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盜得“底褲不剩”的知識付費,還有什么剩余價值?
呼喊了多年的“知識付費”,能提供的價值究竟是什么?
來源:藍鯨財經
作者:張安?
在盜版商的朋友圈里,原本標價成千上萬的課程,再以幾十塊錢的極低價格瘋狂對外出售。
當可以用更便宜的價格獲得幾乎100%的課程內容時,多少人能夠抵擋住這樣的誘惑?
相比于這些價格低廉的盜版,呼喊了多年的“知識付費”,能提供的價值究竟是什么?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和多位資深知識付費用戶深入交流。
“不希望得到一個80%完整度的課程”
傳統經濟學上對于價值的定義在于“凝結于商品中的勞動者的勞動時間”。但是,知識產品是個bug,因為可以借助互聯網實現“無限次自我復制”。這個價值可能被稀釋到一文不值,因此,價值尺度完全在于購買者自身的尺度。
沒有客觀標準,只有主觀意愿。有的人認為有價值,有的人認為是“智商稅”,還有的人全憑“一腔情懷”。
用戶W就是典型的價格導向。他透露,買過的產品都是盜版。“比如我最近買的課程是馮唐的《成事心法》,正價課價值239元,我在閑魚上買,也就十幾二十塊錢。”
“現有知識付費的產品中,很多都是費用虛高。內容與價值之間稍微有一些不匹配。相反,我會有一個網盤的會員,因為下載速度會快一些。”
但購買盜版、下載、觀看的流程,對于用戶D來說過于繁瑣。“為會覺得,每次打開網盤,翻找音頻,點擊播放的過程很浪費時間。”另外,D認為,在正版平臺上,會得到信用的積累,學習過程和學習時間是可以被累計下來的。
這個積累在短期是看不到有什么收益的,但在職場求職時,說不定就是因為一句,我在某個平臺的學習時長多少、我是某產品、某課程的用戶學員,就會增加面試成功的可能性。而且,在用戶D身邊,也確實見到了這樣的例子出現。
用戶T則對課程的完整度要求較高。“對我來說,我寧可多花錢,我也希望得到的東西是好的。因為我不希望我得到一個80%左右完整度的課程。”
但用戶T也坦言,很多時候,買知識產品都是沖動消費。在真正的日常使用中,能做到20%—30%的完課率就算不錯。而且是每個產品20—30%的完課率,而不是整體。至于沒有堅持下來的原因,一是平時的工作時間上比較忙,二是課程的質量比較差,很容易讓人失望。有時候宣傳的課程多么有用,但是在工作中并不一定有效。
即便并不能完成上完一期課程,用戶T依然堅持為正版付費。“去年一年,我花在知識付費產品上的費用差不多幾千塊錢。選擇的課程內容,也都是職業發展上面的拓寬點,要么就是學點雞湯類的工作習慣等課程。” 用戶T表示。
在用戶L眼中,盜版是無法完全消滅的市場。“知識付費產品除非太爛,否則一定會被盜版。這個盜版也不一定全部來自于盜版商,甚至有可能來自學生或者同行。而且盜版并不是只在中國有,全世界都是一樣的。”
在這種情況下,用戶L認為,是否購買正品,也要看產品的必要性。例如Premiere、Photoshop等軟件,對于業余用戶,盜版與正版幾無差異,所以盜版一直很難絕盡。但在專業用戶眼中,正版確是毋庸置疑的選擇。
服務的故事,能否翻越價格“大山”?
目前很多知識付費機構都在打“服務”這張牌。
“盜版最大的問題是缺乏穩定性,在買一些正在更新類的課程,說不定哪天就會有被查封的風險。” 用戶Z認為,“同時,因為又沒專門的客服團隊,后續課程能不能保證按時更新,其實并沒有保證。”而且,購買盜版產品本身就不合法,用戶的合法權益也難以得到保證,即便是遇到問題,也只能自認倒霉,沒有正規的申訴渠道。
在用戶L眼中,盜版用戶花十幾塊錢買的,只是視頻,或音頻,也就是知識表述的內容。但是正版用戶花上千塊錢買的,是與老師互動、答疑解惑的權利。
L表示,高價的知識付費,購買的是知識所有者的“時間”;低價的,購買的是知識所有者的“打包成果”。 “讀一本好書,就像是跟一個高尚的人對話”,對比來看,盜版買的是“好書”的內容本身,正版的知識付費,購買的是“與高尚的人對話”的機會。
“所有產業,為了抵抗風險,都會拼命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作為新興產業,目前知識付費企業挖掘出來的附加值,一個是社群價值、另一個就是增加SKU,提升單個用戶在生命周期內的價值。對于創作者來說,超出內容本身,是對抗盜版的最好方式。”
用戶D更加看重知識付費的社交屬性。“我曾經上過得到大學,在我看來,他們的教學內容跟平常看書差距不大。但這款產品的本質上是一個社交型的產品,更像是高端一點的社交類平臺。包括校友會等,讓我少走兩步,我覺得這是它的最大價值,也是正版所能提供的價值”。
除了社交,有用戶認為,盜版的產品,會大大降低用戶對知識類產品的獲得感。例如是用幾百塊錢的價格,你就可以得到市面上絕大部分的知識付費資源,甚至多到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內根本看不完的課程。但就像“書非借不能讀也”,成本大幅度降低的情況下,用戶可能不會珍惜的。
“如果有哪個用戶真的花4萬塊錢買一節課,即便是從北京奔赴上海去上課,也會有人去。”
“盜版也有利用價值”
在媒體平臺上,我們天天都能看到企業在宣導打擊盜版,但是目前盜版內容仍是唾手可得,這是為什么?或許我們可以在蘋果公司對盜版AirPods耳機的態度上找到答案。
AirPods風靡全球的同時,在華強北也可以見到大量的盜版產品。但奇怪的是,往日極為注重知識產權的蘋果公司這次卻極為安靜,近乎是默許了盜版的行為。有分析指出,正式因為大量的盜版產品,使得AirPods的工業設計極受歡迎,也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AirPods的銷量。
用戶D認為,對于盜版,企業不一定會花費大的精力去考慮。第一,花費低價購買盜版的用戶,本身就不是企業的目標用戶。第二,打擊盜版和維權的成本太高。知識服務企業,或許更愿意把時間用于服務用戶上,只要基本的付費用戶足夠,企業就能持續生存。
而用戶L則認為,對于正版廠商來說,盜版需要打擊,這是企業的責任。另外,在用戶層面,盜版用戶其實有可能轉化為正版用戶。比如說,當年看周星馳盜版電影成長的一代人,現在有能力了,都在喊著要把電影票還給周星馳。郭德綱粉絲,也大多都是聽過盜版的,但并不妨礙去德云社捧場。
由此來看,知識付費的核心,或許不只是內容本身,還包含服務;知識付費的對手,或許也不完全是盜版。打擊盜版,是個漫長的博弈過程。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