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車“三寶”曬4月成績單,“豪橫”的蔚來,“危險”的理想
進入2021年,第二波新造車浪潮迭起。
來源:時代周報
進入2021年,第二波新造車浪潮迭起。百度,小米,華為、大疆等互聯網/科技巨頭親自下場或深度參與。傳統巨頭大眾、通用、吉利也不甘示弱地加速布局。
后浪洶涌之下,作為在第一波“大浪淘沙”后留下的新造車勢力,曾被何小鵬自嘲為“苦逼”的“蔚小理”相繼公布了自己的4月“成績單”。
何小鵬 李斌 李想 圖源:公開圖片
從銷量規模來看,蔚來繼續以7102輛的銷量規模位居國內造車新勢力第一,理想汽車則憑借5539輛的成績位居第二,小鵬汽車以5147輛位居第三。
另外,哪吒、零跑等主流新勢力也發布了自己的4月銷量,哪吒為4015輛,零跑汽車為2770輛。
值得一提的是,從目前已公布的5家國內主流造車新勢力銷量來看,總銷量僅約2.4萬輛,所占市場份額參照今年3月約21萬輛的市場體量,份額僅剛剛超過了10%。
不過,體量雖小,他們的動作卻能比傳統車企更可以牽動業界的神經。
“豪橫”的蔚來
作為目前的造車新勢力的“帶頭大哥”,李斌帶領下的蔚來正在加速擴張,對外發布的藍圖也愈發“豪橫”。
4月29日,合肥市政府與蔚來汽車共同規劃建設的合肥新橋智能電動汽車產業園正式開工,規劃年產能100萬輛,電池產能為100GWh/年。
動工儀式現場 圖源:官方
上述百萬產能的規劃藍圖之下,需要注意的是,百萬產能布局和建設絕非一蹴而就之事。
考慮到現有蔚來汽車約年銷10萬輛的規模,結合產能利用率等更加客觀現實的維度,蔚來百萬產能規劃最終完全落地,或仍需不少的時間。
不過,近期蔚來的銷量成績,也的確讓李斌在面對外界質疑時更具底氣。
據最新數據,蔚來汽車4月銷量已超7100輛,高居國內造車新勢力榜首。距離第二名的理想汽車有近1500輛的領先優勢。
不容易的是,取得上述的銷量成績背后,根據一季度財報數據,該公司的平均車型售價達43.47萬元,至少,在目前的新勢力品牌比拼中,蔚來已通過用戶服務體系和補能設施建設,打造了自己的科技豪華標簽。
“在高端市場領域,我們還沒有看到能和蔚來有全面競爭能力的品牌,這其中包括產品、服務體系、技術、整體的用戶體驗和用戶社區”,李斌在近期的一季報電話會上表示。
“危險”的理想
若從單一車型銷量來看,即使在增程式技術路線仍受爭議的當下,消費者已用實際購買給理想ONE的產品力“投票”。?
不論是從可加油可充電的“零補能焦慮”,還是從空間、配置、內/外飾設計和32萬的定價區間來看,這款主打差異化和務實路線的產品,在目前的新勢力純電產品為主的陣營中,都猶如一股“清流”。
數據顯示,憑借理想ONE一款產品,理想汽車的4月銷量已達5539輛,力克擁有G3和P7兩款產品的小鵬汽車,位居本月造車新勢力銷量亞軍。
值得一提的是,官方信息顯示,理想汽車也是目前新造車勢力中交付量最快到達5萬量級的車企(耗時17個月)。
理想ONE 圖源:官方
與之對應的是,產品線過于單一也是理想汽車一直被外界所擔憂和質疑的短板。
雖然,僅有一款產品的理想汽車能讓這家企業所擁有的資源更好地聚焦。不過,在競品持續推新的壓力和追求新鮮感的消費者面前,理想ONE作為一款2019年4月上市,至今尚未經歷重大更新的車型,產品競爭力可持續性也存隱憂。
相較之下,對于頭部造車新勢力而言,在渡過生存關之后,矩陣式產品布局的利好已在顯現。
比如,在近期舉辦的上海車展,小鵬汽車的P5開始接受預訂,據小鵬汽車方面介紹,截止目前,這款定位低于P7的轎車產品,目前階段的訂單量已破萬。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小鵬P5今年正式上市,或也將改變“蔚小理”目前的體量格局。
需要注意的是,在頭部三家企業中,除了理想汽車,蔚來、小鵬在目前市場中均已布局了3款產品。
另外,直接競品也在發力。4月1日,同樣采用了增程式技術路線的嵐圖FREE正式預售,作為一款全面對標理想ONE的產品,嵐圖FREE增程版31.6萬元的預售價、四缸增程器等配置無疑直接對準了理想ONE的要害之處。
不過,對于目標清晰的定在“2025年占據20%以上智能電動車市場份額”的李想而言,理想ONE或許也僅是這家企業面對漫長的馬拉松式競爭的一個起點。
在今年2月的理想汽車內部信中,李想已表示,2025年內,理想汽車將推出包含增程(Whale)式以及純電(Shark)兩種技術平臺的多款產品,產品價位區間從15萬-50萬元不等。
“展望未來五年,我們會擴大用戶群體的覆蓋:更廣泛的家庭用戶,任何想要擁有自己‘家’的用戶。圍繞創造移動的家這個核心使命,提供更豐富的智能電動車,包含第二代增程電動 X 平臺的多款產品,高壓純電 Whale平臺的多款產品,高壓純電Shark平臺的多款產品,堅持豪華智能電動車的品牌定位,廣泛的覆蓋15-50萬的價位,讓更多人可以擁有高品質的移動的家”。
值班:迦南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