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多省限制用電,原因竟是新冠肺炎?
電荒又來了?南方沒暖氣,連空調都不能開了?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來源:金角財經(ID:F-Jinjiao)
作者:周大錘
這個冬天,社畜的福報又多了一項,爬樓上班。
?
早些時候,湖南全省啟動限電措施,用電大戶寫字樓首當其沖——電梯只開一半,空調全部關閉,熱水停止供應。
?
為了及時打上卡,湖南的社畜們唯有靠樓梯爬二三十層樓。苦,很苦。
?
“像小時候下大雪還要讀書那樣的苦。”
?
不過,這種苦,估計會持續得更久,并且蔓延到更多省份。
?
目前,出現限制供電的地方,包括湖南、江西、浙江等南方地區,也包括了陜西這些西北部省份。
?
電荒又來了?南方沒暖氣,連空調都不能開了?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湖南關空調,浙江停工廠
?
湖南今年的限電力度,可謂強硬。
?
12月14日,湖南電網最大負荷3150萬千瓦、日電量6.132億千瓦時,較去年同期(2019年12月14日)分別增長35.43%、36.22%,由于發電能力有限,電力供應形勢緊張。
?
為了應對電力不足問題,長沙市發改委發布有序用電倡議,要求全市所有空調一律控制在20℃以下,不使用電爐、電烤爐等高耗能電器。
?
不僅如此,這份倡議還明確提出,居民如果在有序用電時段(10:30-12:00、16:30-20:30)使用高耗能電器,導致超負荷跳閘斷電,電力部門會根據電表數據智能排查,對超負荷用電的住戶實施短時間內限制供電。
?
帶有強制力的倡議,很快引發居民抵觸,長沙發改委煤電油氣處的工作人員出面回應,說有序用電本來就是為了保證居民用電,但遇上線路負荷實在過重,“就只能限電了”。
?
和湖南一樣,因為發電能力滯后面臨限電風險的省份,還有江西和陜西。
?
受寒潮影響,江西電網調度發受電電力均創歷史新高,12月15日起,江西省發改委啟動有序用電工作,每日早晚高峰段實施可中斷負荷。
?
陜西省這個冬天全省調度口徑最大發電能力也有限,除了新能源外還有約2920萬千瓦,除去跨省區平均外送電力200萬千瓦,陜西電網綜合最大發電能力2720萬千瓦,全省備用容量約60萬千瓦,備用率2.3%,略顯偏緊。
?
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八月會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今年下半年全國電力供需總體平衡,部分地區電力供需偏緊,預計全年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5.5%左右。
?
但具體到地方,諸多因素影響之下,用電量增幅很可能火箭式上升。
?
今年新冠疫情陰霾之下,國外許多企業處于關停狀態,大量以化纖、化工、印染、紡織等高耗能產業為主的圣誕節、新年的制造訂單轉移到國內浙江、廣東等地。大量訂單涌入,浙江省今年11月的出口總值達2381.6億元,同比增長高達20.8%。
?
為了消化這些訂單,各家企業加班加點搞生產,用電量也一路狂飆,11月全社會用電量達到41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8.8%,到了12月,這個數字還在上升。
?
浙江也開始限電了。除了讓高耗能企業錯峰生產、部分關停以外,浙江省機關事務管理局也發布了通知,要求省各有關單位辦公區域在氣溫達到3℃以下(含3℃)時方可開啟空調等取暖設備,且設置溫度不得超過16℃。
?
對于普通居民用電,雖然浙江省也提出了錯峰、節約等倡議,但到目前為止,還真沒有什么強制性手段出臺。
?
又一次電荒?
?
電荒這個詞,其實并沒有遠離中國普通人的生活太久。
?
夏季大停電,是很多人都曾經歷過的共同記憶,實際上,在過去50多年里,中國遭遇過4次嚴重的電荒。
?
1970年至1996年,由于生產力不足,老一輩人一直生活在長達27年的“被動式”電荒里。中國加入WTO以后,家電快速普及、工業大跨步發展,又導致了2002年至2004年的電荒。再之后,2008年至2009年,以及2010年至2011年,也分別出現過兩次全國范圍的電荒。
?
