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率100%,學費3.6萬,這家機構為何還是不掙錢?
紅利還能吃多久?
來源:藍鯨財經
作者:張安
每個地區,都有那么幾所神奇的高中。衡水、人大附、巴蜀中學、綿陽中學……
成都外國語也是其中之一。2020年本科率100%,一本率99%。這樣的成績,學費自然水漲船高,2020年,其運營機構——成實外教育,高中國內課程的平均學費高達3.6萬元,COO號稱“學費有望增至5萬元”。
然而,在資本市場上,成實外卻始終低迷。上市5年間,股價整體下跌了28.31%。即便是股東大幅回購,依然收效甚微。
教學效果好,但不被資本市場所認可,成實外教育,到底怎么了?
增收不增利
對于成實外的2020年,可以直白地用“增收不增利”來描述。
報告期內,成實外收入總額為18.4億元,同比增長23.6%;其中,有15.1億元是來自學費收入,同比增長16.8%,占總收入81.8%。
學生數增加是收入增長的關鍵原因。2020年,成實外學生總人數58245人,同比增加13.9%。各學年段的學生人數都有所增長,甚至國際課程學生數都逆勢增加了4.4%。
然而,與營收增長相對的,是盈利水平的低迷。2020年,成實外毛利6.6億元,同比增長11.1%。毛利增幅明顯低于營收增速。財報指出,由于受疫情影響,食堂退費等因素,成實外毛利率為35.9%。按照官方的數據,2020年,成實外的毛利率創造了近5年來新低。而這種毛利水平恐怕還會持續一段時間。成實外執行董事及首席運營官鄧幫凱表示,長期來看,預計毛利率將會維持在35%左右。
相比于毛利率的少量下降,凈利潤方面則近乎腰斬。2020年,成實外凈利潤為2.2億元,同比下降46.1%。對此,財報指出,主要是期內確認獨立學院轉設分手費1.25億元以及毛利率降低因素影響。可即便撇除一次性影響,經調整歸母凈利潤也同比下滑9.4%。
為何利潤如此低迷?
從費用開支看,成實外行政費用大幅增加。2020年,成實外行政開支高達2.92億元,比2019年增加了1.74億元,同比增加147.5%。而究其原因,是成實外為轉設向四川外國語大學支付1.25億結算費用,同時額外招聘行政人員。
而除了行政費用,2020年,成實外的融資成本高達1.66億元,同比增加了110.5%。也就是說,資本開支可能是成實外利潤表現低迷的關鍵原因。
2020年,成實外資本開支約10.3億人民幣,包括對老校的新校舍建設投入6.3億人民幣、對天府麓山校區約1.5億建設投入,及用于購買高新校區80%股權的約2.4億人民幣。在2020年業績發布會上,鄧幫凱表示,財務費用主要是負債增加導致的。
成實外的負債壓力有多大?財報顯示,成實外手中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7.73億元,而流動負債總額為31.29億元,計息銀行借款高達31.51億元。從杠桿比率來看,2020年達到了113.4%,同比增加了43.4個百分點;流動比率也從上一年度的0.42跌至0.28,短期償債壓力大。
安捷證券表示,基于公司后續資本開支計劃,公司的高杠桿或難以在短期得到顯著改善,預計在2021年,利潤端將持續受到高利息費用的影響。
匯豐研究也發表報告表示,成實外教育核心利潤下跌,主因毛利率下跌、銷售開支及財務成本急升所致,而且預期在短期內,該等情況不會有所改變。
那么,成實外的資本開支為何如此之大?
轉設、買地,成實外的擴張史
回顧成實外的發展歷程,資本擴張伴隨始終。
成實外早期以內部資金投資進入教育產業。2000年以聯合學校出資人的身份成立成都外國語學校。2002年,其以唯一學校出資人的身份成立成都市實驗外國語學校。這兩所學校作為成實外最早創立的核心校,與嘉祥外國語學校、西川中學、四川師大附屬第一實驗中學并稱為“五朵私花”。
2012年,成實外收攏旗下學校股權,并于2016年初成功登陸香港主板,彼時,成實外共經營6所學校。
2017年,成實外開始進行省內擴張,相較于投資并購,其選擇輕資產模式擴張。僅2017年一年時間,成實外在成都、攀枝花、自貢3地創辦5個校區,總計8所新學校。擴張校園總數超過上市前十幾年校園總量之和。
此后數年,成實外持續進行大規模擴張。截至目前,其共計運營學校已達43所。同時,公司管理層披露,未來將在師資及管理資源能夠支持的健康水平下,持續拓展輕資產K12學校,預計每年開設2到3間新合作的學校。
輕資產擴張模式,在企業擴張早期,可謂好處多多。減輕前期土建投入壓力以及后期折攤費用,加快培育及異地復制,毛利率彈性較高,且成本更低。但大規模地擴張,很有可能會讓企業陷入過度擴張的困境。2020年,成實外推進學校獨立轉設,為老校區更新設施,此時,輕資產擴張的負面效應顯現。
據公開消息顯示,成實外未來的資本開支包括建設新校區、更新老校的硬件設備,該部分花費預計將產生2-3億元資本開支。同時,為了讓川外成都學院轉設,預計會有土地方面的投入。按其校園1.7萬人的規模計算,教育部要求學院擁有1500畝以上土地,目前集團僅擁有900畝土地,對于缺口的500-600畝土地,或將需要補足,這將進一步產生費用。成實外預計,在2022年后,資本支出才會逐步降低。
對于成實外而言,緩解資金支出壓力的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漲價。目前旗下老三校的學費達3.6萬元每年,未來將漲到5萬元每年。攔住漲價的唯一問題就是轉設,所以花費一次性的資本換取學校轉設,是成實外必然要走的路。
然而,家長愿意買單高昂學費的前提是優秀的成績回報。
從2020的考試成績上來看,成實外旗下的三家老牌學校成績頗為亮眼,成都外國語本科率100%,一本率99%;成都市實驗外國語學校本科率100%,一本率99%;成實外西校區本科率97%,一本率90%。
相比于老三校,其2017年以輕資產模式擴張的學校成績表現相對一般。其中成實外高新取得的高考一本率為52%,中考招生時重點率為36%。相比而言,新辦校的教學成果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而教學成果直接關系到學費,進而影響盈利能力。鄧幫凱在業績發布會上表示,集團新校區學費低于老校區,毛利率的提升需要一定時間。
另外,成實外當下的不確定性因素在于,“掐尖招生”的模式被禁。2020年起,四川省公民統招政策落地“所有公辦、民辦學校的招生錄取均以學生中考成績為依據,一律不得舉行自主招生考試,一律不得跨市(州)掐尖招生、提前招生。” 這一政策對成實外會有多大的影響,目前仍無法顯現,在一定程度上,這可能會影響成實外老三校的生源,進而給學費溢價能力帶來更多不確定。
學費3.6萬,甚至可以迅速提高到5萬,成實外的學費水平,側面反映了當前教育資源集中的現實。成都外國語等學校的優異表現,也是成實外敢于快速擴張的關鍵原因。但多達43所校區,持續的擴張投入下,紅利還能吃多久?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