛剛過了20個月。
2、暴漲的房價,掘金的人
2015年3月中旬,普華永道與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聯合發布了《機遇之城2015》報告,深圳成為中國最具“機遇之城”。10來天后,深圳出臺330樓市調控新政,由此拉開房價暴漲的序幕。
可笑的是,這一年,炒股、炒房,才是這座機遇之城里最大的機遇。然而,僅僅是上半年,虛假繁榮的股市和桿杠牛市在暴跌的指數下灰飛煙滅。徒留下非理性上漲的樓市,讓人不禁感嘆與其創業致富,不如買房翻身。
連夜返價毀約、接連漲價,瘋狂搶房成了2015年深圳樓市的主基調。最終,從1月份2.6萬/平到11月份4.5萬/平,深圳房價以漲幅全國第一奠定了其話題王地位。
房價的飆升刺激了大量資金迅速涌入,也闖入了許多的外來客,嘉明就是其中一員。2015年9月份,揣著5萬塊,嘉明從長沙地產圈轉戰深圳。他的起步并不高,只是一個房產中介,但他的目的很明確——掘金。
得益于市場的火爆,疊加上過往的地產經歷,嘉明后來對外透露,他一年時間里撮合了十來宗房產交易,收入數十萬元,并用這筆收入跟另外兩個人字深圳合伙買了房。
僅僅如此,嘉明很難在4萬多名同行中脫穎而出。讓他在深圳地產圈冒出頭的,是結識了一眾媒體。
房價是深圳當時大小社交圈里的唯一共同話題,樓市新聞霸占著頭條位置。由于本身有一定地產專業知識積累,能言善道的嘉明成了地產媒體采訪的對象。
他在2016年初開設了自己的自媒體平臺——嘉講房產,首篇文章講的是如何重建一個房產經紀人的價值觀。
就在他開號的前一周,為嚴禁深圳中介人員參與房價炒作、杠桿買房現象,銀行系統內部提高了對深圳中介申購二手房的放貸門檻。
嘗到媒體曝光給業務增加帶來的甜頭及個人品牌建設后,嘉明積極地活躍在地產媒體的工作及私人圈里。他的社交圈,也從服務的二手房客戶群體里擴大到地產媒體,甚至整個地產圈,很快就打出了小名聲。
暴漲的房價很快引起了政府的注意,2016年3月25日,深圳樓市祭出新政,社保1改3,還清二套首付4成條例出臺,深圳成交量應聲下跌。
然而,房價并未因此低頭,新型的眾籌集資、加大杠桿的投機模式,投資群體里的新玩法依然層出不窮。
6月龍華83億的現售“地王”出世,徹底沖歪了這層調控樓。9月底深圳6㎡鴿籠房更是當著全國人民的面打臉深圳。春天邂逅的一場調控,在夏季尾聲宣告無疾而終,調控被笑稱為空調,徒留剛需紛喊誤傷。
在紛鬧的樓市里,嘉明在社交平臺上積極發聲,頻繁發文,單篇最高閱讀量破萬,刷屏了不少地產圈人的朋友圈。利用媒體打造的“專家”光環讓他早已不再滿足中介的身份,他也開始受邀以嘉賓身份出席小型的地產論壇。
“他剛到深圳不久就認識了,一直帶我們看房,很實在,知無不言。人也很熱情努力,跨好幾個區都陪著去,所以一直很信任他。最后一次帶看是16年的8月份,后來再找他就介紹我們給其他中介了。好像聽說變成了樓市專家。”一位嘉明曾經的客戶告訴樓校長。
事實上,那段時間,他一直在尋找新出路,他將公眾號改名為“嘉明樓市觀察”,甚至為此拍攝制作了一期地產脫口秀節目,目標是打造地產視頻類的大號。
很快,深圳史上最嚴調控政策來了,在104國慶長假期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呼嘯而至。稽查局突擊查控開發商售樓處、政府甚至通過雙限雙競等方式鎮住地價,打擊地王。
幾番抑揚頓挫之后,深圳樓市告別了暴漲。習慣了賺快錢的地產中介,在籌謀轉型地產內容的過程中突遭一系列打壓市場政策,他很快就放棄了。
當資本帶著巨大的利益預期到來時,他迅速地被誘捕了。2016年底,嘉明跟朋友合伙,在前海注冊登記,開了一家資產管理公司,他是小股東。
嘉明對媒體透露,這是深圳給他遠超其預期的機會。
“深圳的特性是包容及投機。包容性在于英雄不問出處,只關心你現在做什么;投機性則在于對財富的渴望,合伙做生意只要有合理回報,找到資金并沒有太多問題,這在內地很少見。”這是他在年初接受媒體采訪時的原話。
他甚至直言,在市場的波動行情之中,只要有大資金的支持,他們的資產管理生意能夠讓他在不遠的時間內,賺到人生第一個500萬元。
他的“豪言”很快就成了現實。找到資金確實沒有太多問題,甚至遠超過他說的500萬,只可惜這錢不是賺來的,而是“借”來的。
3、走過最長的路,竟是人的套路
“2016年12月,他問我是否感興趣買外匯,還問是否手上有美元。可以找他買,也可以賣給他,他有渠道有人可以利用價差買賣美元賺錢。我沒閑錢,也就沒摻和了。”A說。
“跟他認識一年多,去年底開始,他就問我借錢,我當時手上也沒多少現金,就以轉賬的方式借了2.7萬給他,還款比承諾的一周晚了幾天,他還給我發了100元利息。后來都是有借有還。”Y言。
直到上個月借的3萬塊錢沒還上,Y才知道出事了。這期間,全國樓市政策頻出,深圳同樣備受壓力。
“企業買房限售的政策對他影響很大,他表現得非常悲觀,還跟大家說他已經跟消息人士通過氣,有料會第一時間通知,而且自己也已做好心理準備及退路。”
Y和他的朋友猜測,他的退路,極有可能就是撈一筆錢然后走人。
“他是3月份集中以各種名目向很多人同時借錢,其中甚至有一單借款高達900萬,所幸最終對方沒借成。大家復盤了之后發現,他的欠款已經超過1500萬了,涉及上百人。”
據Y透露,他這點小錢別人根本不拉他一起“玩”維權,但他知道的單筆超過100萬的就有2個以上,大幾十萬的也不少。他身邊還有一個保持聯絡的朋友,借出去20萬,如今非常擔心錢要不回來。
據了解,這上百人里面,有普通白領,更多的是豪宅業主。到底嘉明是怎樣認識這些人,并成功“借”到錢的?
