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公司這些年圈了多少地?
粗略估計,僅騰訊、百度、阿里、搜狐四家買地、買樓,所持總房產價值已超1000億,這還不算另一塊更有賺頭的地產類投資。
本文由無冕財經(wumiancaijing)原創首發
作者:陳欣苗
編輯:陳澗
設計:嵐昇
實習生:武宜和
互聯網大佬們的房事,從來都引人注目。
7月12日,字節跳動以底價7.0679億,拿下總建筑面積14.35萬平方米的杭州余政儲出[2021]20號地塊。該地塊為商業商務用地,產業定位即為互聯網、短視頻媒體等行業;拿地后至項目完成竣工備案后一年內,項目固定資產投資(含地價)不少于20億元。
近一年來,字節跳動頻繁出現在拿地新聞中。6天前,它還買下美國房地產開發商鐵獅門旗下的辦公項目上海尚浦領世,總面積約19.5萬平方米。
字節跳動并非孤例。近年來,互聯網巨頭們頻繁大手筆置辦房產,美團、B站分別花了65億、81億在上海楊浦拿地建總部,騰訊、京東、阿里等也曾斥資拿地。
他們當中,有些早已變身“地主”,地產版圖遍布全國,資產價值以百億計。更有甚者,市值跌哭,持有的辦公樓卻升值了數倍。
?買樓哪家強?
財大氣粗的互聯網巨頭們,買起地來毫不手軟。
就拿字節跳動來說。自2019年花50億買下北京方恒國際中心,擁有了首座自有產權辦公樓后,便開始在深圳、上海、杭州等地置業;迄今為止總投資額約67.89億元,總占地面積約24.68萬平方米。
近期購入的上海尚浦領世,雖未公布交易價格,但以周邊在售寫字樓2.8萬元/平方米的均價來看,最終價格仍是數十億量級。
字節跳動之外,近年來,阿里、騰訊、京東等互聯網公司也在積極“圈地”。
據無冕財經不完全統計,2019年至今,包括阿里、騰訊、京東、網易、字節跳動、小米、B站、美團等8家互聯網企業共斥資約530億元買地(含聯合拿地)、買樓,涉及土地面積約209萬平方米。2020年至今,這8家企業的投資額更是高達369億元。
這其中,騰訊、京東、字節跳動、B站、美團的投資額均超60億;騰訊、B站單筆拿地金額分別達85.2億元、81.18億元;京東則聯合卓越、中南等拿下4宗地,總交易額高達161.95億元。
整體上看,互聯網巨頭們熱衷于買地,并非要“出圈”,更多仍在于滿足因業務擴張而帶來的辦公需求,上述統計的企業中,項目定位便多是置辦總部。同時,他們所能帶來的就業機會以及產業聚集效應,也是地方政府所期盼的。
如此一來二去,這些互聯網企業多能拿到“量身定制”的底價地,且通常位置較佳,升值空間巨大。
相較于美團、B站、字節跳動等互聯網新貴,資歷更老的巨頭們,如騰訊、百度、阿里、搜狐等,早已盤下價值不菲的房產,版圖遍布全國。
▲典型互聯網公司所持房產盤點。
無冕財經據公開資料統計,僅是騰訊、百度、阿里、搜狐四家企業,目前持有的總房產價值已超1000億,當中,騰訊、百度、阿里的房產價值均超200億,且多位于上海、北京、深圳等一線城市核心地段。
比如阿里,目前在廣州、北京、深圳、上海、南京、杭州、西安等地均持有房產。僅是在杭州,據“樓市相對論”統計,阿里巴巴的菜鳥網絡、淘寶城、阿里云和螞蟻金服四大總部園區,總建筑面積達220萬平方米,物業總值近440億元。
難怪有媒體戲稱,若將阿里在全國拿地蓋樓的面積加在一起,規模可能要超過不少中小開發商,因此還被稱為杭州“最大地產商”。
騰訊亦是建樓“土豪”,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城市都建立了自己的騰訊大廈,總建筑面積超300萬平方米。當中,已建的深圳騰訊濱海大廈、騰訊北京總部,建筑面積均超30萬平方米,估值均以百億計,后者是亞洲最大的單體辦公樓。
僅是在寸土寸金的深圳,騰訊便有騰訊大廈、騰訊濱海大廈,以及在建的前海大廈及全球總部,總建筑面積達258萬平方米;全球總部的總投資更是高達318.9億元。
巨頭們耗資盤下的這些核心地段大樓,不僅能自用,還能坐享土地升值紅利。
比如上述騰訊濱海大廈,總投資額為18.01億,而今周邊寫字樓均價達7萬/平方米,總估值達242億元。
▲騰訊濱海大廈,圖片來自網絡。
有趣如搜狐。“中國城市擴張使得資產升值較快,買地蓋樓可以盈利。”2010年建造搜狐媒體大廈時,創始人張朝陽曾豪言。
而今回頭看,雖然已從互聯網行業龍頭行列掉隊,但搜狐2006年、2010年耗資約34億元買下的3棟寫字樓(搜狐網絡大廈、搜狐媒體大廈、搜狐暢游大廈),而今估值已超80億,遠高于其60億元(7月17日收盤)的市值,以至于常被調侃“公司還不如旗下的樓值錢”。
