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崩了那一夜:播到一半觀眾突然消失,恐怖游戲UP主被嚇壞
B站崩了,自己夜間的生活節奏好像也被打亂了。
來源:時代周報
因服務器突然“崩潰”,為表歉意,7月14日晚8點18分,B站宣布將免費贈送全站注冊用戶1天大會員和1天電視大會員。
“B站崩了”突然成為全民話題,眾多B站UP主和用戶們在見證這罕見的一幕同時,也忽然發現,B站與自己的生活已連系如此緊密。B站崩了,自己夜間的生活節奏好像也被打亂了。
圖源:視覺中國
“大概是10點多的時候,當時我和其他主播一起在直播打游戲,有人還想關注我,但發現B站崩了,APP也打不開。”7月14日,B站UP主曉曉(化名)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這次宕機是比較罕見的,之前沒有發生過崩這么久的事情。”曉曉告訴時代周報記者,B站崩了之后自己還和其他朋友調侃開涮:“B站臨時域名改到acfun了?B站沒了?”
作為當下年輕人的“刷劇圣地”,B站崩了,廣大年輕網友們可不干了。網友對B站崩潰的原因進行了各種猜測,“著火說”“停電說”“黑客入侵說”“員工刪庫跑路說”等各式猜測刷屏網絡,讓整個事件熱度進一步提升。
對該事件,B站在7月14日作出回應:部分服務器機房發生故障,現在服務已經陸續恢復正常。
UP主一夜出圈
B站崩潰后,用戶區一片“哀嚎”,抱怨無劇可刷。此時UP主們又在做什么?
“快去安慰那個恐怖游戲UP主,播到一半觀眾消失他被嚇壞了。”在B站7月14日凌晨回應的微博評論區,熱評第一名的位置,一名網友如此寫道。
一時間,網友們紛紛尋找因為B站崩潰被嚇壞的游戲主播,最后猜測度最高的是B站虛擬UP主“阿薩AZA”。雖然“阿薩AZA”在線辟謠說自己并沒有嚇哭,但卻因此火出圈。
據數據統計,7月14日,“阿薩AZA”在B站一天漲粉7724人。
圖源:新浪微博
不過,對于正準備投稿的UP來說,B站崩潰著實讓他們感到焦慮。微博上有UP主吐槽:“剛準備投稿,B站崩了,完全加載不出來,太難了。”
曉曉也向時代周報記者惋惜,當晚有一起玩游戲的網友,想關注自己的B站賬號,卻看不到自己發布的視頻作品,也無法關注賬號。
相比之下,B站游戲區UP主茶茶(化名)反應更為淡定。7月14日,茶茶(化名)告訴時代周報記者,當晚,自己正在B站直播打游戲,突然發現直播間彈幕消失,還以為自己電腦出了問題,之后詢問粉絲,才知道是B站服務器出了問題。
“我發現不對勁后,默默打完游戲就下播了。”茶茶說,自己當時第一反應是,終于可以打卡下班了,畢竟熬夜打游戲也不輕松,長時間盯著屏幕頭也暈,趁著服務器“罷工”,自己也偷下懶,提前下播睡覺。
對廣大UP主來說,B站突然崩潰或許并不是一件壞事。B站借此“出圈”,成為全民關注熱點,不少UP主也意外收獲更多粉絲。
6月26日,在B站成立十二周年活動上,B站董事長兼CEO陳睿介紹,過去一年,B站用戶和UP主顯著增長。數據顯示,B站的月均活躍UP主為220萬人,平均每個月創作770萬條視頻。
收割年輕用戶
大型平臺服務器崩盤并不是新鮮事。此前,抖音、支付寶等“國民級”APP同樣出現過類似情況,如豆瓣、晉江等平臺,更是時不時就會來一次崩盤。
令人意外的是,此次B站的服務器崩盤,卻激起如此大的波瀾。
B站系統崩潰雖屬技術事故,卻成了測試用戶黏性的一場大型實驗。人們突然發現,曾經的“小破站”已不再是小眾平臺,而成為年輕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家園”。
現在,許多年輕用戶在睡前都有刷B站視頻的習慣。“臨睡前不刷B站都睡不著。”7月14日,B站“95后”用戶的小林(化名)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B站修復后,不少網友感嘆:“一天不看B站就渾身難受”“快樂源泉終于回來了,今晚通宵。”“沒有B站的日子不知道怎么過。”
曉曉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B站原本就是一個一線的視頻平臺,雖然行業中也有騰訊視頻、愛奇藝、優酷等巨頭,但用戶想看更年輕化、更有創意的作品,還是得到B站。所以這次B站上熱搜,也是在情理之中。
近年來,B站的年輕用戶數確實增長迅猛。
B站財報顯示,2021年一季度,B站的月均活躍用戶達到2.23億,移動端月活用戶達2.09億,比去年同期分別增加30%、33%。其中,35歲及以下的用戶占比超過86%。
由于年輕用戶占比高,B站在用戶數量增長的同時,也獲得了較好的用戶黏性。一季度,B站用戶日均使用時長達82分鐘,正式會員的第12個月留存率連續三年高于80%。在2009年6月26日至7月25日之間注冊的用戶,到2021年活躍在B站的仍然超過65%。
陳睿在年初也曾提出了未來三年的目標,即到2023年,B站的MAU要達到4億。
不過,在收割年輕人的同時,B站也面臨著虧損擴大的問題。
截至到2021年3月31日第一季度,B站營收為39億元,同比增長68%;凈虧損為9.05億元,虧損額同比擴大67.9%。
值班:松
更多資訊請關注公眾號:時代周報(Timeweekly)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