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斌:中美都不錯,世界就基本上都不錯
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祁斌告訴你如何提高制造業水平
“沒有體制機制,解決不了科研向市場和產品轉化的問題。一個人搞科研,可能是愛好;可能是情操比較高,13億人搞創新只能靠體制機制。”1月14日,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祁斌在“2018中國制造論壇:全球制造業變局下的新產業革命”上如此表示。
談到中國制造在世界舞臺上的崛起,祁斌表示,中國在2008年前后制造業第一次超過了美國,2012年超過了歐盟總和,前兩年社會上有個段子,全球第一大鋼鐵生產國是中國,第二大是河北,第三大是唐山,第四大是德國,美國是第六,但是第一是第六的8倍,中國同時生產60%的水泥和25%以上的汽車;在創新方面,中國也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2015年中國第一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專利申請國,2017年中國的專利申請已經是美國的150%。
對于取得成就的原因,祁斌認為一方面是中國科學的進步,科技人員的努力,另外一方面最根本的還是中國過去35年實行了經濟體制改革,中國走上市場經濟的道路,因為走了這樣一條道路我們實現了35年的連續增長,使得中國有了巨大的財富,有了錢才能搞科研,才有經費,更加根本的是市場經濟體制加上資本市場的發展,解決了科研向生產力轉化的機制
2018年中國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者市場,以前大家說按購買力評價來算可能早就超過美國,但是最近第一次大家認為中國有可能真正在消費實力上超過美國,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中國再往前走一段時間,借用一個西方的概念,中國中產階級家庭人口有可能超過美國整個人口,這是在人類社會從來沒有見過的一個增長和發展,可以說是前無古人,是不是后無來者,不知道,印度會不會實現同樣的發展,有待觀察,但是前無古人是一定的。
無疑,我們進入了一個新時代。但新時代也面臨新挑戰,比如高新技術產業,與發達國家還有差距,所以重點技術突破以后,對產業的提升,對談判力和對世界的影響都是巨大的。“世界上只有兩種產品,一個是中國人會做的,一個是中國人不會做的,只要是中國人會做了,價格就咔嚓一下子低80%,這就是為什么很多國家不讓我們去獲取先進技術的原因,還是因為擔心中國人的競爭力太強了”。
另外,中國人的消費水平到了新的階段,但現狀是需求水平與國際接軌,供給水平嚴重不足,在提及如何提高供給水平時,祁斌認為只有兩條道路。第一條道路是自我研發,第二條道路是拿來主義,兩者相輔相成,并不是互相矛盾的。自我研發的核心就是體制機制,體制機制中有很多東西,最重要的部分是加強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設。
中國的對外投資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優化投資變得刻不容緩。中國十幾年對外投資翻了很多倍,但是出了很多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很多人只是把它當成一個財務投資,沒有想辦法跟中國經濟結合。
我們在過去改革開放30年中,實際上很多東西是跟發達國家學習的,包括美國,“我們中國人學習得比較努力,也比較善于學習,人口規模也比較大,所以搞著搞著經濟總量接近美國了。”過去一百年世界上沒有兩個國家如此接近。我們是靠著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比較實事求是的發展模式走到今天的,而且全方位地在進步,實力在全方位地接近世界第一強國,這個時候很多發達國家必然會有很多的各種奇奇怪怪的想法,包括西方對中國有一些遏制,或者不理解中國的發展道路等等,這些都是應有之意。
那怎樣才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一個最重要的抓手是中美經濟要更加緊密地纏繞在一起,我們不害怕斗爭,西方有些人試圖遏制中國,我們也能夠反制和應對但是我們要向更加正面和積極的方向去引導和推動。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