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慕思喜臨門爭先發力,國產智能床墊春天來了?
睡覺總是睡不好,床墊要背半口鍋?
文|螳螂財經
作者|圖霖
“有人夜里開車看海,有人夜里失眠難捱。”
顯然,前半句多是小說電視劇才有的情節,后半句才是現實里普通人的真實寫照??傊徽撌潜粍影疽惯€是主動熬夜,失眠早已成了“大問題”。尤其在年輕群體里。
據阿里健康基于天貓醫藥平臺發布的《睡不著報告》顯示,國內失眠問題年輕化正在加劇,其中有六成以上為90后、00后,更有三成失眠者為放下手機才能睡的“假性失眠”人群。
一邊是不斷擴散的失眠群體,一邊是前景可期的睡眠產業。
有數據顯示,今年,中國睡眠產業的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4000多億元人民幣,并有望在2030年突破萬億。
如何才能睡個好覺呢?大批“失眠患者”正試圖在智能床墊里尋找答案。
床墊“智能化”,內卷“新密碼”?
近些年,為了讓“失眠患者”們睡個好覺,打著“助眠”噱頭的產品正在“扎堆出場”。
這之中,既有智能床墊、助眠儀之類的硬件產品,也有助眠APP之類的軟件產品。甚至,助眠膠囊、助眠飲料之類的口服產品也加入了“戰場”,希望從睡眠市場里“分一杯羹”。
在諸多助眠產品中,智能床墊這類硬件產品在失眠群體中有著不小的人氣。
京東大數據研究院發布的《Z世代五感助眠消費報告》調研結果顯示,超過半數的受訪者會以“更換更舒適的床墊、枕頭、被子等”來改善睡眠。
和普通床墊相比,智能床墊最大的不同就源自“智能”二字,它不僅可以收集人的體型、睡姿、睡眠深淺等數據,還能進行自動干預和調整,以幫助我們盡可能進入深度睡眠。
畢竟,在這個“什么都在加速”的快節奏時代,擁有深度睡眠的人實在太少了。2020年的睡眠指數報告顯示,擁有深度睡眠的人群比例不到1/3。
而智能床墊之所以會誕生并走紅,除了部分觀點提及的“順應智能化潮流”之外,“螳螂財經”認為,供給端的“內卷”和需求端的“Push”也是重要原因。
從供給端來看,困于“價格戰”的床墊企業亟需擺脫“同質化”標簽。
來自美國的席夢思最早進入中國的時候,在業內確實“有口皆碑”,但高于普通床墊的價格,也一度“勸退”了不少潛在客群。后來,隨著以慕思、喜臨門、顧家為代表的國產品牌相繼誕生,“性價比更高”的國產床墊才開始獲得更多關注。
但“性價比高”是具有兩面性的。一方面,它確實推動了國產床墊品牌的崛起,但另一方面,也加劇了國牌同行之間的“價格戰”?!绑胴斀洝痹谀迟徫锲脚_鍵入“乳膠床墊”后就發現,相關商品既有3000元左右的,也有1000元以下的,付款人數都不算少。
“頭豹研究所”關于智能床墊的一項報告顯示,目前,智能床墊主流價格多在3000-9999元之間,該價格區間產品在市場占比為45.2%。
具體到品牌來看。根據同花順iFinD數據,喜臨門床墊價格多在5000元左右,慕思則更貴,價格區間在5000-20000元。而主打性價比的顧家和芝華仕,則是將價格穩定在了3000元左右。
另外,國內床墊行業的集中度并不高。觀研網的數據顯示,一直到2019年,中國床墊企業CR5也不過15.99%。對床墊企業而言,要想盡快跑到行業頭部去,就必須在“價格”之外想辦法。
基于消費者對所謂的天絲面料、進口乳膠等賣點早已“審美疲勞”,更貼合時代趨勢的“智能化”標簽,就成了床墊企業們進入下一輪“內卷”的新密碼。
從需求端來看,越來越“懶”的失眠群體,將“勤快”的任務丟給了床墊。
都說懶人推動科技進步,這不是沒道理的。隨著自動洗碗機、掃地機器人等智能設備的出現,“懶癌患者”們對床墊的需求也變得“嚴格”起來了。“睡得舒適”只是滿足了基本需求,“能監測睡眠”、“能調整睡姿”才是真正的“加分項”。
《2020中國睡眠指數報告》顯示,超40%的調查者期待床墊能夠讓脊椎得到放松,38%的人希望床墊能夠自動調整以支撐睡姿。
“前瞻產業研究院”在2020年調查也顯示,38.3%的消費者希望未來會出現自動調整支撐已獲得最佳睡姿的床墊,27.2%的消費者希望床墊能夠自動監測睡眠周期。
而傳統床墊顯然是難以滿足上述這些需求的。因此,床墊企業不得不加速追趕“智能化”。
譬如,慕思的一款智能床墊,就實現了上述消費者提到的“床墊自動調整”的愿望。據了解,這款床墊可以調整到不同角度,滿足消費者“深睡”、“閱讀”、“打鼾干預”、“觀影”四種體驗需求。同時,為了拯救睡眠習慣有差異的“情侶黨”,它還使用了雙電機分區,以達到“睡眠零干擾”的目的。
而喜臨門旗下的Smart1,則是可以對使用者的心率、呼吸、深淺睡等數據進行精準捕捉,還能生成專業的睡眠報告。另外,它和前面慕思的那款一樣,也實現了“智能分區”,所以它還可以生成雙份睡眠報告,做到所謂的“個性化定制”。
總結來看,是床墊行業供需兩端的壓力帶動了傳統床墊向智能床墊的升級。同時,隨著5G、物聯網等新技術不斷普及,“螳螂財經”認為,未來,智能床墊的發展將持續“升溫”。
國產品牌頻頻發力,是“扎堆打架”還是“把蛋糕做大”?