究其根本,很長一段時期內,我國電力發展都以就地平衡為主,能源配置過度依賴輸煤。東部地區火電發展空間極其有限,但跨區電網建設滯后,輸電能力不足,東北、西北電網富余電力難以支援華北、華東和華中電網。
?
一旦遭遇煤炭價格大幅度上漲,高于電價調整幅度,許多火電企業就會面臨“發電越多,虧損越大”的困境,有的煤電基地寧愿賣煤也不愿發電。
?
要解決這些問題,除了推行電力體制改革,以及興建水電、風電、光電等清潔能源,調整能源結構,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增強跨地區的電力調度能力。這也是為什么,電網一直被當作重點基建項目,特高壓技術還成為了和高鐵、核電并列的”出海名片“。
?
自從2011年夏天,那次缺口高達3000萬千瓦的電力危機之后,九年時間里,大范圍的拉閘限電一直沒再出現過。
?
直到這個月,多個省市先后出臺應對電力供應不足的有序用電政策,加之同期煤炭價格上漲,電荒卷土重來的說法,又開始在網上流傳。但實際上,今年的局部地區電力供應不足,原因和過去的電荒明顯不同,應對也只是有序用電,而不是直接拉閘。
2020上半年,受到疫情影響,許多產業的生產活動被迫中斷,下半年生產回暖,甚至趕工,是一個顯而易見的大背景。在這個基礎上,海外訂單涌入、年底生產高峰期到來,都加劇了總體工業用電負荷。
?
另一個影響電力供應的重要因素,是突然斷崖式下降的氣溫。
?
一方面,為了御寒取暖,居民用電量快速上升。另一方面,氣溫下降導致河流進入枯水期,水力發電供應減少,加上陜北、內蒙、山西的降雪影響了三地煤礦供給,多重因素共同作用,電力出現缺口,幾乎在所難免。
?
至于所謂的”澳大利亞煤炭進口被拒影響了中國電力供應“,以2019年中國進口的3億噸煤炭為例,澳大利亞的進口煤炭僅占26%,也就是8000萬噸左右,砍去一半,4000萬噸。而國內當年煤炭產量高達37.5億噸,僅僅陜西省榆林市的煤炭年產就有4億多噸。
?
影響不能說沒有,但也確實沒那么大。
?
電不是不夠,是太多
?
發電結構不均衡,發電過于依賴火電,依然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
根據統計,2018年度我國全年棄水電量約691億千瓦時,棄風電量277億千瓦時,棄光電量54.9億千瓦時,“三棄”電量共約1023億千萬時,超過同期三峽電站的發電量。
?
風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出力具有較大的波動性,在時段分布上與用電負荷存在較大差異。
?
舉例而言,風電一般夜間出力較大,但此時用電負荷較小,而光伏發電出力在傍晚快速減小,但此時實際用電負荷正迎來晚高峰。至于運用更廣泛的水電,出力明顯受來水情況影響,汛期出力較大而枯期出力有限。
?
另一個問題是,國內電力系統還不能適應這樣大規模波動性的新能源接入,電力系統實際調度運行依然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
2019年并網之后,核電、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分別較上年提高18.2%、10.9%和26.5%,新能源電能利用率有所提高,但主要電力來源依然還是依靠火電。
?
火電會成為制約中國工業發展的電力瓶頸嗎?答案是不。
2010至2019我國電力結構
?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全社會用電量7225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5%。按照不同產業來看,第一產業用電量78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5%;第二產業用電量4936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1%;第三產業用電量1186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9.5%;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1025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7%。
?
這一年,全國6000千瓦及以上電廠發電設備累計平均利用小時為3825小時,同比減少54小時。這其中,水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為3726小時,同比增加119小時,而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為4293小時,同比減少85小時。
?
電力結構的改變,顯而易見,火力發電有效時間減少,足以說明在電力供給能力上尚有余裕,自然談不上什么瓶頸。
?
說到底,中國的發電能力沒有問題,足夠匹配中國的發展速度,需要做出調整的是能源結構問題,這也是浙江省政府為什么要在提倡有序用電的同時,再次強調能源“雙控”倒逼轉型升級體系的原因。
?
至于今年的用電困難,實屬偶然事件,至于怎么處理好偶然事件,就要看地方政府的水平了。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