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孩政策來了!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陸杰華:做好配套政策與放開同等重要
三孩政策來了。
來源:時代周報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召開會議,會議指出,進一步優化生育政策,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我國人口結構、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保持我國人力資源稟賦優勢。
近年來,關于中國老齡化和少子化的討論不斷。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顯示,少兒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雙雙上升。其中,0-14歲少兒人口的比重較2010年上升了1.35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則上升5.44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解讀數據時提到,“二孩”政策實施后,生育率曾明顯提升,出生人口中的“二孩”占比由2013年的30%左右上升到2017年的50%左右。“少兒人口比重上升既反映了調整生育政策的積極成效,又凸顯了‘一老一小’問題的重要性,需要優化生育政策,完善養育等人口服務體系。”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陸杰華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之所以在這個時間節點上放開三孩,主要還是基于前不久剛公布的七人普數據,“顯示中國整個人口發展處于重大轉向時期”。陸杰華認為,跟放開三孩政策同等重要的,是如何做好配套政策,例如降低教育成本。
“三孩政策”基于最新人口變化
時代周報: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召開的會議指出,進一步優化生育政策,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為何在此時提出放開三孩?
陸杰華:“三孩政策”主要是基于5月11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七人普數據,顯示中國整個人口發展處于重大轉向時期。
轉向包括:第一,生育率低迷,去年的生育總量是1200萬人,總和生育率1.3;第二,和六人普相比,勞動力總量和比例都在下降;第三,老齡化速度加快。基于這三個方面,中央適時做出放開三孩的政策。
時代周報:對于“三孩政策”,配套措施該如何做頂層設計?目前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陸杰華:這次“三孩政策”很重要,但是跟“三孩政策”同等重要的,是如何做好配套政策。放開二孩政策,在2016年和2017年使得生育率有所回升,但是2018年—2020年沒有達到預期。我們要研究育齡人群不想生的內在原因,比如生育成本較高、托育服務沒有完全跟上、沒有人帶孩子……另外我國目前的教育成本也相對較高。
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在放開三孩的同時,家庭生育友好政策配套要跟上。國家應重點關注托育服務:如何提供社會化的托育服務?既能價格比較適中,又能有較好的標準和規范。另外,在性別平等上也要做好制度安排。很多女性不想生育,擔心影響就業和晉升,這也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當然更長遠地說,還是要降低教育成本。畢竟,教育是老百姓最為關注的。
另外,高房價現在成了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避孕藥,如何去破解這個問題?特別是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放開生育以后,生育率還是很低的情況下,不可能只靠這些城市自己去解決,還是要從國家層面進行政策設計。
時代周報:目前國家只提出“三孩政策”,仍然沒有全面放開,是出于什么考量?
陸杰華:我們希望生育政策能夠一步到位,實現家庭自主生育。但這次放開三孩,也是一個重大的里程碑,畢竟放開了。
育齡婦女與新生兒數量同步減少
時代周報:數據顯示,選擇不婚、不育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即使出臺福利措施,也未必能夠刺激生育意愿大幅度提高。該如何解決這一困境?
陸杰華:政策放開了以后,大家不響應,這種情形肯定會存在。婚姻結構在不斷變化,包括現在晚婚、裸婚、同居不婚等,這也是社會發展的新動向。有些新問題要放在具體實施中具體解決。
生育率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人們的生育觀念在改變。社會保障體系的逐漸完善,也使得過去“養兒防老”的觀念逐步弱化。此外,很多年輕人的人生目標選擇更加多樣,人生目標多元了,替代效應較大,不見得生孩子或者多生孩子是其必經的事情。
第二,生育成本增加。社會經濟發展以后,以前對生育很重要的一些有利條件轉為不利條件。比如撫育孩子的成本越來越高,高房價、養育、教育等方面壓力大,成為生育上不可逾越的鴻溝。
第三,客觀上而言,與新生兒數量同步減少的,是育齡婦女的數量。20歲到39歲是婦女生育高峰年齡,目前育齡人群的隊列規模和比重都在下降。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有的人觀察生育率,看的是孩子多少,但生育率高低其實和育齡婦女密切相關。育齡婦女人數少了,自然新生兒數量也會減少。
時代周報:少子化將給社會帶來什么樣的壓力和負擔?
陸杰華:生育率下降是全球趨勢,尤其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的推進,下降是不可避免的。發達國家已經有了先行經驗,目前我國的生育率還不是最低的。韓國是世界上總和生育率最低的國家之一。
生育率下降伴隨著年齡結構的變化,影響是全方位的。首先,會出現人口負增長現象。用不了幾年,我們的出生人數就要低于死亡人數。
其次,生育率下降以后,會造成老齡化加劇,這是此消彼長的趨勢。
再次,對經濟影響非常大。人是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基礎戰略和全局性的變量,沒有人或者老人多,都會影響經濟發展。尤其是對勞動力的影響,沒有源源不斷的年輕勞動力,將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科技創新。因為科技創新主要依靠年輕人,跟年齡結構密切相關。
最后從國家安全上來看,過去都不太重視人口安全,其實人口安全與政治安全、經濟安全同樣重要。因為所有的發展都是圍繞人,人口總量下降,過于老化,就會影響國家的長治久安。民族復興、文化承載、科技創新都要依靠人。
鼓勵生育比控制生育更難
時代周報:不少專家一直呼吁放開生育限制,為何遲遲沒有放開?
陸杰華:因為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又是一個人口大國,任何人口政策對于決策者來說都需要慎重。需要考慮放開以后可能面臨的一些問題,這也是十九屆五中全會后首次提出“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說明大家已有共識,但還有很多分歧,需要在利和弊之間做取舍。
我認為,生育政策的調整時機很重要,一直在共識和分歧中取舍,可能會貽誤生育調整的較好時期。以后再放開,可能也沒用了,這波育齡人群就過了。
當下生育意愿變化太快了。過去50后、60后的生育意愿相對較高,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生育意愿在下降。現在80后、90后是生育主體,00后的生育觀念可能又完全不同。所以一定要按照不同的隊列,去考慮政策,不能用老的思維方式看待新的生育觀念。
時代周報:國外有哪些生育福利政策值得借鑒?
陸杰華:國外的很多經驗,不一定完全符合中國的實際。現在發達國家遇到的老齡化、少子化,多數國家較小,船小好調頭。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同時也是人口大國,船比較大,人口多,有回旋余地,但如果調頭,會增加公共政策的成本。
鼓勵生育比控制生育更難。韓國過去控制生育,現在鼓勵生育,但越鼓勵,生育率越低,效果沒有預期那么好,這是我們要吸取的教訓。世界范圍任何國家鼓勵生育都比較難,一是增加公共財政,二是達不到效果;
此外,以托育補貼為例,有些國家過去靠現金補貼,但從研究結果來看,現金補貼不如提供托育服務更有效果。至于中國如何借鑒,還要真正根據中國的國情來設計我們的家庭友好政策。
值班:松
更多資訊請關注公眾號:時代周報(Timeweekly)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