當前,國產智能床墊賽道大致盤踞著兩類玩家,一類是以慕思、喜臨門為代表的傳統家居企業,一類則是以小米為代表的互聯網科技企業。
盡管身處同一賽道,但這兩類企業打得顯然是不同的“如意算盤”。如前所述,家居企業是為了在新時代下樹立差異化優勢,而科技企業,則更多是在為物聯網的發展“鋪路”。
綜合當前的發展現狀來看,這兩類企業其實各有優劣。
譬如從價格層面來看,以小米為代表的科技企業,優勢相對明顯。
價格方面。今年3月,在小米有品平臺上架的貝氪智能按摩助眠床墊,售價區間在1399元-2599元之間,還不需要額外郵費。反觀喜臨門和慕思旗下的智能床墊,售價區間多在萬元左右,部分系列更是高達數萬,較前者的競爭優勢不太明顯。
但從產能層面來看,以慕思、喜臨門為代表的家居企業,可能要更勝一籌。
產能方面。以慕思、喜臨門為代表的家居企業,正在加速擁抱“智能制造”。以慕思的數字化工廠為例,去年疫情期間,慕思僅3月份一個月就完成了15萬份以上的產品訂單。無疑,相較此前的手工業時代,這些傳統家居企業的產能已經有了顯著提升。
而像小米這類科技企業,通常都只掌握研發端,生產多是交給代工廠。由于缺少對整個生產鏈路的把控,生產效率會隨之受到影響。
至于在研發層面,科技企業雖然有著“天然優勢”,但家居企業的“追趕之勢”猛烈。
公開數據顯示,喜臨門在2015年-2020年的研發費用總額超5.8億元。截至2021年3月31日,喜臨門已累計申請國內專利843項,國際專利16項。在668項國內有效授權專利中,發明授權專利16項,實用新型專利250項。
不過,長遠來看,家居企業在研發層面投入力度仍需加強。喜臨門在2015年-2020年間的研發費用率占比均值為3.2%,慕思在近三年研發費用率占比則分別為2.42%、1.92%、2.03%,都不算太高。
實際上,在“螳螂財經”看來,家居企業和科技企業之間,并非嚴格意義上的“敵對關系”。當前,智能床墊發展仍處在早期階段,對于這些床墊企業來說,首要目標并非盲目競爭,而是合力把市場“做大”。畢竟,只有蛋糕大了,大家才都有的吃。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已經有上述大企業們開始涉足智能床墊,但國產智能床墊要徹底擺脫“偽需求”爭議,真正實現普及,可能仍需時日。
其一,國內市場在智能床墊上的消費心智尚未完全成熟。
業內在提及智能床墊前景向好的時候,經常會以美國的一個智能床墊品牌舉例——Sleep Number。根據最新財報,Sleep Number 2020年全年的凈銷售額已經達到了18.6億美元,比前一年增長了9%,同時,公司最新市值也達到近200億人民幣。
但這離不開一個大前提,那就是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床墊行業滲透率已經高達85%。在此背景之下,消費者對“更換床墊”和“床墊升級”都更容易接受,這就給了智能床墊良好的市場基礎。
但我國的床墊市場消費情況不一樣。根據Enlysleep攜手智慧睡眠研究院發布的《2021-2021智能床墊新消費趨勢報告》顯示,49.8%的受訪者正在使用超過5年的床墊,其中70、60后正在使用15年以上的床墊比例為28.6%和21%,89.3%的受訪者聽過智能床墊但并不全面了解。
顯然,在這樣的市場背景之下,智能床墊企業還需要花上一段時間完成“市場教育”,才可能真正推動智能床墊在國內市場“跑”起來。
其二,失眠成因過于復雜,智能床墊很難實現“千人千面”。
硅谷媒體《快公司》曾經采訪過相關研究人員,被訪人員就指出,即便是科學家今天也不能完全理解到底是什么構成了我們高質量的睡眠。
換句話說,影響人體睡眠質量的因素過于復雜,可能是心理層面的壓力、焦慮,也可能是生理層面的呼吸、睡姿。
目前,大部分智能床墊的功能都停留在監測睡眠數據、分析睡眠質量層面,只有少數床墊能做到提供具體的解決方案,諸如調整床墊角度、調整床墊分區溫度等。但這些是否真能直擊失眠群體的痛點,其實是見仁見智的。
按照多位業內人士的觀點,智能產品研發出來還只是第一步,要形成商品化,還需要對包括供應鏈、質量控制、渠道、營銷、用戶運營、數據處理、售后服務等能力做全方位的提升。
按照“華經產業研究院”的預計,2022年,中國床墊市場份額有望達到千億。智能床墊能否乘著這波“風口”順利起飛,不久之后就有答案了。
參考來源:
1. 《躺在10000塊錢的智能床墊上失眠,當代年輕人的罪與罰》——互聯網那些事
2. 《哄你睡覺,它們挺努力的》——爆款法則
3. 《睡眠經濟走紅 價差90倍的智能床墊你會試嗎?》——新快報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歡迎來到財經愛好者聚集地,同好共同交流請添加微信:Tanglangcj
此內容為【螳螂財經】原創,
僅代表個人觀點,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且未核實版權歸屬,不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請作者與我們聯系。
螳螂財經(微信ID:TanglangFin):
?泛財經新媒體。
?微信十萬+曝文《“維密秀”被誰殺死了?》等的創作者;
?重點關注:新商業(含直播、短視頻等大文娛)、新營銷、新消費(含新零售)、上市公司、新金融(含金融科技)、區塊鏈等領域。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