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造車右手出海,海信如何把控未來?
海信出得了海,又該拿什么換來用戶的“信”?
海外市場,海信通過體育營銷“造船出海”,不僅攪動池水推動了國內家電行業的發展,也一步步的邁向世界級品牌的行列。
國內市場,在行業共識性正確下,海信投入場景化深耕家庭IoT的同時,也在積極布局新能源汽車領域,發掘第二增長曲線。
在家電市場進入存量時代的大背景下,面對增長壓力,海信在各個領域布局尋求新的增長空間。新的機遇也意味著新的挑戰,乘風而扶搖直上考驗的更多的是硬實力,海信家電這條鯰魚能否深入池底攪動行業?
海信進軍造車,也解不了存量競爭時代的發展焦慮?
當家電行業進入存量市場,內需不足導致增長緩慢,企業繼續尋求新的增長引擎,而造車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為了前景性共識,不僅蘊含著巨大的商業價值,還能快速的提升市值,比如沒有量產車的恒大汽車市值卻遠超主營業務恒大地產。對于家電行業來說,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在特斯拉以及“造車三劍客”的努力下已經相當完善,正是切入的好時機。
海信造車的切入點就是做汽車的供應商,主要布局車路協同、智能座艙以及整車熱管理。不自主造車而是選擇做供應商,退而求其次很符合家電企業對自身的定位。
擁有獨立完整的供應鏈體系,是傳統家電企業對抗互聯網企業的核心優勢。互聯網企業的“概念先行輕資產”理念,很難在涉及重資產的領域深入過多。
薄利多銷、打造新概念以及“碰瓷”是互聯網企業的跨界三板斧,但在家電行業,薄利多銷的最后終將遇到賣的越多虧損越大的局面,同時單品價過高也使得消費者選擇擁有看得見實力的傳統家電,而非概念為前驅的互聯網企業。
然而重資產雖好,但自身基因也限制了發展。在企業文化和企業管理層的理念上,傳統的家電企業很難跟得上互聯網企業思維。比如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家電企業都很默契的瞄準汽車供應鏈,發揮自身供應鏈的優勢成為“造車”產業鏈的供應商,而不是親自下場造車,像創維一樣親自下場造車的少之又少。
選擇成為服務商也就意味著失去了對造車的主導權,一系列舉措都要受制于造車大廠。因此跨界的家電企業要想獲得更多話語權,就必須做到擁有比同行更加成熟的供應鏈。
美的在“造車”上同樣有布局,而且所涉及的領域與海信高度重合。主打小家電的美的,其供應鏈體系在轉型上會比海信更加靈活,而且美的本身的實力就高于海信,無論是供應鏈還是資金,海信似乎都不占太大的優勢。
除了美的,海爾與奇瑞、上汽合作進軍“造車”領域,格力與珠海銀隆也有較為深入的合作,家電企業不約而同的跨界“造車”。
拿著供應鏈體系獲得造車門票的家電企業,其本質上就是對供應鏈的“平移”。拋開站隊不同等外在因素的影響,跨界“造車”的家電企業,在造車領域市場格局很可能會是家電企業市場格局的復刻。
因此,海信入局“造車”或許只是常規的戰略防守,順行業發展而為。在美的、格力等大牌企業投身造車的浪潮下,做到你有我也有,同時布局智能汽車與智能家庭的互聯互通。想通過“造車”打造第二增長曲線從而實現全面超車,對于海信來說并不容易,甚至說十分困難。
不同于家電行業,完整的商品可以通過概念、企業文化等差異化特征“征服”消費者獲得一定的市場份額。比如空調領域,格力雖然是老大哥,但海信也通過新風空調打開了部分市場。
但在新能源造車領域,做服務商的提供的是不需要被消費者知曉品牌名字的“零部件”。產業鏈更成熟“零部件”提供商往往會迅速跑出成為頭部企業,行業內馬太效應明顯。
而且跨界也意味著失去了行業優勢,在汽車服務商領域本就有著大量成熟的企業。比如在汽車空調市場上,日本電裝和漢拿早就占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
家電行業跨界而來,能否跑出還是個未知數。海信“造車”有可能會被新老勢力嚴重擠壓,甚至會有被淘汰出局的風險。
家庭場景化,“鳥籠效應”下海信又該何去何從?
