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多多終赴美IPO:夾在傳統房地產與互聯網之間的一堵“墻”
房地產與互聯網之間的這堵“墻”很多人都嘗試去“推倒”,但可惜的是,目前還沒有成功者。
文/周雄飛
“互聯網和傳統之間是有一堵墻的。至少,跟房地產之間有一堵墻。”常年混跡房地產、科技自媒體和站長圈三界的王新宇曾對鋅財經這樣表示。而這一點,我們可以或許可以從房多多的發展中看到。
5年以來,坊間一直傳聞要IPO的房多多,今日終于塵埃落定。
據鋅財經了解,今早,深圳市房多多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房多多”)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遞交招股書,計劃交易代碼為“DUO”。外界稱其為中國產業互聯網SaaS(通過軟件提供服務)第一股。
其實,房多多的上市計劃從2014年就開始了籌劃了。當年,房多多專門設立了一家外商獨資企業深圳市房多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并通過股權質押方式運營房多多的實體,從而搭建了為境外上市準備的VIE結構。
同時,房多多還招攬萬科原副總裁肖莉以“備戰”上市。對此,肖莉對媒體坦言:“去房多多就是為了助其上市。”就此,很多人認為房多多上市只是時間問題。
但之后,再無房多多上市消息。直到去年6月份,房多多終于宣布了上市計劃。三個月后,房多多向港交所投遞了上市申請,將于2019年初上市。然而沒過多久,上市計劃又變成赴美上市。
房多多 圖片來源于網絡
從2014年開始準備到2019年10月終IPO,這5年多的時間,房多多做了很多嘗試,最終才把聚焦“房地產經紀商戶”這條路跑通。而這5年,很多人也從中看到了夾在傳統房地產和互聯網之間那堵“墻”。
房多多從“高光”到散盡“光輝”
早在2001年,房多多創始人段毅從蘇州科技大學房地產專業畢業后,就在蘇州成立了博思堂地產綜合服務股份有限公司,開始了自己的創業,公司主要做新房代理。2011年,段毅再次踏上征程,只身一人南下來到深圳,在一個名叫匯景豪苑小區租了一間民房,開啟了他的二次創業之路。
而在當時,強勢崛起的互聯網已經掀起了一股跨行業的風暴,很多行業都在恐慌會被快速發展的互聯網所顛覆,其中就包括傳統房地產行業。
傳統房地產 圖片來源于網絡
然而,段毅卻在其中看到了機會。他曾對媒體表示,“互聯網改變了很多行業,那同樣也可以改變房地產行業,讓一家公司集合這個行業所有的信息,提供更好服務給經紀人使用,讓買房子和賣房子的人能充分交流。”
懷著這樣的初衷,在2011年,段毅與房地產營銷資深專家曾熙曾熙以及來自騰訊的技術大拿李建成一起創立了房多多。房多多的業務一開始仍是從新房代理開始,用段毅自己的話說,是叫“中介的中介”。
之后,房多多借助互聯網快速發展的勢頭,也讓自己迎來了高光時刻。
房地產碰上互聯網 圖片來源于網絡
房多多聯合創始人兼CTO、昔日騰訊技術大拿李建成曾對媒體透露:“我們2014年的時候,在我們平臺上服務的房產交易金額是2000億左右,主要以新房為主。”而在當時,萬科年度銷售額才2151.3億元,鏈家二手房年度交易額剛好2000億元。
交出的成績單好看,自然會受到資本的青睞。
自2012年,房多多完成了600萬元融資的天使輪后,就像開了掛一樣,之后每年都會完成一輪融資,到了2015年9月,房多多已經完成了價值2.32億美元的C輪融資,當時估值超過10億美元,成為當年的“獨角獸”公司。
房多多融資情況 圖片來源于鯨準
但在2015年之后,房多多停止了“超神”的腳步,再無融資消息,逐漸從行業中沒落。
從“高光”到“沒落”,其背后的原因或許可以從早年海南日報一篇《房多多房地產電商平臺》的新聞中窺見一斑。這篇新聞寫到,房地產電商平臺近幾年發展迅速,主要的代表就是房多多。它的本質是把傳統的房地產銷售渠道整合。
在之前,傳統房地產的新房銷售渠道、分銷商公司渠道極其分散,在市場低迷的情況下,單一代理或分銷商公司都無法高效地完成買賣雙方的匹配,只有把分散的渠道整合起來才能為開發商快速拓客、加速去化,同時也為分銷商帶來更大的利潤空間。
而這一點正是房多多的發展邏輯,但這個邏輯下,也有一個巨大的弊端。
