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集獲鼎暉領投1.2億美元 肖尚略:重新協作降低交易成本
國內社交電商云集今日宣布完成由鼎暉投資領投,華興新經濟基金等繼續跟投的1.2億美元B輪融資。
作者:雷建平
來源:雷帝觸網(touchweb)
國內社交電商云集今日宣布完成由鼎暉投資領投,華興新經濟基金等繼續跟投的1.2億美元B輪融資。
云集創始人兼CEO肖尚略表示,本輪融資將用于進一步整合上游供應鏈,完善AI大數據基礎設施,以及提升各區域物流倉儲能力,賦能更多社交電商領域中的小微創業群體,以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
肖尚略日前接受雷帝網采訪時表示,重新協作降低了物品交易成本,稱云集快速崛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創造了非常廣泛的互聯網的兼職就業。
當前中國社會一個非常大的痛點是,普通人的就業崗位在快速消失,新興服務業就要解決這部分人的價值創造和就業,及讓更多普通人參與到社會價值創造和社會財富分配。
社交電商的好處是,這是基于信任的零售,沒人愿意給親朋好友推薦劣質的產品,自然會推動消費升級。此外,云集還能幫助三農,在云集上農產品銷售,去年銷售近8億,今年可能是20多億銷售。
“新興的零售行業作為服務業一種,我們也有這個價值。到2024年,我們希望有機會創造500萬人的兼職工作,這些社會分享的力量,將倒逼整個消費品供應商上游的改革?!?/span>
肖尚略指出,云集期待能實現上億用戶從一二線到三四五線城市同步消費升級。如果一家企業能創造幾百萬人的工作機會,又能幫助到大眾家庭消費升級,將會是一家受尊重的公司。
為何創辦云集——中小賣家遭遇發展困境
創辦云集之前,肖尚略也是一個資深電商賣家。一直到今天,肖尚略在淘寶上還有多個皇冠淘寶店。但到2013年、2014年后,電商平臺上除大賣家外,中小互聯網賣家日子都不好過。
隨著越來越多品牌通過各類平臺進行直營,原來的代理商和線下實體店通過線上渠道服務消費者的工作變得越來越不容易,增速從原來每年翻番,降至只有百分之二十、十幾的增長。
電商平臺上百萬數量級的中小賣家生存和發展遇到痛點,主要有幾個層面壓力:
1,貨源價格。比如,中小賣家可能一個月賣十箱、二十箱貨,品牌直營或一級代理在平臺直營,月銷售五千箱貨或更多,這種情況下變,中小賣家貨源價格優勢必然被打掉。
2,品牌商會在全國建多個倉,物流成本降低,時效提升,規模效應很大,同一品牌的中小賣家,往往一倉或三室兩廳的房子來“一倉發全國”,經營規模性效應在喪失。
3,中型的品牌直營電商,團隊都有三百或四百人,光買流量的團隊可能就有二三十號人,通過SEO或者更加精準的投放和營銷活動獲取流量。
中小賣家整個團隊可能就五個、十個人,根本沒有買流量的部門,這導致傳統電商的中小賣家流量的獲客成本非常高,甚至不會獲客。
當經營的規模性效應消失,供應鏈的競爭力也沒有時,中小賣家普遍一下子遭遇到巨大的發展瓶頸,有一部分大賣家變成了淘品牌,但絕大部分遇到難以發展的障礙。
肖尚略在易趣和淘寶開了十幾年店,也遭遇到成長的瓶頸,對中小賣家的遭遇感同身受。當然,肖尚略感到危機的同時,也看到了一個新的商業機會——很大一部分零售主體需要轉型。
當品牌商把原來線下零售的增量投入到效率更高的商業場景去時,線下的商業,地產元素的商業街、百貨商場、Shoppingmall也遇到了非常大的挑戰。
不少人討論線下零售有6千多萬從業者,可能一個商場有兩三千的營業員,一條商業街有一萬多個導購員,1/3需要轉崗,還有2/3在上班,Shoppingmall周一到周五營業員比客人多。
肖尚略分析這些導購員、中小賣家的優缺點,優勢是有3到5年的用戶積累,有大量閑余的時間,但缺商品供應鏈優勢,流量獲取成本很高,這就是云集初期精準定位的目標人群。
云集另一類賣家人群是每年5000萬的育齡女性,這些育齡女性的時間被家庭、孩子碎片化,需要實現自我價值、創造價值,也需要互聯網的零售服務解決方案。
用社交零售降低店主成本
傳統的電商是把店主集中到一起,為他們提供交易平臺和顧客流量,店主們則為平臺提供商品和消費者服務。
云集則反其道而行,先挑選一定數量商品集中到倉庫,再通過平臺分配給有消費號召力的意見領袖,即粉絲眾多的店主,依靠他們在網絡社交圈推薦、宣傳,帶來顧客流量和交易行為。
肖尚略稱這種模式為“社交零售”,他對雷帝網表示,這種模式不要求店主像傳統的零售商那樣去進貨、采購,也不需要他們自己做客服、找物流,此類輔助性的工作由平臺統一負責。
舉例說,原來很多店主開網店需要有很專業的人去拍照片,做圖片、文案和視頻。這些對于很多網店來說都是很大挑戰,且很多都是重復而低效的勞動,互相還不共享。
云集采用的方法是讓平臺上的明星店主,最優秀的店主UGC產生各類傳播素材,并共享,云集通過平臺+眾包的方式提供了整個零售的中后臺解決方案。