相對于布局新能源造車,海信在家電行業的布局才更有可行性。
國內市場承壓轉戰海外尋求新的增長點,國內企業百試不爽,贊助世界杯等世界性賽事做體育營銷是海信近年來的主要營銷手段。
營收規模增長,但同比增速卻連續下滑,這是海信當下的困局,2020年海信家電凈利下滑達到了11.97%。國內市場疲弱,通過國際賽事的體育營銷尋求國外增長本是好事,但今年海信的體育營銷能有幾分效果或許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國外疫情還沒有得到很好的控制,而且國外市場疫情的沖擊只會更加嚴重。據AVC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家電零售市場規模同比下降11.3%,在傳統大家電中空調規模下滑幅度最大,達到14.8%。除開國內家電行業走向存量競爭的因素,疫情對家電行業的打擊十分明顯。
參考國內,據最新財報顯示,海信2021年第一季度凈利潤達到2.18億,同比增長400.66%,凈利潤增速超4倍。4倍打擊雖然不準確,但也可以作為參考。
體育營銷的核心是提升品牌形象、增加品牌的曝光度,并不屬于直接轉化的營銷方式。通過世界杯等國際型賽事雖然知名度可以大大提高,但國外疫情尚未得到控制,海外消費者的購物需求被壓抑,轉化率自然會有所下滑。
而且,通過體育營銷轉戰海外并非長久之計,也談不上護城河。等其他品牌發力后,海信的優勢或許就不再明顯,比如華帝搶風頭事件,家庭IoT才是家電行業的共識性正確。
在家電市場存量競爭的背景下,單一爆品的成功已經無法帶動企業的全面增長,而具有鳥籠效應“攜帶”作用的場景化才能為企業提供大量的增長。
鳥籠效應是個著名的心理現象,通常而言,當一個人得到一件物品后,會圍繞著該物品添加更多與之先關的東西,這個效應在家電行業也適用。
家電與家裝有著密切聯系,外觀的調性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一個家庭的裝修格調。同時家具之間能夠相互連通,滿足了消費者對未來智能家居生活的暢想,場景化也進一步降低了消費者對家電搭配方面的考慮成本。
對于企業而言,通過單品拉動整體的結構范式,可以有效的增加整體的銷量。比如買了某品牌的冰箱,在沉沒成本的考量下,盡管其他產品的吸引力不強,也可能會選擇該品牌整個場景化的套系產品。
從長遠來看,家電企業深耕場景化,不僅能在存量市場上搶奪更多的消費者,也是在被動防守。制造業逐漸走向成熟,產業之間的技術壁壘大大降低,十分有利于邊界愈加模糊的互聯網企業。當傳統家電企業獨立完整的產業鏈優勢不再,互聯網企業進軍家電行業的結局可能就是另外一種了。
然而單品拉動整體的前景雖然誘人,但在競爭激烈的家電行業,內卷化使得單一爆品吸引用戶,多爆品才能最大化的減少消費者的考慮成本。并且單一爆品本身就擁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風險,消費者很可能因為對其不滿而導致放棄整個場景化產品。
因此,對于家電企業而言。通過全品類覆蓋去獲取用戶認知,打造多款爆品增加產品之間的羈絆或許是其最終出路。否則只能淪為互聯網企業場景化下的模塊提供商,喪失行業主導權。
理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格力、美的、海爾和海信都在致力發展全品類覆蓋,但現狀卻是大家都是偏科生。目前國內家電市場依舊相對割裂,優勢通常只集中在某一品類,要想全品覆蓋不僅考驗自身的研發能力與產業鏈調配能力,還要面臨其他巨頭在某一細分領域的降維打擊,打造多爆品的難度可想而知。
在家電的各個細分領域,海信的王牌產品似乎都不那么迷人,海信打造爆品補全短板的難度可能會更高。
電視是海信的老本行,然而國內電視多年銷售榜單第一位的卻是創維。冰箱有海爾、空調有格力,美的則是小家電的代表。在消費者對產品認知上,海信并未做到極致。
據中商情報網訊數據顯示,美的集團(1857.10億)、海爾智家(2097.26億)和格力電器(1704.97億)穩居2020年中國家電行業上市公司營收前三名,而海信家電和海信視像則排在第7、8名。營收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消費者的喜好程度,海信兩家上市公司合計營收才只有877.08億元。消費者的認知程度較弱,得不來信賴,并不利于海信的場景化打造。
海信“1×3×N”智慧生活戰略雖然更符合未來,但智慧生活體現在智慧二字,需要大量的數據積累。
家電產生的數據本身就有限,在場景化產品不能得到大規模普及的前提下,很難談得上大數據算法下的“智慧”。至于智能家庭之外的智能社區和智能城市,當下仍處于建設的初級階段,對當下的海信似乎并未有太多實質性幫助。
如何獲得用戶信賴打造智慧生活,海信仍需積極探索,講出新的故事。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