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繁講危機感的萬科,危機一步步到來
地產領域“一根筋”,擋不住行業大勢
萬科成立于1984年,1988年開始進入房地產行業,按照人類的年齡來說,如今也可以說已經步入中年。中年萬科,是一家富有危機感的企業。
2014年,萬科就提出房地產行業從“黃金時代”進入“白銀時代”;2018年9月底,萬科又喊出“活下去”的口號。
?
2020年10月,萬科董事長郁亮提出中國房地產行業經歷了土地紅利、金融紅利時代之后,目前已經進入管理紅利時代。
?
2021年3月31日,在2020年年報業績發布會上,萬科董事長郁亮又提出“不能再賺金融杠桿的錢了”“地產行業的下半場將正式迎來淘汰賽”。
?
從萬科這些年的發言中,可以看出萬科對于其所處的房地產行業的危機感。不過,極具危機感的萬科,能阻擋危機的到來嗎?
?
地產領域“一根筋”,擋不住行業大勢
?
曾經的萬科,是一家業務極其多元化的企業,連鎖超市、建材工廠、影視文化等都有布局,號稱除了“黃賭毒”什么都做,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典型的“斜杠青年”。
?
而多元化布局也成為1994年“君萬之爭”(君安證券與萬科管理層)中君安證券對萬科管理層的攻擊點。自“君萬之爭”之后,萬科決定由多元化向專業化發展。
?
怡寶、萬佳百貨被萬科出售給當時的大股東華潤,另外還出售了揚聲器廠、供電服務公司等業務。出售到多余業務之后,王石帶著萬科向業務專業化邁進,深扎于房地產行業。
?
萬科對上世紀90年代的這一戰略轉向非常滿意,經常標榜萬科是“一根筋”,戲稱自己是“筋廠”,去年還與新褲子樂隊合作,改編新褲子樂隊歌曲《手扶拖拉機斯基》為《就是不妥協斯基》,宣傳著自身在房地產行業中的專注。
?
事實上,萬科專注于房地產行業確實做得不錯,曾經也做到過行業內年操盤金額第一,如今仍在房地產行業“碧萬恒融”四巨頭之列。不過,萬科專注于房地產行業,抗風險性自然也就下降。如今,萬科“一根筋”主推的地產領域,行業正處在極大的變化當中。
?
從外界環境來看,萬科在房地產領域受到的影響主要來自于兩方面。
?
首先是政策層面的影響。
?
當下,在房地產地域起到主要影響的政策有三個,一是城市供地“兩集中”;二是“三道紅線”的頒布;三是房貸集中度管理制度。這三個政策分別從城市供地、房地產企業融資、銀行房貸占比三方面,對國內房地產領域進行長期調控。
?
其次是房地產行業之間的競爭。
?
政策對于房地產行業的調控,讓房地產行業脫離出高價搶地、高杠桿率擴張等情況,讓房地產企業更加穩定有序的發展。另外,加上三四線城市棚改紅利消失,房價上漲紅利也已經見底,一二線熱點城市又實施集中供地,人口紅利也逐漸消失,我國的房地產市場由增量市場進入存量市場,房地產企業之間的競爭會更加激烈。
?
政策的推行與房地產行業之間的競爭,一定程度上考驗了房企的資金實力,對于老牌房企萬科來說,在資金方面的考驗或許在與中小房企的競爭上,讓其處于一定的優勢地位。
?
不過,萬科自身也依然存在問題,目前剔除預收款項后的資產負債率上升至81.3%,距離“三道紅線”規定的70%還有一些距離,尚處在“黃檔”。萬科阻擋不了房地產行業大勢,從其自身業績的變化,就能看出萬科主營的房地產業務,正在一步步下滑。
?
見微知著,據克爾瑞研究院數據,萬科2020年在深證的城市銷售額,一下子掉出了前十。而此前,萬科穩坐深圳銷售榜王座十幾年。而在總銷售額上,2020年萬科雖然突破了7000億,但是根據中指研究院數據顯示,在行業排名上,萬科從第二跌到了第三。
?
?另外,財報是企業具體情況的“照妖鏡”。據2020年財報數據顯示,萬科2020年房地產業務實現銷售金額7041.5億元,同比增長11.6%,但是萬科房地產及其相關業務毛利率卻下降了4.6%,變為22.6%。
?
房地產行業大環境改變以及萬科自身業績的下降,讓資本市場對其的價值產生懷疑。在資本市場上,投資者們對于萬科并不看好。3月31日,萬科2020年年度財報發布之后,萬科A(SZ:000002)股價一直處于下跌狀態。
?
?
在地產行業“一根筋”的萬科,在主營業務漸漸不行的當下,該如何破局呢?
?
萬科的“第二增長曲線”在長租公寓?在豬場?還是在物業?
?
在管理學中,人們信奉“成長S曲線”的規律,即“極限點=失速點”。對于企業來說,要更加了解自己產品的“極限點”何時到來,同時解決隨之而來的“失速點”。
?
對于萬科來說,主業房地產就像其自身提出過的一樣,已經進入“白銀時代”,雖然還有所增長,但終究會邁向“青銅時代”。萬科在房地產主業迎來“極限點”前,要拓展其他業務,盡快找到“第二增長曲線”,以應對“失速點”。
?
