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與松下10年恩怨情仇的背后
一切商業合作的恩怨皆為利益塑造。
作 者?/ 藍色多瑙河
編 輯 /?小市妹
來源/市值觀察
近日,媒體爆出松下清倉特斯拉,讓雙方的關系再度成為媒體焦點。
特斯拉和松下從初識合作到高度綁定,再到相互解套的動蕩過程中,這十年都發生了什么樣的恩怨故事,塑造這段奇幻旅程的因素到底是什么?
牽手
2008年秋天,埃隆·馬斯克在交付特斯拉超跑電動車Roadster的現場差點被車主圍暈,原因是他將原定10萬美元的價格提高到11萬美元。不過,這還倒貼1萬美元,Roadster造價太高了。
據傳Roadster中,僅電池管理系統的造價就達2萬美元。失控的成本嚴重限制了特斯拉的前景,馬斯克需要壓低成本,而除了繼續探索低成本技術外,Roadster需要通過量產來攤薄成本。這其中采購量最大就是電池,據悉,一輛Roadster的電池包包含6831節18650鋰電池。
特斯拉首先需要確定電池供應商,在對比了300多種電池后,其最終將目光鎖定在松下的18650鋰電池身上。該電池在“一致性、能量密度、安全、成本”等方面均無可挑剔,用特斯拉原電池技術總監凱爾帝的話來說就是:“完全符合要求”。
▲松下用于特斯拉Model S的18650鋰電池
和特斯拉合作,松下不得不感謝三洋。2008年11月,松下收購三洋,獲得對方核心的太陽能電池與手機鋰電池等新能源業務,直接晉升到電池行業第一梯隊。
就這樣,特斯拉與松下走到了一起。
確切來講,松下當時也需要特斯拉這樣一個兄弟。2009年,松下因押注等離子電視失敗等虧損40億美元,公司需要在新的業務方向開辟道路。當年,雙方就開始車載電池的研發工作。
2010年,松下以3000萬美元入股特斯拉。次年,雙方簽訂了首份合作協議,約定未來4年,松下為特斯拉新款電動車Model S車型供應6.4億顆18650電池。兩年后,雙方續約,將合作數量提升到18億顆,松下成為特斯拉獨家戰略供應商。
即便這樣,松下也未能跟上特斯拉的節奏,當時特斯拉Model S因電池產能問題,周產量僅有550輛,面對供不應求的尷尬局面,特斯拉表示:“限制我們生產速度的不是市場,而是電池供應商的供貨速度。”
彼時,特斯拉需要松下這位兄弟做得更多,包括把電池工廠搬到美國去。
漸入佳境
馬斯克一向以“敢于立下宏愿并奮力實現”聞名,在推動特斯拉超級電池工廠的建設上亦是如此。
在看到松下“拉胯”的電池產能供應后,馬斯克提出與松下在美國共建超級電池工廠的構想。2014年8月,雙方簽訂合作協議,規定松下在特斯拉超級工廠里生產和供應圓柱形鋰電芯,以及投資機械和工具。
兩年后,特斯拉Gigafactory 1落地美國內華達州,該工廠總造價50億美元,其中松下投入16億美元,工廠的目標是在2018年生產出35吉瓦/時的電力,這一數字比當時全球所有的鋰電池工廠加起來還要多。
當時分析人士稱,將電池制造業納入自己的生產線,是特斯拉的一個明智之舉,與松下合作堅持把松下的生產線搬遷到超級工廠一號,避免了運輸的延誤和消耗,對成本及效率的影響都是巨大的。
▲特斯拉超級電池工廠Gigafactory 1
2017年初,松下聯合特斯拉推出更高效,更快捷的新產品——21700鋰電池。該電池相較于18650電池,單體容量提升35%,能量密度提升了20%,系統售價下降約9%,后來裝載在Model 3上,引起一股21700電池熱。
▲特斯拉與松下合作開發的21700電池
馬斯克對其贊不絕口,他稱21700型電池電量密度世界上最高,售價更平易近人。當年10月,松下拿下特斯拉位于布法羅的超級電池工廠二號用于生產太陽能屋頂用電池的訂單,雙方的關系駛入空前的廣度。
急轉直下
2018年,中國工廠建廠計劃讓松下與特斯拉之間的關系開始出現松動。
在聽聞特斯拉有意在中國建立工廠的計劃后,松下多次暗示成為特斯拉中國工廠的電池供應商。為順利拿到該訂單,松下加大了對Gigafactory 1的投資,還不惜以虧損換取特斯拉Model 3的產能達標。
2018年下半年,Model 3的產能達到5000輛/周,同時特斯拉在第三季度實現盈利,但松下卻因應收賬款曾所等連續兩個季度(Q2、Q3)合計虧損0.76億美元。