自從社交圈建立后,嘉明一直活躍在各種群內,特別是投資客群里。據群友反饋,他在群里踴躍的發表樓市的觀點,與群友交流探討樓市話題。
樓市的高關注度、“專業及客觀”的投資理念、極其大方的發紅包(據其告知群友,每個月他發紅包的支出多達5000元)讓他從各個群里獲得了大量主動及被動的”好友”。
有人說,善于包裝自己是出來混的基本功,這一點在嘉明身上發揮得淋漓盡致。
2017年初,他開始掛靠新的中介機構,這一次可不是中介,而是獨立觀察員的身份。
雖然該職等不符他的期望,但他還是以此身份及資產管理公司的首席戰略分析師頭銜,開始頻繁出席各類地產線上及線下論壇。
很快,他的“出格”曝光讓他失去了該中介機構的獨立觀察員身份,他只能再度尋找。最終在一個有官方背景,且新成立的研究院里“拿”到了一個研究員的身份,但對外他并未過多提及。
“他在朋友圈曬自己剛換的豪華辦公室、蛇口的高端租賃式公寓、保時捷豪車,國外的出游照,大家覺得他資金實力跟投資能力肯定都很強。”90后小C如此說。然而事實證明,他的豪車只付了定金,原先的普通公寓甚至都欠著租。
小C在去年利用信用卡套現了5萬借給嘉明周轉,因其承諾一年100%的資金回報。一個月后還款日期到,小C要回了他的錢,嘉明給了他500元的利息。嘉明出事的前幾天,她剛又借出去一萬多。
單純的幾萬塊錢借款顯然是不會讓嘉明走到今天。據Y透露,自己差點就在他那投資了100多萬。
“他跟我們說,有一批優質的拍賣房可以投資,拍賣價格算下來只要2-3萬/平,就在科技園旁邊,4層樓每層一個房產證,還可以分證。說已經搞定大股東了。然后帶著我們去看。”
由于項目位置好,Y認為重新裝修包裝肯定賺錢,但最后被朋友勸阻了。“畢竟這個人不知根知底,項目風險不大,但最大的風險在于人。”據透露,后來嘉明在某個群里曬了現場參與拍賣的照片,不過最終卻嫌價格太高沒有拍下。
可悲的是,除了借得少大家不帶著Y,由于資金涉及炒賣外匯、高利貸等法律紅線,其中大部分人不愿意走法律渠道。
“通過法律渠道估計就再也要不回來錢了,也有人心存幻想,認為他不是完全要卷錢走人,只是由于市場變化,資金周轉出現問題。而且這里面還有不少有頭有臉的有錢人,不愿意出來說事,覺得被騙就證明自己蠢。”
據悉,他們曾經組團試圖去看守所找他當面要說法,但在未獲得家屬同意情況下,根本見不到人。如今,拘留已經12天了。
最后,樓校長咨詢了深圳(信榮)房地產律師團隊首席律師張茂榮,僅供參考。
需查明借款的法律關系:
1.合法的民間借貸:個人犯罪還是要按照相關規定還款,借款人可以主張請求,但最終也要取決于對方的還款能力;
2.投資款項:涉及利潤虧損,按照投資協議界定,雙方共同承擔;
3.非法投資:涉及違法犯罪的投資款項,沒收雙方資金并將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4.如果是沒有投資項目的情況下,則涉及詐騙,或非法融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等各項可能。
有人說,當一個社交圈足夠龐大,就能看到一幅有趣的畫面:黑色的用戶,會相互串聯、成團,污染一大片用戶。
被房價“裹挾”的深圳人,在房價的攪動下依然浮躁不堪的這座城里,人們玩命創造財富,賺取房產、保衛甚至增值資產。野蠻且無所畏懼的掘金方式備受推崇。
殺紅的眼讓人們忘了,去尊重樓市沉浮中本該遵循的市場及規律。
泡沫只有當它破滅的時候,你才知道它是泡沫。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