云集為買家、賣家提供美妝、母嬰、健康食品、服裝、家具、3C數碼等幾千種正品貨源。
官方介紹,僅2017年云集就和高露潔、歐萊雅、美迪惠爾、強生、瑪麗黛佳、番茄派、伊利、安佳、圣牧、百草味、swisse、飛利浦、九陽、水星家紡、科沃斯LG等簽訂戰略合作。
云集還分別在北京,武漢,無錫,西安,嘉興,杭州和廣州等地建立了近30個自營倉,同時聯手EMS、順豐和三通一達提供當日或隔日達速遞服務等等,實現信息的及時傳遞。
經過兩年多的發展,云集稱,已幫助超300萬人開啟電商零售事業,VIP用戶近3000萬戶,日銷售額最高過2.78億元,2017年全年交易額突破100億元,累計納稅超過1.5億元。
目前云集個人店主相當于線下2000家大型商業綜合體的商鋪數,而VIP會員數則相當于澳大利亞全國人口,一年所發出的包裹數足以讓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所有家庭都收到4次。
肖尚略指出,自2015年5月上線以來,云集連續兩年年銷售額增速超過400%。同期,中國電子商務交易量增速從2015年的36.5%下降至2017年的19%左右。
那么,云集的流量是如何保障的?肖尚略說,打個比方,云集的流量是主流電商的10%,但是云集合作的伙伴可能只是它們的1/100,甚至是1/1000。
“他們有500萬、5000萬的SKU,我們可能只有5000個SKU,所以云集的流量會很聚焦。我們追求單品的效率。從品牌方來說,沒有僧多粥少的問題。我們的流量很充裕?!?/span>
云集又如何挑選出最適合的產品?依靠的是一支100多人的買手團隊,他們的任務是在國內外尋找貨源,與品牌供應商洽談,經過嚴格的篩選后,將優質商品提供給店主。
核心問題是,如何將買手與品控進行對接?據介紹,云集已牽手SGS(瑞士通用公證行)建立“SGS-云集品控項目”,為平臺所有產品及第三方合作商產品進行專業權威的質量檢測。
肖尚略認為,社交零售的個人口碑、個體影響力會帶來供給和需求的精準、高效和自由連接。
據介紹,2018年,云集會推動國內外知名品牌的入駐,新增旅游、汽車、教育等全新品類。
今年,云集又有新東站,云集有一個新的關鍵詞:“品制500”發展戰略,即在通過精準的買手制和嚴苛的品控流程優選出的5000個SKU中,優選出有更好的設計、更好的品質、更好的性價比、更好的體驗的500個產品。換句話說,“品制500”是云集精選中的精選。
希望成中國首個個人零售服務品牌
云集走到今天,并非一帆風順,當初也曾受到很大爭議。肖尚略說,今天來看社交電商可以算是一個新物種,很多都是從2015、2016年才逐步走上正軌。云集在幾方面做了創新:
首先,云集在供應鏈端有比較大的創新,給用戶帶來更多的價值。比如,當前幾個主流零售平臺都是數千萬甚至上億的SKU。
但對用戶來說,對一個家庭來說,5000萬的SKU和5000個SKU沒有區別。
肖尚略指出,云集之所以沒有那么多SKU,主要是在供應鏈的創新,去如何為消費者發現、選擇、重新定義什么是好的商品,及把商品穩定的、高標準、高質量的供給給用戶。
光有這些還不夠,還不能支撐云集快速的獲得更多市場,還需要找到新的媒介和渠道資源,而且是高效精準的。
從云集角度來說,品牌的粉絲就是最好的代言人、媒體和渠道,能幫助云集去傳播產品價值、品牌價值,可以很快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的目標用戶。
過往的用戶獲得方式,不論是線下還是線上的電商,都是通過一對多,去觸達用戶。今天云集更多是借助用戶的口碑力量傳播,用的是讓粉絲成為代言人、媒體、渠道。
不論傳統電商、線下零售,還是今天的社交電商,一個本質價值點是降低品牌到消費者中間的交易成本。如果云集能讓供給和需求更高效、精準、自由連接,就能更容易獲得快速成長。
每家企業誘惑都很多,面對那么多傳統零售的大鱷競爭,云集選擇了兩個點,叫專注、聚焦。
肖尚略指出,云集不需要那么多欲望和需求,幾百人就專注于如何讓云集獲得更多的用戶信任,用戶變成粉絲,讓這些粉絲變成品牌的代言人、媒體和渠道。
“我們希望能夠更加專注和聚焦,在一些關鍵點上投入更多的資源,讓消費者體驗更好,讓品牌體驗更好,來建立一個時間跨度下的競爭優勢?!?/span>
云集很強調內部建設。肖尚略說,云集很快會成為一家上萬人的公司,云集投入了很多資源到優秀骨干人才的培養,及文化的建設,確保一個公司能夠同心同德,認清企業的遠景。
在客戶滿意度上,云集也要想辦法找到要害點,比如,云集在售后、物流等方面投入了很多精力,這使得云集的售后退貨退款率與傳統電商相比,非常低,不到2%。
肖尚略說,云集希望把百萬級千萬級的個人影響力提煉和挖掘出來,讓它形成新的渠道,這個渠道是非壟斷的,云集存在的理由,是讓買賣更簡單,從而讓生活更美好。
根據肖尚略和管理層的規劃,云集中期愿景是希望成中國、全世界第一的個人零售服務品牌。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