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局下中國制造業如何轉型升級?佛山或許能給你答案
在全球雙邊和諸邊合作的推動下,中國制造業將面臨哪些機會?中國企業“走出去”過程中將會出現哪些新問題?
1月13日,由佛山市人民政府、佛山市總商會與《財經》雜志、《財經》智庫聯手舉辦了“2018中國制造業論壇”,主題為“全球制造業變局下的新產業革命”。包括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招商銀行前行長馬蔚華、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祁斌在內的諸多企業家、專家齊聚一堂,通過腦力激蕩,共同研討全球制造業格局可能出現的新趨勢、中國扮演角色的變化以及中國企業對外并購和投資需要規避哪些風險等焦點問題。論壇期間,《中國制造2025—佛山樣本》的研究報告出爐。
會議伊始,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便提到“至2018年改革開放已行進了40年,所謂40而不惑,這個階段最重要的不是講成就,而是總結發展規律”。隨后話鋒一轉給東道主提出“佛山之問”,一問過去,二問將來。
佛山制造業是中國制造業的縮影,佛山制造是中國制造2025的樣本,佛山經驗是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路標,佛山提供了先進的經驗,創新舉動、品質革命、品質優化、三鏈聯動、產城融合,三位一體。正在加快形成“世界科技+佛山智造+全球市場”的創新發展格局。
佛山因制造業而興,是觀察中國制造業的坐標點之一,摸清佛山制造業的“來龍去脈”,不僅可以找出中國的制造業的癥結,還能開幅醫治的方子。
放眼全球,中國企業加快海外市場布局成為一種必然選擇。借助“一帶一路”戰略深化和全球雙邊與諸邊的合作框架,中國企業帶著優質的裝備、技術、服務與跨國公司聯合“走出去”,共同開發新市場。由此,中國也正從“中國是世界的工廠”變成“世界是中國的工廠”。尤其值得關注,在“中國制造”、“中國服務”走出去的過程中,民企的身影越來越突出,并受到許多國家的歡迎。
“目前,中國進入了從追求溫飽轉變為追求創新的一個過程。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談創新,是因為中國制造進入到了創新的階段。”國家發改委學術委研究員、中國經濟研究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如是說。
而工業和信息化部產業政策司巡視員辛仁周指出,“全球制造業目前存在三大發展趨勢:一是主要國家重新重視制造業發展;二是制造業與新技術緊密結合;三是全球資源配置不斷加速,歐美等發達國家已經開始把智能制造列為高端制造業的重點,同時將其看作是全球制造業未來競爭的核心之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第四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許召元亦認為,以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產業革命正在全球興起,此舉將對全球制造業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中國的走出去將面臨何種挑戰呢?辛仁周表示,經濟全球化的同時,貿易保護主義也一再加強,從國內來講,人口結構變化帶來多方面的影響,從2011年到2016年短短五年的時間,我國的勞動人口減少了將近兩千萬,與此相適應的帶來勞動力成本上漲、其他要素的成本上漲,對我國特別是中低端的制造業的發展帶來比較突出的影響,這需要引起重視。
此外,我國的發展資源環境的約束趨于強化,過去主要是靠要素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講,靠犧牲環境來換取高速的增長,現在中央十九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治理與環境污染作為三大攻堅戰之一,再就是從資源條件來講,中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超過60%,銅礦、鐵礦對外依存度非常高,有的高達百分之八九十,這意味著,中國不能用原來的模式來換取增長了。
盡管面臨的問題不少,但是中國的優勢也很多。在辛仁周看來,面對世界經濟,特別是制造業的發展趨勢,中國至少可以發揮三個方面的優勢。一是發揮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二是在聯合國統計所列入的產業當中,中國的產業鏈是最完整的。往往傳統產業孕育著先進的技術,也是高新技術的市場和需求方,完整的產業鏈優勢是我國今后創新發展的需要,也是各個產業發展一個必需的條件;三是我國創新潛力大,在“十二五”期間,我國R&D占GDP的比重,實際上沒有達到規劃提出的要求,有些產業差距挺大,今后要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包括政府體制創新,推進放管服改革,減少交易成本,使企業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