可見買樓保值,大佬們是有盤算的,畢竟現在囤下的地,哪天可能就成為救急的法寶。
?更有賺頭的投資
去年疫情過后,國內有一類地產投資開始火熱,那便是物流地產。仲量聯行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物流地產的投資額較去年上升77%。
目前國內這一細分領域,參與主體主要是倉儲物流開發運營商、物流及電商企業兩類。
前者仍以海外巨頭為主。雖然此前萬科、綠地、華夏幸福、碧桂園、遠洋等多家房企介入物流領域,但除了萬科旗下的萬緯物流,其他房企并未有太多建樹。
相比之下,基于業務發展需求,京東、蘇寧以及阿里互聯網電商,反而在該領域聲量較高,憑借自身優勢囤下不少地,并開始通過基金進行輕資產運作,以獲得更多收益。
據無冕財經統計,截至2020年末,京東物流、蘇寧物流以及阿里菜鳥網絡的總倉儲面積,已超3900萬平方米;京東物流的倉儲規模最大,是蘇寧物流的近2倍。
自2007年起,京東便開始投資自建物流,此后在全國多個城市拿下物流地塊。
截至2020年末,京東的物流倉儲總面積達2100萬平方米,是普洛斯的一半,涵蓋900座倉庫、1400座云倉以及遍布18個城市的28座“亞洲一號”倉庫。
這其中,京東持有并管理的倉儲面積達1470萬平方米,覆蓋全國45個城市。這一自持規模,在克而瑞發布的2020年房企總土儲面積排行榜中,可排第61位,算得上一家小型房企。
在投入上,京東也是大手筆。據財報,截至2020年末,其用于購買土地使用權、建設倉庫及購買倉儲設備的總額達255億元,同比增長41.67%;同期,其在建工程金額為79.06億元,同比增幅為36.17%。
財報中稱,京東仍將建設高規格的大型倉庫設施。可見,其仍將繼續擴大規模。
今年初還有消息稱,黑石、美團、ESR(易商紅木)、京東旗下京東物流,正參與競購中國物流資產控股權,交易作價或高達20億美元。
不僅如此,京東已于2018年成立京東智能產業發展集團(下稱“京東產發”),開啟基金運作,探索輕資產模式。
該平臺擁有、開發及管理京東集團的物流設施和其他不動產,以支持京東物流及其他第三方,目前管理的不動產總建筑面積已超1000萬平方米。
那么,這一平臺是如何運作的呢?
據2020年財報,京東產發已分別于2019、2020年與GIC成立三支物流地產基金,包括核心基金、核心基金Ⅱ、開發基金Ⅰ,涉及資產規模190億,京東產發擔任GP(普通合伙人)并認購部分基金份額。
同時,京東產發與上述基金簽訂協議,向其出售若干已完工及未完工現代設施物流。
于2019年和2020年,京東已分別錄得處置收益為38億元、16億元,合計54億元。此外,處置之后,已從核心基金租回若干完工設施以用于運營。
▲常見的地產基金運作模式,圖片來自東海證券。
也就是說,該模式下,京東產發將募集來的基金用于收購旗下物流資產,迅速回籠資金后用于開發新項目,擴大規模的同時優化資本結構。
另一方面,京東產發還能收取基金管理費以及基金收益分成。
該部分在財報中尚未體現,但參照頭部物流資管上市公司ESR來看,光是基金管理費收入就能占比超過40%(截至2020年中期),為8357.8萬美元,高于投資及開發業務收入。
這種基金化運營模式,蘇寧物流及菜鳥網絡亦有涉及。譬如,去年蘇寧發起設立的“深創投中金-蘇寧云享倉儲物流設施資產支持專項計劃(疫情防控)”,發行規模為26.5億元,出售五個物流資產,實現凈收益5.39億元。
相較于住宅、商業地產,物流地產在租金收益穩定及投資回報率這兩點上尤其突出。
據世邦魏理仕統計,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的物流地產投資凈回報率在6%-8%,遠高于商業地產4%-5%和住宅地產2%-3%的投資回報率。
如此有賺頭的資產,也難怪大家都想分一杯羹。
今年2月戰略入股蘇寧的深國際控股(深圳)有限公司(00152.HK,下稱“深國際”),便是瞧上了蘇寧旗下的物流資產。截至2020年末,蘇寧已在48個城市投入運營67個物流基地,在15個城市有17個物流基地在建、擴建。
深國際在公告中稱:“此次交易可助力本集團進一步獲取稀缺的物流土地資源,促進本集團綜合物流港‘投—建—融—管’商業模式的滾動發展。”
只是目前來看,這塊香餑餑,房企還分不過互聯網電商巨頭們。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