“這個業務技術門檻比較低,誰都可以做。”獨立地產經濟學者、前方圓地產首席市場分析師鄧浩志曾對媒體表示,“由于行業門檻低,房多多之后出現了一大批做這樣業務的企業,導致這個房多多開辟的道路越來越擁擠,競爭越來越激烈。”
此外,房多多在最早期,很多房源直接和萬科掛鉤,雖然有房源業務經營不用愁,但總是受制于人。市場行情好的時候,開發商并不愿意給予這些中介房源。而在市場差時,平臺獲取了房源也會面臨很大的銷售壓力。
就這樣,房多多失去了所有的光輝,但創始人段毅并不想放棄,一條路走不通,那就走另一條路。
“修煉內功”的四年
從房多多初入新房代銷市場時的“藍海”,到房多多被迫轉型時,已是紅海一片。于是,房多多創熟人段毅在2015年決定將突圍方向定為二手房市場,利用互聯網將其做大,成為公司的“護城河”。
在一進入二手房市場后,段毅就提出了二手房“直買直賣”模式,試圖利用這個模式,打破信息壁壘,實現房源精確匹配。據房多多的公開資料顯示,“直買直賣”繞過房地產中介,買賣雙方直接相約看房和約談價格,最后房多多收取的交易費用僅為2999元的服務費再加0.3%×房價的交易保障費,大大低于傳統中介2%的收費。
雖然這個模式在當時為二手房市場增添了一抹亮色,但也引出了一些矛盾的地方。
資本關注互聯網房地產 圖片來源于網絡
首先,這個“直買直賣”模式本質上是去中介化,或者說通過平臺的功能,實現房源和客源的直接對接。但是,很多房源是通過中介提供,很多客源本身也是需要依賴中介來做交易。因此,完全避開中介,生意是無法做成的。
其次,房多多最開始打出的旗號便是“幫助所有線下經紀商戶線上做生意。”但“直買直賣”的模式卻顯然是在搶中介們的生意。這完全違背了自身基礎業務的做法。
本想入場顛覆市場,最后不曾想顛覆了自己。對此,段毅也公開對媒體表示,房多多的二手房“直買直賣”模式,是他用3年時間、耗費3億元買來的教訓。對于這幾年的嘗試,段毅稱其為“房多多的內功修煉”。在經過這些后,他還是不想放棄。
于是,在今年3月,他又拋出了新的業務模式:撮合經紀人銷售。早在去年年中,房多多APP的標語也變成了“全網經紀人直賣平臺”。簡言之,房多多想通過互聯網幫助房地產經紀人完成交易,而盈利點則來自于經紀人對這些增值產品的付費。
那么,房多多做的如何呢?或許可以從他們提交的招股書看到一些端倪。
根據招股書披露的數據顯示,2017年,房多多的收入為18億元人民幣,2018年增長至23億元人民幣(約合3.324億美元),增幅為26.9%。截止2019年6月30日,房多多收入增長至16億元人民幣(約合2.337億美元),相比2018年同期增長55.4%。
這樣看,房多多經過長達8年的時間進行探索和嘗試,終于找到了自己的“本命”所在。也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成績單,房多多也最終贏得了赴美IPO的機會。
但不能忽視的是,這條賽道不止房多多在打,鏈家也在打。
貝殼 圖片來源于網絡
2018年4月,鏈家旗下的貝殼找房就上線了,定位就是開放平臺,以吸引中小地產中介加盟,共享市場蛋糕。
相比房多多,鏈家的優勢為,其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
房地產與互聯網之間的“墻”
其實,很多人也從從房多多這一路的波折看出了其他的東西,其中就包括——傳統房地產與互聯網之間的“墻”。
互聯網雖然給房地產帶來了同樣的新工具和新場景機會,但是,與出行、外賣等可以動用手段刺激大規模、重復性購買不同,房產互聯網領域,需求率低、獲客成本高、頻率低,控制交易才是這個行業的核心。
房地產行業資深人士徐冰對此就有她自己的體會,她曾對媒體表示:“低估行業的門檻與經營難度,忽略房地產交易的特質,是眾多房產O2O企業敗北的關鍵原因。至少現在,不動產交易不可能完全在線上進行,線下依然是聯結房源與客源、建立用戶信任的重要載體。”
得出同樣觀點的還有王新宇,他曾對鋅財經表示:“房地產是互聯網難以攻克的最后一個堡壘,因為這個行業太特殊了,從建設到管理到銷售,自己的一套邏輯已經根深蒂固。”
互聯網+房地產 圖片來源于網絡
因此,雖然通過段毅的“不懈努力”利用互聯網幫助房多多重新走上了正軌,但這堵“墻”并不會短時間內消失,之后等待房多多的挑戰應該還有很多。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