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收、銷售增幅逾50%,華遠地產三季度業績迅速回暖
華遠地產抓住市場窗口期,憑借過硬的運營能力及產品實力,匹配靈活有效的營銷策略,使得銷售業績與營業收入迅速回暖。
三季度,市場動力增強,經濟進一步復蘇。近期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三季度GDP數據表明,國內經濟增速由負轉正,并實現同比增長4.9%。華遠地產抓住市場窗口期,憑借過硬的運營能力及產品實力,匹配靈活有效的營銷策略,使得銷售業績與營業收入迅速回暖。據華遠地產發布的2020年三季報顯示,截至9月30日,公司營業收入27.55億元,較半年度披露13.17億元增長翻倍,實現加速增長。
伴隨著營收的回升,前三季度,華遠地產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9億,較半年度增長近1.2億元,同比2019年三季度基本持平;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資產達83.3億元,較2019年末增加0.49%;總資產達647.52億元,較2019年末增加10.73%。
經營全面回暖,也讓華遠地產的在手現金達到近年來高點。據其三季報顯示,華遠地產持有貨幣資金達85.52億,較2019年末的70.76億元增長20.86%;較今年一季度的45.01億元、半年度76.89億元,分別增長90.00%、11.22%。
據華遠地產相關負責人透露,貨幣資金增加,是華遠地產今年以來加強公司內部各項目資金統籌規劃、主動降負債的結果。華遠地產自年初起便提出“去庫存、降負債、增利潤”九字經營方針,積極應對市場變化。其中,圍繞“降負債”展開了系列動作,一方面調整內部債務結構,主動取消短期融資產品的發行,更多選擇中期或中長期融資產品,進而優化整體債務結構,充分保障公司資金鏈安全;另一方面,進一步加強現金流管控,一年內到期或可行權的債務償付事宜公司已提前考慮并做了充分準備。從債務類型來看,華遠一年到期的債務中,項目貸款占比約40%,此類債務是根據公司項目進展動態配置的,其余則是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而此類直接融資大多是帶有選擇權的債務,因此一年內到期剛性債務總額較少,風險可控。加之,年初獲批的中票余額、已經獲批的美元債額度、公司債額度和銀行授信額度,公司在資金安排上有充分準備。除此之外,華遠內部已進行壓力測試,并在經營過程中對資金指標進行嚴格管控,針對標準融資出現風險的情況提前演練。同時,為避免出現單月或者單季度債務集中到期的現象,公司正依據投資者需求和企業自身情況調整發債周期及相關利率等安排。降負債成果亦顯現在其三季報數據中,公司負債率指標持續優化。
與此同時,華遠地產還加大經營杠桿,以能力為基礎,提升資產周轉效率,加速現有資產變現,提升營運資本周轉率。報告期內,華遠地產實現開復工面積552.7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1.41%;較半年報披露386萬平方米,增長超過43%。其中,新開工達187.79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9.92%,較半年報增長753%;竣工面積14.63萬平方米,同比增長92.5%。
在提升周轉效率的運營方針下,三季度華遠地產銷售簽約額達110.35億元,同比增長19.09%,較半年度50.77億元增長117.35%;銷售簽約面積100.19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8.54%,較半年度增長159.89%。
華遠地產三季度銷售數據迅速回暖、取得快速躍升的背后,是市場的信任和自身穩健的運營能力。依托母公司華遠集團西城區國企背景及自身37年的房地產開發經驗,華遠地產在市場發生動蕩時仍可保持穩定經營。一方面,作為北京西城區國資委下屬國企,華遠地產不僅得到北京市西城區委區政府、區國資委的鼎力扶持,同時還得到華遠集團提供的全方位支持,包括提供融資和資本支持、戰略規劃指引、協調與國資委和其他主管部門的溝通等;另一方面,華遠集團及旗下子公司切實承擔職責,協助西城區政府部門推進“示范區”整體規劃建設和專業化服務各項工作,而華遠地產作為集團唯一房地產開發公司,是金融科技中心產業升級的中堅力量,成為有效執行國家和地方政策的企業平臺。也正因如此,華遠的發展有著強大的國企內生動力作為保障。
國企身份的另一面,是市場化企業的拼搏奮進。近年來,華遠地產持續深耕現有布局城市,加大重點城市投資力度,不斷提升品牌優勢;強化主流剛需、剛改產品定位,提升產品抗市場風險能力;以華遠Hi平臺作為服務品牌,以后疫情時代海藍系全新產品升級為戰略,全面提升公司產品與服務的附加值,增強客戶滿意度,贏得了良好的市場口碑。
就在剛剛過去十一長假,華遠地產全國各地項目利用中秋國慶雙節開展“金秋迎雙節、華遠FUN鉅惠”活動,售樓處八天不打烊,寄予客戶折上折,8天銷售額超10億元。
今年以來華遠地產全國各項目克服疫情影響,關鍵里程碑節點無一失守,均提前或準時達成,有效管理供銷存動態,確保企業平穩運營,這也為華遠地產四季度發力提供強力支撐。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