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數據造假?安旭生物問題纏身,價值成色面臨大考
這個公司真的應該上科創板嗎?
花朵財經原創?? 安旭生物由凌世生、姜學英夫婦控制,二人合計持有公司79.52%的股份。夫婦倆都很低調,幾乎找不到兩人的公開報道。 但今年爆出的臨床數據違規卻將凌世生的公司推上了風口浪尖。 國內臨床數據真實性存疑 1月15日,國家藥監局公布,經2020年11月檢查發現,安旭生物生產的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抗體/丙型肝炎病毒抗體/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梅毒螺旋體抗體聯合檢測試劑盒(免疫層析法)(受理號:CSZ2000162),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開展臨床試驗中,醫療機構留檔的電子照片拍攝時間、地點與臨床試驗實際時間、地點不一致,臨床試驗數據無法溯源,存在真實性問題。 處理決定為:(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第七十八條和《體外診斷試劑注冊管理辦法》第四十九條規定,對該注冊申請項目不予注冊,并自不予注冊之日起一年內不予再次受理該項目的注冊申請。 為此,安旭生物解釋時,將責任甩鍋給醫院。安旭生物董秘回應,這主要是醫療機構的事,公司委托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進行臨床試驗,雙方簽有協議,這次抽查發現的問題,主要指向醫療機構。簡單說,安旭生物的意思是,安旭生物也是受害者。但這樣推卸會造成更大的問題,因為符合試驗要求的樣本是比較少的,藥企可以說是在醫院門前排隊等試驗樣本機會。現在安旭生物出事就推給醫院,以后誰還敢給安旭生物做試驗? 這可能導致安旭生物2020年的業績爆發不可持續。 不過公司主要收入來自ODM模式外銷,2017年到2019年,公司境外銷售收入分別為1.04億元、1.54億元及1.95億元,占比分別為 93.81%、94.13%及 93.09%。 提供給國外臨床數據疑問多 但提供給國外的數據也存在疑問。 歐盟公開資料顯示,2020年7月,安旭生物提交新冠抗原試劑CE認證申請,2020年8月3日獲得CE認證。但國內2020年4月后新發病例極少,而境外輸入病例非中國籍不能參與臨床試驗。因此,安旭生物新冠抗原試劑的臨床試驗靠什么樣本進行存疑。 據安旭生物解釋,采用了浙江疾控中心的25例陽性病例留存標本,并跟國外做了對比分析。那這樣其實是用實驗室標本數據取代了臨床數據,并不是對真實人群進行。標本實驗在實驗室條件下陽性檢出率可達100%,但真實的臨床試驗遠不能達到這么好的效果,因此安旭生物采用標本代替臨床試驗,會造成陽性檢出率、準確率比實際高,存在虛假。 ▲其他企業生產的新冠檢測試劑盒 安旭生物臨床總結報告稱,敏感性80.2%,特異性100%,準確率89.4%,敏感性即代表陽性檢出率。國家藥監局醫療器械技術審評中心發布的《2019新型冠狀病毒抗原/抗體檢測試劑注冊技術審評要點(試行)》規定,抗原試劑將具有90%-95%陽性檢出率的病毒水平作為最低檢測限。而歐盟對新冠試劑的要求是,靈敏度不低于90%,特異性不低于97%。因此安旭生物試劑的市場前景難料。 在臨床數據上不誠實,也會打擊使用者信心。 業務關聯交易既是客戶又是供應商,被問詢才披露 Azure Biotech是安旭生物2019年第一大客戶,2018年第二大客戶, Assure Labs是2019年第一大供應商,也是2018年第一大供應商。而Azure Biotech和Assure Labs 均為“左博士及其團隊”設立的公司,也就是安旭生物大客戶與大供應商屬于同一實控人控制。 同時,NAL VON MINDEN GMBH是安旭生物2017、 2018年的第一大客戶,2019年的第二大客戶,但安旭生物同時通過NAL VON MINDEN GMBH采購原材料。 這種關聯都難免讓人疑慮,海外經營如果不規范的話,其實很難查證。而安旭生物在招股說明書中并未披露,直到被上交所問詢時才補充披露。 技術來源不過硬?研發投入低于同行 安旭生物創始人、董事長凌世生在2008年7月注冊安旭生物前身,但2009年5月,還是美康生物常務副總經理。 那么安旭生物的核心技術從何而來? 上交所問詢時,也要求補充核心技術來源及其先進性。 與此同時,公司在研發投入上不及同行,2017-2019年,安旭生物研發費用支出占營收比重分別為7.09%、7.42%、7.72%,而同期可比上市公司研發占營收比例為10%以上。 員工投入少,高管薪酬多 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未繳納公積金的員工人數分別為50人、200人、84人、217人,占員工總人數的比例為24.63%、46.95%、21.27%和42.47%。2017年至2019年,安旭生物生產、研發、銷售員工平均薪酬均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對于醫藥企業來說,不僅研發重要,生產過程中的質量品控也很重要,因而實際執行生產的員工心態與素質也很重要。不給員工交公積金,薪酬比同行低,要么是過于吝嗇,要么是使用的低學歷低素質員工。這可能造成產品質量不穩定,無法保持一致性,最終還是會影響產品使用效果。 另一方面,2017年至2019年,安旭生物管理人員的平均薪酬是11.8萬元、13.8萬元、14.7萬元,持續高于行業平均水平。實控人凌世生,2020年上半年薪酬74.8萬元,2019年全年63.1萬元。高管薪水高且漲幅快,而對員工則較為吝嗇,看起來更像是高管抱團結盟謀上市,而不是長遠服務于社會利益的企業。 體外診斷競爭激烈,毛利率不及同行,現金回收不佳 目前全球體外診斷市場50%市場份額被羅氏、雅培、丹納赫、西門子占據。雅培旗下的 Alere、Standard Diagnostics是全球 POCT 試劑領域的龍頭企業。POCT試劑正是安旭生物的主要領域。 即使與國內同行比,2017年至2019年,明德生物、基蛋生物、萬孚生物、東方生物的銷售毛利率均值分別為68.33%、66.42%、64.96%,而安旭生物的毛利率分別為52.49%、50.59%、51.24%,均低于行業均值。近期申請科創板上市的奧泰生物,2017年至2019年毛利率分別為63.15%、62.89%、62.29%,也比安旭生物高。 而安旭生物在毒品類和傳染類產品上的平均售價還比奧泰生物高,而毛利率更低,這說明安旭生物在成本上不具有競爭力,相應的,銷售數量也遠低于奧泰生物。毒品類與傳染類檢測試劑占到安旭生物營業收入的85%以上。 這對安旭生物占領市場非常不利。 2017年至2019年,公司應收賬款增加較快,這導致2018年、2019年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比凈利潤分別少2100萬元和3500萬元。 但2020年上半年,安旭生物依靠疫情大發財,營業收入3.1億元,凈利潤1.7億元,幾乎是同比的5倍增長。 總體來看,安旭生物技術來源存疑、研發投入不及同行,對員工并不重視、只是和高管抱團謀上市,行業競爭力不及同行,銷售和采購都存在關聯情形且不主動披露,海外銷售占比較高且難以核實,如今又爆出臨床數據存疑。 這個公司真的應該上科創板嗎?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