不過,一心想拿大訂單的松下并不在意,該年10月份,松下宣布計劃與特斯拉進一步對特斯拉超級電池工廠一號投資9-13.5億美元,將次年的產能提高50%。
但此后不久,雙方在中國建廠合作的問題上出現戲劇性一幕。
當被問及是否有意投資特斯拉計劃在中國建設的工廠時,原松下CEO津賀一宏在財報會議上表示,公司“將優先考慮增加特斯拉超級工廠的產能”。而馬斯克則通過推特表示,中國工廠的電芯將由包括松下在內的幾家公司本土化供應。
▲圖源:推特
分析人士稱,特斯拉之所以傾向電池本地化供應,是因其在成本與產能方面有著更長遠的打算。一方面,中國產的Model 3是一款面向大眾化的車型,而本土化的采購才能讓價格大幅降低,提升銷量;另一方面,特斯拉此前深受產能之困,上海工廠的產能是50萬輛/年,按照松下目前的產能,是無法滿足其電池供應需求的。
中國工廠的合作泡湯,成為松下與特斯拉合作關系的轉折點。
2019年1月21日,豐田與松下宣布,計劃2020年年底前成立合資公司。另一邊的特斯拉也被傳出正在接洽中國工廠的潛在電池供應商,對象包括天津力神電池股份有限公司、寧德時代等。
4月11日,外媒報道松下因財務原因將凍結超級工廠擴張產能的開支計劃。馬斯克于4月13日推特回應道“超級工廠的電芯產能只有24GWh,從7月份開始一直限制Model 3的產能,在產能到達35GWh之前,特斯拉不會再投錢進去。”
▲圖源:推特
同年9月份,津賀一宏在一次接受采訪被問到,“是否后悔投資特斯拉超級工廠”時,他回答“是的,當然”。同年11月,他在戰略簡報會上提到,公司低估了和特斯拉的合作風險,目前其難以從現有的電池業務中賺取利潤。
這位曾經的馬斯克鐵桿支持者,此時完全站到了特斯拉的對面。
走向多邊
進入2020年,松下與特斯拉找到了各自的“新歡”。
1月,特斯拉在發布四季報時公布,公司已與韓國LG化學和中國寧德時代就中國工廠電池供應達成合作。
2月,松下與豐田擬定2020年4月1日成立新合資公司“泰星能源解決方案有限公司”,總部設在日本東京都。
事實上,松下很早就建立了成熟的多邊車載電池供應關系,據廣發證券研報統計,除特斯拉外,松下現為大眾、福特、豐田、奧迪等多家整車廠商提供動力電池,如大眾e-UP、e-Golf、奧迪Q3、Q5、福特C-MAX、Fusion、豐田Prius 等。
看到中國工廠電池合作出局的結果后,松下在2月份宣布將結束與特斯拉超級工廠2號太陽能電池聯合生產的合作關系,并計劃在9月底前徹底退出。
分析人士稱:2號工廠的合作終止其實在意料之中,一方面是特斯拉自家的太陽能屋頂技術發展不及預期,不怎么采購太陽能電池,松下生產完電池還得自己找買家;另一方面,太陽能電池行業發展不及預期,松下在戰略收縮。
經歷了為期兩年的關系波動后,2020年下半年,松下與特斯拉的關系有所回暖。當年12月底雙方簽訂了2021年定價協議,該協議將從2020年10月1日起生效,至2022年3月31日止。
至此,特斯拉的電池供應商名單拓展到松下、LG化學、寧德時代三家。其中,松下主要負責美國市場,LG化學、寧德時代則為上海工廠供應電池。考慮到特斯拉德國工廠正在建成,特斯拉或許還會在歐洲市場引進本地的電池供應商。屆時,這一名單還將得到延展。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特斯拉為寧德時代送上了一封延長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合作供貨的時間從2022年1月到2025年12月。
并未放松
本次,松下清倉特斯拉股票,被許多媒體認為是雙方關系遇冷的再次升級,其實有過度解讀的成分。
據日經社報道,松下打算用清倉特斯拉的資金(約36億美元)來收購人工智能軟件開發商Blue Yonder。而收購理由是這家公司的軟件和松下自家的傳感器技術,可以分析操作現場的低效之處,大幅提升效率。
此前,松下方面稱,過去在為特斯拉供應電池時,遇到的許多困難都源于產能不足,無法滿足特斯拉的需求,收購有助于解決這一問題。
2020年,松下與特斯拉延長協議,還在特斯拉新一代鋰電池46800的供貨上占盡了先機。
這意味著特斯拉與松下關系盡管有撕扯,但合作的力度并未放松。
特斯拉與松下的恩怨情仇還將演繹下去。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