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戟中國? 三星在華“大撤退”
戰略撤出還是布局失敗?
作者: 常濤
來源:中新經緯(jwview)
在中國市場,三星正上演著“大撤退”。不論是整體裁撤深圳工廠,還是手機業務遭遇滑鐵盧,種種跡象都在揭示著:三星品牌已不再被中國市場和中國用戶看好。
資料圖 中新經緯 王潮攝
戰略撤出還是布局失敗?
5月2日(昨日),位于深圳市南山區的深圳三星電子通信有限公司內(以下簡稱三星深圳工廠),絕大多數員工按照《協商解除協議書》的相關約定,結束了他們在這家工廠的最后一天工作。此外,與他們簽訂協議的甲方——三星深圳工廠也將被整體裁撤,退出中國市場。
4月27日,中新經緯注意到,實名認證為三星員工的用戶在某社交平臺爆料稱“三星深圳裁員,所有員工被解散,月初領導就開會通知了公司要關門,員工要解散,沒想到這么快。”該員工還貼出了包含《協商解除協議書》、遣散員工最終賠償方案等內容在內的五張圖片。
同時有媒體報道稱,三星深圳工廠除6位韓籍高層外,所有員工于(2018年)4月底全部遣散,遣散人數約320人左右。有該工廠員工稱,所有員工自4月3日開始陸續被部門領導口頭告知“公司要關門、員工要解散”。4月8日,公司在內部會議中公布了初步的遣散和賠償方案,但并未得到所有員工的同意,后經員工“斗爭”,賠償方案有了改變。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截至4月19日下午,該公司297個員工已全部簽署了協商解除勞動關系經濟補償協議。
5月2日晚間,《新京報》報道,三星中國作出回應稱,其深圳公司確已撤銷,將妥善安置員工、再就業等。深圳三星預計在5月啟動清算流程,將對94名在職員工發放“遣散費”4617.79萬元。而對于公司撤銷原因,三星中國的回應是,出于強化網絡事業競爭力的經營戰略性考慮。
公開資料顯示,三星深圳工廠是三星電子在韓國本土以外設立的首家通訊設備制造工廠。對于三星深圳工廠整體裁撤的原因,則有內部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稱:“公司最早是做CDMA(一種無線通訊技術)手機,后來隨著CDMA手機市場需求減少,2013年開始轉向通信基站設備的生產,意圖打通中國市場。結果4、5年過去了,還是未能打入中國通信市場。最終韓國方面的股東要求解散深圳工廠。”
世界份額第一難掩中國市場0.8%的尷尬
“退出”中國市場的不僅三星這家工廠,還有三星的產品,其中智能手機最為明顯。
據2018年4月市場研究機構Strategy Analytics發布的數據顯示,在2017年第四季度,三星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已由5年前(2013年)的近20%降到了0.8%。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三星智能手機在國際市場的強勁表現。
2018年2月份,數據研究機構IDC公布的報告顯示,2017年第四季度,三星智能手機銷量為7410萬部,市場占有率為18.4%,兩項排名均僅次iPhone,排名世界第二。緊接著,在2018年第一季度,三星就實現了對iPhone的反超。
三星手機廣告
來自Strategy Analytics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Q1,三星智能手機全球出貨量為7820萬部,市場份額為22.6%,兩項排名在國際市場均位列第一。
電信分析師馬繼華在接受中新經緯采訪時表示,三星手機在國內市場的“潰敗”主要由于國產品牌手機的崛起,同時蘋果手機高高在上也進一步擠壓了三星的空間。
上述Strategy Analytics的報告也指出,三星在北美、西歐和韓國的關鍵市場保持穩定,但該公司在中國和印度正面臨來自小米等競爭對手激烈的競爭壓力。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分析師對中新經緯表示,發生在2016年的“Note7爆炸”事件或是三星在中國市場的轉折點。“三星的傲慢態度傷害了中國消費者的信任,當然公關手段也差了些。”該業內人士表示。
同時,也有分析認為,本土化能力缺失以及在AI方面落后是三星手機在中國市場節節敗退的原因。通信行業觀察家項立剛認為,在相同定位的產品競爭中,三星手機的品質不一定比其他品牌強上很多,但是價格卻比競爭品牌高出很多。另外,盡管三星的硬件能力非常強大,但是AI能力確實是落后了,再要超越蘋果和華為已有難度。
而在談到上述三星深圳工廠整體裁撤的原因時,有業內資深人士分析認為,這或與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有關,面對制造業利潤和回報急劇下降,東南亞和印度等國家勞動力成本則相對更低,是很好的選擇。而更主要的原因是基于三星的業務調整,而這很可能源于業務轉移。
三星電子的2017年財報顯示,在消費類家電和移動通訊業務下跌的情況下,增收主要系存儲和OLED(有機電激光顯示)業務板塊的提振。存儲類和顯示屏業務營收相較2016年Q4營收分別增加54%、51%,已超過三星季度總營收的一半。這意味著,三星的營收和運營重點正由消費類產品逐漸轉型成為原材料的供給。
據此,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三星在中國市場的布局將不是做單純的投資,而是進行上下游全產業鏈的延伸。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