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在爆發前夜 大摩稱今年是布局最佳時期
2018年,區塊鏈是一個無法錯過的風口,在高速發展的行業中,我們應如何抓住突破自我,機遇,開拓嶄新的未來?
想在區塊鏈領域大展身手,了解區塊鏈、接觸行業相關人士是一個無法繞過的階段。區塊鏈領域目前的形勢是怎樣的?最前沿、最核心的觀點和看法又是什么?對于業內人士最關心的監管政策動向、區塊鏈技術進展和結合商業生態等趨勢你又了解多少?
火熱六月,獵云網與獵云財經邀您一起進入區塊鏈的魅力世界。6月15日,獵云網2018年度區塊鏈產業峰會,北京千禧大酒店,與您不見不散!
區塊鏈技術的潛在商業價值
區塊鏈技術就是通過區塊鏈的分布式賬本技術和共識機制讓所有行為和交易記錄都實現無法作假無法篡改,這讓原本需要通過中介來達成信任的事情變得毫無必要,只要采用了區塊鏈的技術,人們可以不用通過中間方就可自由交易。
如果說人工智能是在提升效率,提升現有世界的生產力,那么區塊鏈就是要改變生產關系,改變原來人與人合作、信任的關系,以及人與人溝通的機制,最終體現到了力量的轉移。力量由中心化的機構和組織,轉移到了去中心化的合約上。
知名咨詢機構報告顯示,區塊鏈發展潛力大。麥肯錫對于區塊鏈技術給予很高的評價,它把區塊鏈技術跟互聯網技術看作是一個平行的關系,僅放在互聯網之后,可能成為最有潛力觸發第五輪顛覆式革命浪潮的核心技術。摩根士丹利則認為2018區塊鏈技術正在爆發的前夜,這可能是一個布局的最佳時期。
監管政策需要共識 技術驅動型監管可行
由于區塊鏈無國界,地域和時間限制的特性,單是某個或少數幾個國家制定監管政策,很難保障監管的有效性。現在對于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的政策,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標準,甚至有的國家公開支持加密資產的交易。
這樣的情況雖然只發生在某些小國。然而,卻對于全球的政策監管形成了阻礙。切實可行的方式,可能就在于類似于美國、日本、韓國等加密資產交易集中的國家,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共識,進而進行全球監管。
因此,一系列的問題,包括誰來監管、監管什么、怎么監管等,成為監管部門應對區塊鏈發展的新挑戰。人民大學楊東教授表示,不能簡單認為監管就是打壓或者利空區塊鏈,而是要厘清區塊鏈與監管的關系。
“區塊鏈發展到今天,雖然監管對其有著制約或者負面影響,但監管并非對區塊鏈都是利空,區塊鏈未來如果要朝著健康的軌道大規模發展,那么適當的監管機制將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楊東說。
同時,楊東認為,適度的監管不僅不會對區塊鏈構成利空,反而可能是利好,當然,這種監管必須根據區塊鏈的進展而不斷調整,適應不同階段的要求,在區塊鏈尚未成熟之前,監管應著力服務于區塊鏈的健康發展和風險以及可能存在的風險加以防范和預見。
“我一直建議借助監管科技(Regtech),我翻譯為“技術驅動型監管”,從而進行主動的、動態的、分布式的、及時有效的監管。”楊東說。
區塊鏈3.0應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導向
中本聰2009年創立的比特幣,被認為是區塊鏈1.0技術的代表,其具有支付及流通等的貨幣職能;而2014年以太坊的誕生,則將智能合約引入區塊鏈領域,打開了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意味著區塊鏈2.0時代的到來。
隨著技術的發展,超越貨幣及金融領域的區塊鏈3.0也開始進入我們的視線。在4月11日召開的博鰲亞洲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表示,正在研究如何發揮數字貨幣的正能量,讓它更好的服務于實體經濟。如果說區塊鏈應用的1.0階段是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貨幣,2.0是應用在金融行業的話,那么3.0階段將是為實體經濟服務。
通證立足于實體經濟、為實體經濟服務。如何讓普通用戶有更方便的使用體驗,如何跟企業的傳統系統對接,激發各行各業甚至整個社會無窮無盡的創新與顛覆?這才是通證經濟時代最大的變革。
區塊鏈技術應該應用到更多真正的場景當中,區塊鏈技術需要與實體經濟產業結合,通過減少交易的中間環節、中介環節,減少交易對賬、記錄等等輔助性工作,為實體經濟降成本,才能充分發揮區塊鏈的價值。
那么,區塊鏈到底可以應用到哪些領域場景呢?獵云網2018年度區塊鏈產業峰會邀請了業內一眾大咖,為您解讀區塊鏈行業現狀以及投資趨勢,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區塊鏈的最新動態,6月15日,真誠邀請您一同參與區塊鏈巔峰盛會!
報名鏈接:http://www.huodongxing.com/event/7440152795700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