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金服的“高考”,估值超百度、京東總和,如果它“打個響指”......
螞蟻金服的“高考”,估值超百度、京東總和,如果它“打個響指”......
讀懂贈語:BAT?BATJ?現在是ATM了
本文簡介:科技、全球化以及格局
6月8日,高考還沒結束時,螞蟻金服已經得到了融資140億美元的“高考”分數。
140億美元,已經超過了拍拍貸、趣店等9家金融科技上市公司的總市值(6月7日收盤總價約126.31億元),1500億元的估值超過了百度(BIDU)和京東(JD)的市值總和,成為中國第三大互聯網公司。BAT的時代已經過去,ATM的時代來臨了。(注:截至6月9日,百度市值918億美元。京東市值570億美元)
此時的螞蟻金服打個“響指”,會發生什么?或許,會再次誕生一個上市公司,或許會再創造一個類似于“支付”的中國標簽;或許......誰知道呢?我們先看看下文吧。
2004年,支付寶成立,這時它只服務于淘寶。
2010年9月,螞蟻金服“小學”還沒畢業,奇虎360與騰訊的大戰爆發,彼時馬云還沒有打出螞蟻金服的招牌,正在謀劃如何讓支付寶脫離阿里巴巴進而成為內資企業。
2018年6月8日,支付寶成立14年后,360已經回A,騰訊不再copy,當年的“小學生”已經讓百度、京東等一眾互聯網世界的巨頭望塵莫及,它在中國的對手只剩下騰訊,而它要征戰的遠方卻是世界。
14年,很長;14年很短。對于一個安于現狀的企業,14年短如白駒過隙,對于一個有格局的企業,14年長的可以改變一切,螞蟻金服屬于后者。
2011年,支付寶已經獲得了首個支付牌照;獨領風騷;2015年,芝麻信用已經上線;2017年,螞蟻金服宣布,未來只做tech(技術),幫金融機構做好fin(金融);如今它又開始了全球化進程。
螞蟻金服的每一次重大舉措,都對社會和金融行業產生巨大影響,特別是打造科技的開放平臺和全球化戰略,讓其在未來的競爭中處于絕對的優勢。安信證券首席分析師趙湘懷認為,螞蟻金服價值驅動的雙引擎分別是技術和全球化,技術決定深度,全球化決定廣度。
2015年,螞蟻金服獲得45億美元B輪融資,彼時的金融嚴監管已經初現端倪,如果作為一家金融公司,其估值即將見頂,即使是它掌握數萬億元資產今天。
只做科技,會加強螞蟻金服的互聯網屬性,弱化金融基因,是一個很重要的戰略決策。 2015年,螞蟻金服的收入構成中,14%來自技術服務;到2017年,技術服務占比上升至34%。根據預測,到2021年時,螞蟻金服的技術服務收入將上升至總收入的65%,超過支付收入成為第一大收入項。
互聯網行業,監管弱且具備無限可能性,一個成熟的互聯網產品可能帶來難以想象的利潤,比如“王者榮耀”;而金融已進入嚴監管時代,大部分金融公司的業務都受杠桿率限制,且不是一錘子買賣,很長尾,即使市場足夠大,天花板的高低也要由自有資金及風控決定。
如果2015年的螞蟻金服看不到瓶頸,或許就沒有從金融到科技轉型,這種格局值得金融行業思考。
如果我們從商戰和格局的角度看螞蟻金服本輪的投資方,也會發現很多有趣的事情。
螞蟻金服本輪融資除原有股東繼續跟投外,還新增了多家國際戰略投資者,其中不乏全球知名的主權基金,包括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馬來西亞國庫控股、華平投資、加拿大養老基金投資公司、美國銀湖投資、新加坡淡馬錫、泛大西洋資本集團等全球頂尖資本。
讀懂君曾在此前的文章中提到,A的對手只有T,T的對手只有A,螞蟻金服出生于淘寶,自然站隊A。最新數據顯示,微信活躍用戶為10.4億,在中國,沒有任何一個產品能在用戶和流量上和微信抗衡,即使是支付寶。
那海外呢?支付寶和它的合作伙伴們已經服務到全球8.7億活躍用戶。支付,是中國的標簽,社交不是;微信是中國社交的壟斷者,但很多國家都有自己本土的社交軟件,微信想要全球化拓展很難,沒有微信的地方,也就沒有微信支付,二者處于同一起跑線。
2015年開始,螞蟻金服率先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這直接讓一帶一路沿線上9個國家和地區的本地版的“支付寶”誕生,面向超30億人(將近全球近一半人口)的巨大市場空間。
如今,印度Paytm的用戶量從3年前的2300萬提升到了2.5億用戶,躋身全球第三大電子錢包,中國常見的二維碼也出現在印度街頭。在韓國、馬來西亞、印尼、巴基斯坦等國家都已經開始享受便捷支付的紅利。
全球戰場,是A軍團在“流量”方面超車的機會,為什么螞蟻金服要引入這么多國際投資者?讀懂君認為,這其實是一個站隊的過程。
股權融資中,融資方能獲取的利益是投資方的資金和資源支持,簡言之:你成為了我的股東,我們是利益共同體,那么在你的地盤你就扶持我,不要再去支持我的競品,螞蟻金服的競品是誰?國內誰能成為螞蟻金服的對手,不言而喻。
如果從格局的角度講,全球化,是螞蟻金服又一次抓住的機遇,也是對T軍團,展開的最強的一次沖鋒。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