中年萬科,要再次成為“斜杠青年”。不過,萬科在尋找第二增長曲線的道路上,并不是很順利。據萬科2020年財報數據顯示,萬科的房地產收入占比高達95.55%,其余業務收入只占5%不到。
?
但是,萬科在多元化業務方面的布局確實不少。包括商業地產、長租公寓、物流倉儲、冰雪業務、酒店度假等方面。從萬科官網的招聘中,也可以看出萬科業務布局涉獵廣泛。
?
?
由于本文內容有限,就選擇從三個具有代表性的業務進行討論。
?
首先是房地產業務衍生出的長租公寓業務。
?
在長租公寓方面,國家曾在2015年推出相關政策大力支持發展租賃住宅市場保障民生,而萬科的長租公寓業務從2011年就開始布局,在2016年成立品牌“泊寓”。根據2020年財報數據顯示,旗下長租公寓品牌泊寓2020年新開業3.3萬間,累計開業14.24萬間。
?
主營業務是房地產的萬科能為長租公寓提供充足的房間供給,同時也能給予資金上的支持,避免出現暴雷的風險,從這些角度來看,萬科具有一定的優勢。不過,受長租公寓行業企業頻繁暴雷,且經常傳出甲醛超標等負面事件的影響,大眾對于長租公寓的信任度降低。
?
另外,長租公寓不僅面臨大眾的信任度缺失,還將面臨政策側重的改變。
?
住建部在4月9日召開保障性租賃住房工作座談會,會上主要討論的就是城市人民政府要把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解決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問題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科學確定“十四五”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目標和政策措施。
?
其次是市場空間較大,近兩年萬科比較重視的生豬養殖業。
?
據國信證券研究,2020年我國生豬市場規模約為1.37萬億元,TOP 10企業合計市場份額僅12%,龍頭企業市占率僅3%,行業呈現“散而小”的特征,適合新入局者進入。
?
從萬科在生豬養殖業的動作來看,萬科是認真的。
?
萬科一方面通過投資收購業內頭部企業,模仿牧原股份的重資產模式,補充自己入場較晚的缺陷。
?
通過投資收購,萬科拿下了青島華育養殖有限公司、利金華育養豬有限公司等,在去年7月還通過收購持有了環山集團21.25%的股份,這家企業在《2019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00強》中名列190位。
?
另一方面招聘大量人才。在萬科集團官網的社會招聘中,可以看到萬科發布多個與豬場相關的崗位,包括技術合伙人(規?;B豬)、養豬場工程項目經理、規?;B豬場規劃設計崗等。
?
然而,在生豬養殖市場,萬科同樣面臨一些問題。
?
一是豬肉價格周期問題,據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3月份豬肉價格相較于去年同比下降18.05%;二是非洲豬瘟問題,目前還沒有得到完全控制;三是人才問題,養豬場一般位于縣城郊區或鄉村,且因為非洲豬瘟問題需要進行封閉化管理,很難吸引人才前往。
?
最后是目前最有可能成為萬科“第二增長曲線”的物業服務業務。
?
據萬科2020年財報數據顯示,萬物云實現對萬科集團內和對外營業收入182.04億元,同比增長27.36%,占集團總營收的比例3.68%。
?
雖然萬物云的營收占比很少,但是從目前物業企業在資本市場的大環境來看,萬物云大概率會受到投資者青睞。房產企業分拆物業服務業務上市在資本市場都獲得了較高的市值,過去兩年碧桂園、恒大、融創等先后分拆物業上市,碧桂園服務甚至在港股市值超過碧桂園。
?
而在在管面積方面,萬物云還高于碧桂園。據克而瑞統計,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國物企在管規模前三位分別為5.78億㎡的萬物云、5.05億㎡的雅居樂服務(雅生活服務)及4.0899億㎡的碧桂園服務。
?
從常理來說,在資本市場投資者非??春眠@一行業時上市,是增加企業市值的好辦法。就像小鵬、理想在去年選擇在特斯拉上漲時上市一樣。不過,如今房企四巨頭,僅剩萬科沒有分拆物業服務上市,又是因為什么呢?
?
這里存在兩種可能,從好的方面考慮,如今資本市場對于輕資產模式的物業服務企業普遍高估,碧桂園服務的市盈率高達70多倍,泡沫太大;從不好的方面考慮,萬物云目前業績、內部運營可能還存在某些問題,不方便接受資本市場考驗。
?
當然這些都只是猜測。
?
而從最明顯的業務營收角度來說,萬科的房地產主業營收占比95.55%,物業服務營收3.68%,其余業務營收加起來只占0.77%,萬科的“第二增長曲線”還是很難找。
?
結語:
?
去年“315”,萬科被曝出精裝修房變身“水簾洞”;今年,在2020年財報業績報告會上,萬科董事長打起了招聘廣告。萬科危機不減,焦慮不減。
?
另一方面,曾經除了“黃賭毒”什么都做的萬科,如今為了尋找第二增長曲線,又開始拓展多元化業務,走上“斜杠青年”之路
?
《圣經·傳道者書》有云:“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無新事?!?/span>
?
世界好像發生了變化,又好像沒有變化。
財經自媒體“藍莓財經”,訂閱號:藍莓財經,個人微信號:615872972,轉載保留版權,違者必究。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