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棉事件”未造成致命打擊,耐克一年在中國賣535億,CEO瘋狂示好
Nike集團首席執行官John Donahoe說:“Nike是一個屬于中國、為中國而生的品牌”。
“新疆棉事件”對Nike的影響有限。
圖片來源:Pexels
6月25日,Nike集團(NYSE:NKE)發布2021財年第四財季和全年業績報告。截至5月31日,集團第四財季收入由上一財年同期的63.1億美元大漲96%至123.4億美元,遠超市場預期的110億美元。凈利潤則由-7.9億美元增長291%至15.1億美元。
至此,Nike全年收入同比增長19%至445.4億美元,凈利潤增長126%至57.27億美元。目前,Nike業績水平已超越了疫前同期。財報顯示,2019財年Nike集團收入為391.1億美元,凈利潤為40.3億美元。
“Nike已完全走出了疫情的影響,并且保持了非常良好的增長勢頭,國際運動集團第一的寶座近幾年內很難被撼動。”時尚獨立分析師黃凱對時代財經說。
中國市場連續7年雙位增長
財報顯示,截至5月31日,Nike集團2021財年在大中華區收入為82.9億美元(約535億人民幣),較上一財年66.8億美元同比增長24%,除去匯率影響,增長19%。Nike集團在大中華區的業績實現了連續7年雙位數增長。
值得關注的是,3月底“新疆棉事件”爆發,Nike拒絕使用新疆棉的聲明令中國消費者抵制情緒高漲。據美國投資研究機構晨星公司報告顯示,4月份Nike的天貓旗艦店銷售額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9%。
盡管如此,財報顯示在2021年第四財季,Nike大中華區也取得了19.3億美元的收入,較上一財年同期增長了17%,同時也高過2019財年同期的17億美元收入。
在電話會議上,Nike公司高層表示出對中國市場十足的信心。
集團首席財務官Matt Friend直言,“集團4月的業績受到中國市場動態的影響,但公司調整運營策略,暫停了營銷活動和產品發布,業績在5月迎來復蘇,改善至個位數下降。6月份業績持續改善,目前的零售水平已接近去年同期。”
根據天下網商發布的618戰報,6月1日-6月20日Nike位列天貓運動戶外品牌銷售金額排行榜第1名。億邦動力發布的618終極榜單中,Nike品牌僅次于安踏旗下的Fila品牌,位于運動/休閑服飾榜單的第2名。
圖片來源:天下網商
Nike集團透露,2022財年的首要增長戰略是數字化,其將在深圳新建數字技術中心。
“這和Nike提出的DTC(直面消費者)戰略是一脈相承的,通過門店、APP、電商各種渠道多維度的數據,精準地把握消費者需求,以此調整運營策略與產品布局。”運動鞋服獨立分析師馬崗認為,Nike集團此舉表明了中國消費者的重要性,同時,對數字化的投入也是應對國內運動市場多品牌競爭的有力武器。
馬崗還對時代財經表示,Nike只要短期內不再犯“大錯誤”,以其在中國市場的渠道布局、產品、品牌、營銷、設計創意的優勢來看,Nike在中國市場還將保持慣性增長。
目前,Nike擁有3億品牌會員,該品牌在大中華區擁有獨立銷售門店超7000家。
Nike在中國高枕無憂?
從最新業績表現看,新疆棉事件對Nike的影響有限,那么Nike在中國市場就能高枕無憂了嗎?
“Nike在中國的情況并沒有表面上看到的那么樂觀。”黃凱對時代財經分析,“新疆棉事件不至于給Nike在中國的市場以毀滅性打擊,但已經明顯削弱了Nike在中國的增長勢頭。”
2019-2021年第四財季,Nike集團大中華區收入增速分別為35%、22%、14%,連續兩年領漲的大中華區在2021年第四季度失去了領漲地位,北美地區增長幅度達29%,而EMEA地區增長達21%,均領先于大中華區的14%。
不過,馬崗持不同看法,他認為目前Nike在中國市場的增速是健康的,“Nike在中國的產品競爭力、協同效應、消費流程體系都十分完善,就連經銷商體系實力也很強,滔搏、寶勝是Nike在中國最主要的兩大經銷商,這與Nike目前的增速相匹配,如果一味追求增速,會導致消費者體驗缺失,對品牌造成不良影響。”
但時代財經發現,有部分Nike品牌的忠實消費者因為“新疆棉事件”拋棄了Nike。
“頻率高的時候,一年時間每個月買1到2雙球鞋,每雙鞋的價格在500元-1500元之間。”柚子曾是Nike的忠實粉絲,Nike的籃球鞋在過去十余年都是她運動消費的首選,但也總是因為好看的鞋中不了簽而苦惱。
“新疆棉之后,我都不登記了。”柚子告訴時代財經,事件爆發后,她對Nike的好感度越來越低,現在已經找到其他的替代品牌,她說:“戶外運動品牌都比較耐穿,品牌理念也很喜歡,更重要的是,這個品牌被安踏收購了。”
在電話會議中,有分析師提及關于Nike在中國面臨其他品牌競爭的問題,集團首席執行官John Donahoe這樣回應:“Nike是一個屬于中國、為中國而生的品牌”。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