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航夢”牽出400億英邁國際爭奪戰
英邁國際終究不是海航的。
作者|郝美平
?來源|野馬財經
2016年,海航科技耗資59.82億美元將英邁國際收入囊中,英邁國際也成為海航科技旗下一塊重要資產。4年后,海航科技58.91億美元甩賣英邁國際,引來股東的質疑。
從昔日大手筆爭奪英邁國際,到如今轉手“賤賣”,海航科技的操作不過是“海航系”從世紀大買家到世紀大賣家的一個縮影。
6月24日,海航科技(600751.SH)出售英邁國際100%股權事宜經股東大會審議通過。在歷時半年多后,海航科技出售英邁國際或迎來實際性進展。
不過,海航科技大甩賣,也牽出英邁國際的爭奪戰。
英邁國際甩賣羅生門
海航科技在公告中披露,出售英邁國際的交易對價是58.91億美元 。不過,接盤方美國私募基金公司Platinum Equity, LLC的網站卻顯示,此次交易對價是72億美元。
相差13億美元的交易對價背后,哪個才是正確的?上交所曾發《問詢函》,就此追問海航科技出售英邁國際交易對方和海航披露價格不一致的原因,并要求海航科技說明價格差異是否涉及向相關方輸送利益,是否存在損害上市公司及中小股東利益的情形。
6月23日,海航科技回復《問詢函》,稱海航科技公布的交易對價是59億美元,而交易對方Platinum Equity, LLC在其官方網站發布的交易對價是72億美元,兩者差異的主要原因是價值評估指標不同。并表示本次交易“不涉及向相關方輸送利益的情況,亦不存在損害上市公司及中小股東利益的情形。”
▲圖片來源:野馬財經拍攝
關于輸送利益一說,海航科技予以否認,表示“不涉及向相關方輸送利益的情況”。
在海航科技未回復問詢函之前,海航內部人士向野馬財經表示,如果真的是72億美元的交易對價,是好事。”
事實上,關于海航出售英邁國際一事,有股東表示異議。
今年5月31日披露的董事會決議顯示,出售英邁國際的相關議案在董事會通過表決時有一名董事朱穎鋒投反對票,朱穎鋒是海航科技第二大股東國華人壽派到海航科技的董事。
朱穎鋒認為,如今“英邁國際的業績呈整體持續大幅增長,預計今年英邁國際的利潤將達到海航科技初始收購(2017年)英邁時的四倍!而現在公布的出售價格甚至沒有當時收購英邁國際的價格高,出售價格很明顯是不合理的,也不符合英邁國際持續向好發展的趨勢。”
因此,朱穎鋒表示應該“停止現在的出售英邁的方案,重新制定上市公司重組計劃和英邁的處置方案,保護上市公司和廣大中小股民的利益!”
不過,在6月24日的股東大會上,朱穎鋒并未出席會議,出售英邁國際一事在會上通過。
去年12月9日,海航科技發布重大資產出售預案,稱以58.91億美元的對價,出售英邁國際。按照海航科技的計劃,今年6月底將完成出售交割。隨著股東大會決議通過,交割或進入實質性階段。
海航科技的選擇題
從財務貢獻來看,英邁國際確實撐起了海航科技逾九成的收入。
英邁國際是全球最大的IT分銷商之一,主要業務包括為客戶提供全球性的IT產品分銷及技術解決方案、移動設備及生命周期管理、電子商務供應鏈解決方案及云服務等。
2017年-2020年,英邁國際的營收分別為466.75億美元、504.37億美元、471.97億美元和491.2億美元;實現凈利潤分別為1.99億美元、3.52億美元、5.05億美元和6.44億美元。
▲圖片來源:海航科技公告
自收購英邁國際以來,對海航科技的生產經營產生了重大影響。2016 年底收購 英邁國際前,海航科技2016年1-9月,實現營收15.38億元,2016年9月末公司的資產總額為141.03億元。
完成收購后,2017年海航科技實現營收3154.6億元,較2016年的增幅達739.86%;2017 年末海航科技資產總額為1228.57億元,較2016年9月末的增幅為771.14%。
2018年到2020年,并表英邁國際后,海航科技分別實現營收3364.72億元、3271.53億元和3366.94億元。
▲圖片來源:海航科技公告
梳理數據,2017年至今,英邁國際貢獻的營收均達到99%以上,資產總額占海航科技的比例均達到80%以上。這也是朱穎鋒反對出售英邁國際的原因。
國華人壽作為海航科技的二股東,持股14.33%。同時國華人壽也是海航科技收購英邁國際的聯合投資方,持有英邁國際超過30%權益。
為何這個時候,海航科技要出售核心資產英邁國際?野馬財經就此聯系海航科技,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在《重大資產出售報告書》中,海航科技解釋出于“綜合考慮業務發展及債務還款壓力等因素”,擬出售英邁國際。
不過,對于海航科技而言,不出售英邁國際,無法回籠現金流,出售英邁國際,公司將喪失核心資產,沒有實際的經營業務。在這道選擇題里,海航科技選擇了后者。
2017年到2020年,海航科技凈利潤分別為8.21億元、6024萬元、5.22億元,-97.89億元。營收并不樂觀。而同期財務費用高達11.88億元、37.27億元、39.03億元和22.21億元。
