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量化投資發展新機遇 2019全球量化金融峰會(第五屆)首場在上海成功舉辦
中國會出現像美國一樣的趨勢,指數化投資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4月25日,2019全球量化金融峰會(第五屆)首場在上海成功舉辦。活動邀請到了10余位行業專家就2019中國投資市場展望、量化策略與金融科技創新等話題進行研討交流,結合國內外量化投資典型案例,深入探討發展新機遇,活動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
本場活動由清華金融評論主辦,陸家嘴互聯網金融協會聯合主辦,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資產管理研究中心、民生財富管理研究中心學術指導,北京清控金媒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承辦。量化云為戰略合作伙伴,陸想匯為合作媒體,譜時直播為活動獨家圖片直播平臺,并受到百咖創投的大力支持!
圖為活動現場
《清華金融評論》運營總監徐蘭英,陸家嘴互聯網金融協會秘書長王馨悅代表主辦方致辭。
圖為徐蘭英致辭
徐蘭英在致辭中提到,長期來看全球量化投資整體處于增長趨勢,國內量化投資行業經歷了迅速發展目前已初具規模,且投資者對量化投資策略的關注度與需求與日俱增。全球量化金融峰會致力于成長為亞太頂尖、世界一流、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量化金融峰會,自2015年創辦以來,已在北京連續成功舉辦了4屆,并在深圳和上海成功舉辦了區域峰會。未來《清華金融評論》將持續關注量化投資領域的發展,發揮智庫型全媒體平臺的作用,為量化投資行業機構和個人提供理論基礎咨詢、發展趨勢預判、行業實踐指導以及有效途徑傳播等。
圖為王馨悅致辭
陸家嘴互聯網金融協會秘書長王馨悅在致辭時表示,陸家嘴互聯網金融協會由陸家嘴金融城發展局發起設立,旨在推動區域內金融科技企業和政府有比較好的溝通。目前,協會基于陸家嘴持牌金融機構聚集的優勢推動創新機構和持牌金融機構的合作對接,也將促進量化金融和量化投資尋找更為豐富的應用場景。
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副總經理張曉剛,華泰柏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田漢卿,量化云創始人、CEO吳超等嘉賓出席活動并發表主題演講。
圖為張曉剛發表演講
張曉剛做了題為《促進金融期貨高質量發展,提升機構投資者服務水平》的主題演講。他表示,通過推動股指期貨制度完善和對外開放,促進股指期貨功能發揮,便利機構開展風險管理。目前股指期貨市場成交量、持倉量穩步上升,成交持倉比控制在合理水平,股指期貨基差變動情況保持平穩,市場流動性逐步改善,中金所未來將研究調整金融期貨產品持倉限額以滿足各類客戶需求;研究股指期貨跨品種大邊保證金制度以降低成本;研究推動政策性金融債作為金融期貨保證金制度;進一步完善投資者結構,引導更多中長期資金利用股指期貨管理風險,同時,將開發新的金融期貨產品,更好滿足多元化市場風險管理需求。
數據顯示,2019年一季度,國債期貨機構投資者持倉量占比為77%,成交量占比為41%,國債期貨機構化特征日益明顯。2019年1月17日,國債期貨期轉現交易業務成功上線,減少了大額訂單對市場的沖擊,有利于維護國債期貨市場穩定。張曉剛表示,中金所將進一步加快品種與市場機制創新,滿足債券持有機構風險管理需求。包括持續完善投資者結構,豐富場內利率衍生產品體系,研究推出做市商制度等。
圖為田漢卿發表演講
田漢卿做了題為《上市公司治理與市場效率》的主題演講。她表示,上市公司治理與市場效率息息相關,而市場效率是資源配置的關鍵。日前A股上市公司年報中集體財務洗澡的現象令人瞠目,垃圾股炒作和大股東侵占問題也屢有曝出,上市公司治理問題需要廣大投資者和相關市場參與各方的共同關注與行動,防范股票市場成為某些機構與個人“圈錢”的場所,使資本市場資源配置效率得以提高,投資人的權益得到更好地保護。
田漢卿建議考慮:監管與處罰并重、投資人以合理實施投票權參與監督、券商和其他研究機構以投資研究進行監督、進一步完善獨董制度安排、打擊二級市場惡意炒作、完善二級市場合理定價機制等的各方共同監督制約機制,進一步完善上市公司治理。對于專業機構投資者而言,也需要秉承ESG投資理念,踐行機構投資者的社會責任來提高市場資源配置功能。
圖為吳超發表演講
吳超介紹了量化投資在多風格量化策略、智能風控系統、高性能交易系統、智投獲客工具等海外智能投顧中的應用。他表示,在國際期貨交易中,高頻交易、跨品種和跨期套利策略,趨勢高低點算法、以及多因子在量化策略中使用較多。程序化交易的創新,包括實時監控資產組合,可以將主賬戶和融資賬戶進行反向跟投交易連接,通過程序監控主賬戶來判斷最合適的交易時點,并設置合適的手續費數值來保持震蕩市行情中的回撤幅度,從而實現有效的風險管控。另外,還可以通過高性能交易系統的部署,從而保證交易速度。另外通過大數據技術來開發獲客工具來為客戶提供全方位服務。