因為之前對英邁國際的收購主要來自借款,海航科技需在2023年前逐年償還本息,導致其債務償付壓力巨大。
截至目前,海航科技歸還銀團借款共計4.5億美元,應還未還貸款本金合計13.5億美元。且2021年12月前應償還6億美元,2022年12月償還8億美元,2023年12月償還8億美元。這對于目前的海航科技而言,有點困難。
海航科技也表示,英邁國際的分紅金額不足以覆蓋并購貸款的本息償還。此外,因為銀行借款較多導致其資產負債率大幅提升,需承擔較高的財務費用支出,公司整體流動資金壓力較大。
財報顯示,2017年到2020年,海航科技流動負債分別為854.7億元、837.1億元、1058億元、970億元。截至2020年12月31日,海航科技的資產負債率為94.47%。到2021年3月31日,其資產負債率升高至96.57%。
▲圖片來源:東方財富股吧
雖然是債務高企,但是出售英邁國際,在中小投資者看來并非良策。
“海航夢”下的400億英邁國際爭奪戰
4年多前,海航拿下英邁國際的時候,誰能料到如今的結局。
2016年,海航正如日中天。彼時,海航集團在世界500強排第353位,而英邁國際排第218位。當年12月5日,同屬“海航系”的天海投資(即海航科技的前身)斥資59.82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400億元)收購英邁國際100%股權的交易宣告完成交割。
這也意味著,海航科技完成了一筆“蛇吞象”的收購。2015年,英邁國際的營收逾430億元,同期海航科技營收為7.2億元。
海航科技將英邁國際收入囊中,讓“海航夢”——2020年進入世界100強,或提前實現;2025年進入世界10強的目標,也更近一步。
彼時,海航是不折不扣的世紀大買家,老牌的德意志銀行、著名的希爾頓酒店、再到全球最大的IT分銷商英邁國際等,都有海航的身影。
如今回頭看,“海航夢”終成夢。
而對英邁國際收購交易的聯合投資方正是國華人壽——海航科技第二大股東,其實控人是有滬上“法人股大王”之稱的劉益謙。
事實上,在海航科技確定收購英邁國際之前,英邁的意向收購方是深圳市怡亞通供應鏈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怡亞通,002183.SZ?)。
巧的是,國華人壽曾是怡亞通的第七大股東。2013年4月,劉益謙旗下國華人壽的“萬能一號”和長江證券(000783.SH?)出現在怡亞通的定增認購對象名單,其中,國華人壽持股1.83%位列第七大股東,長江證券持股3.04%位列第五大股東。
不過,一年后,二者均解禁退出。
怡亞通主營業務是供應鏈服務。若收購英邁,有望完成其全球布局。
據悉,怡亞通董事長周國輝曾在2015年8月到美國與英邁國際談判,知悉英邁國際董事會只同意全現金收購。就在怡亞通籌集資金之際,2015年11月,海航集團也加入對英邁國際的收購競爭。海航集團提出,愿意溢價30%全資收購英邁國際。
最終,2016年2月17日,海航成功取代怡亞通拿下英邁國際。
生意是談成了,但交易的400億元現金從哪里來?
按照當時披露的公告,海航科技出資87億元,二股東國華人壽出資40億元,剩下的273億元則為銀行貸款。這筆273億元的貸款也成為海航科技債務危機里濃墨重彩的一筆。
那海航科技出資的87億元現金又從哪里來?
就在參與收購英邁國際的一年前,即2014年12月,海航科技通過定增募資120億元,其中84億元用于購買10艘VLCC油輪、購買4艘LNG船。
不過這筆錢在一年內始終未用于上述用途。2016年7月5日,海航科技將其用途變更為收購英邁國際的自有資金。原有的84億元,加上利息和理財收入,約87億元。
▲圖片來源:海航科技公告
根據定增公告,這87億元,則主要來自海航物流、國華人壽、上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方正富邦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財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這些資管計劃有12個月鎖定期。解禁后,海航科技就宣布收購英邁國際。
▲圖片來源:海航科技公告
截至一季度末,國華人壽、上銀基金、方正富邦基金仍在海航科技十大股東之列。
▲圖片來源:東方財富
2015年到2016年,就在協商收購英邁國際的一年多時間里,海航科技的股價徘徊在6-10元/股左右。從去年12月至今,在海航科技宣布賣掉英邁國際這半年多時間里,海航科技的股價從3.3元/股左右一路跌至1.75元/股,后又回升。截至6月25日收盤,海航科技股價2.93元/股,市值84.95億元。
曾經入股,如今還在股東列表的資方,恐怕五味雜陳。而海航科技在“海航系”重整的大勢下,怕也是自顧不暇,甩賣英邁國際也算大勢所趨。
你怎么看海航科技甩賣英邁國際?歡迎留言評論。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