圖為“科技賦能金融——量化策略與金融科技創新”高端對話現場
上海申毅投資CEO申毅,黑翼資產執行合伙人陳澤浩,毓顏投資總經理陳家祥(言程序),因諾資產創始人、投資總監徐書楠,倍發科技首席執行官、創始合伙人趙天和時代復興投資董事長周倓出席高端圓桌對話,圍繞“科技賦能金融——量化策略與金融科技創新”主題,對量化投資行業發展、資產配置機會與外資進入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等話題進行研討。
圖為申毅分享
申毅在演講中提到美國開始也是三到五個少量因子,之后加入多因子框架,第三步再對多因子進行處理,將相關性去掉變為純粹黑匣子,第四步加入機器學習。他強調,中國量化投資市場的發展在理論上和美國具有相同的路徑,目前主動選股和基本面量化齊頭并進,多因子框架正在逐漸盛行,機器學習的應用也越來越廣,能否通過人工智能實現投資市場的轉變突破,誰來突破,從哪個方向突破是真正需要考慮的問題。對于未來量化投資市場的發展他表示雖然面臨很大的風險與挑戰,但是中國市場數據采集的容易程度和標準化程度不比發達國家差,甚至更好,且整個市場的波動性大,小股票流動性好,股債包括衍生品市場中能夠獲取超額收益的機會很多,所以機遇也是并存的。
圖為陳澤浩分享
黑翼資產主要策略類型包括CTA策略、股票指數量化增強策略,以及市場中性阿爾法策略。陳澤浩表示,傳統趨勢因子的衰竭與市場交易規模以及市場環境相關,因此反轉性策略、高頻類策略等非趨勢因子和非趨勢策略越來越多且表現強于傳統策略,未來其市場占比將逐步提升,但從因子效應本身輪動的視角來看,非傳統趨勢因子和傳統趨勢因子將會共同存在,任一方都無法完全被替代。他還提到,市場機構投資者的增多與外資的進入在促進市場流動性、增加交易量的同時,將進一步促進資產定價的合理性。
圖為陳家祥(言程序)分享
毓顏投資目前聚焦于境內股指、股票、商品、期權的組合量化交易。 陳家祥(言程序)提到,所有投資者采取同一策略就會造成策略的失效,因此市場需要策略的多樣化發展,投資經理需要不斷發掘新的有效的因子,從而獲得更好的表現。他認為以趨勢為主、非傳統因子為輔的交易行為是長期盈利能力的有效策略。未來,隨著外資進入,將會進一步降低絕對收益率,資產波動率也將趨于平緩,因此更需要不同策略配置于不同市場,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也會促進行業不斷開發新的產品,來對抗市場風險,實現套利保值。
圖為徐書楠分享
“2018年十一以來,因諾資產將多因子模型全部更換為人工智能模型,從而獲得了比老模型高出三倍的超額收益。”徐書楠表示,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傳統多因子模型失效,因為它依然能夠挖掘市場有效信息,是一套長期有效的模型。人工智能模型在其適用區間內,可以獲得遠好于傳統模型的效果。但是,人工智能模型也有局限性,比如資金容量相對較小,需要非常高的換手來保持高收益。長期來看,絕對收益的Alpha產品線和相對收益的指數增強產品線有很好的投資機會。他表示,期望市場金融衍生品種類更豐富,使得量化市場容量加大的同時,促進各家策略的差異性和多樣性。
圖為趙天分享
倍發科技為國內外大型機構投資者和資產管理機構提供指數化投資管理技術,產品和投資解決方案,包括智能風控和投資系統, Smart Beta解決方案等。趙天表示,中國權益型投資管理規模相比美國很小,但在養老金、外資與銀行理財三大資金流進入權益市場之際,中國資管市場規模將迅速增長,這對市場帶來結構性變化,主動管理的容量無法接納如此大的資金。因此中國會出現像美國一樣的趨勢,指數化投資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同時他認為如果外資進入中國,將挑戰大于機遇,因國內金融科技公司仍然積累不足,其實金融高科技體系已經很扎實,但信用積累積累不足,因此國內的機構投資者和資管機構在接受金融科技的過程中更容易接納在國際上更知名的公司的金融科技體系和服務。
圖為周倓主持并分享
時代復興專注于做市策略等高頻策略,2017年~2019年旗下基金產品平均夏普率大于4,基本實現全線盈利。周倓表示,傳統因子隨著策略規模的擴大、市場結構的變化出現一定程度衰減,新因子和新方法的重要性大幅提高。外資量化機構進入中國市場,會促進國內市場結構的優化,提升資管行業對量化產品的認同度,但也會加劇同業競爭,削弱策略的表現及容量,但總體而言機遇大于挑戰。周倓認為,近年來金融監管專業化程度大幅提高,期待進一步放寬交易限制,豐富金融衍生品,從而增加風險緩釋渠道,進一步提升中國金融市場有效性。
全球量化金融峰會力爭邀請業界權威、商界領袖和學界專家,在深入解讀發展趨勢的同時,分享量化投資的成功經驗,秉承“高品質、高規格、高口碑”的宗旨,打造量化投資界交流互動平臺,促進國內外資本市場的創新與繁榮。全球量化金融峰會在北京已連續成功舉辦了4屆,2018年在深圳和上海成功舉辦區域峰會。累計出席嘉賓80余位,現場聽會嘉賓5000余位,遠程在線互動嘉賓三萬余人次,參與媒體過百家。2019年全球量化金融峰會(第五屆)將按計劃舉行,屆時會同時發布第四屆中國量化投資風云榜,敬請期待!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