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改編救不活仙俠劇
古人喜歡修仙,現代人喜歡看仙俠劇。尤其是近幾年,似乎進入了一個仙俠劇井噴的時代。
中國人歷來喜歡仙俠。
古人喜歡修仙,現代人喜歡看仙俠劇。尤其是近幾年,似乎進入了一個仙俠劇井噴的時代。
2005年的《仙劍》開始,內地就開始了“新仙俠劇時代”。2014年的《古劍奇譚》再次掀起熱潮,楊冪、李易峰、喬振宇、馬天宇、鐘欣潼全部翻紅。
于是,嘗到了甜頭的資本和制作公司開始了新一輪繁殖:《花千骨》《青云志》《三生三世》《香蜜》《宸汐緣》《從前有座靈劍山》《琉璃》《上古奇緣》,到正在熱熱播的《千古玦塵》,仙俠劇每年都會準時和觀眾相見。
而同時,內地的娛樂生態也正在發生變化。
隨著愛優騰、芒果TV等長視頻的發展,電視劇不再局限于在電視上播放,因此電視劇的門檻隨之降低了一個層次。但是精品電視劇不止是觀眾的期待,同樣也是當下電視臺端的隱形要求。
由于電視臺優質時段有限、制作方不斷洗牌導致電視劇發行部數、發行集數明顯下滑,電視臺端對電視劇內容承載能力下降,制作方理念轉向“以質取勝”,畢竟好的作品才能得平臺的青睞。
但是好劇的產生又是何其艱難,從導演到演員再到工作人員,無一不精,方能成就一經典作品。
仙俠劇每年都在變多是A面,而B面則是這一類型的內容“想象”空間越來越收緊,已經出現審美疲態,即使仙界層級從《三生三世》上升到《琉璃》中的“十生十世”。
看似在快速擴張的仙俠劇,路越走越窄。
一 “套路”仙俠,劇在“囧途”
近年來,仙俠劇主要是在討好女性觀眾。
仙俠劇制作邏輯的變化,是最終導致男性觀眾失語的原因。
從2015年《花千骨》開始,IP+流量的國產劇不敗公式,反復成功,再反復被復制。
一部標準仙俠劇離不開五要素:劇情、選角、特效、服化道、配音。如今仙俠劇大多采用熱門IP小說改編創作完成,在劇情上自然是比較出圈的,但是最怕被魔改。
市場反復認證的原著小說,搭配自帶千萬流量的頂配演員,完美搭檔是資本和制作方的定心丸。從劇集定檔開始,就注定播放量不愁。
甚至,無所不能的專業粉絲們,承包了劇集的前期宣發、后期數據。粉絲代替觀眾,成為國產劇的主要收視人群。
楊冪、趙麗穎、劉詩詩、迪麗熱巴、陳偉霆等相繼加入仙俠陣營,一部又一部的仙俠劇與熟悉的流量面孔轟炸。
于是,在選角上不再是強調角色適合演員,而是演員要有號召力。
但如果一部劇要想獲得粉絲意外的額外關注,就需要資方在選演員時,考量演員是否有演技。楊紫與鄧倫的《香蜜》,收視低開高走,《琉璃》用了新人之后,雖有爭議存在,但效果也不差。
在《千古玦塵》初開播時,觀眾一致認為周冬雨外形不符合書中女主的形象,但是在劇情過半之后,網友直呼“真香”,三金影后的演技還是值得肯定的。同樣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亦是如此,趙又廷用演技證明了自己的角色。
對資本和平臺來說,粉絲經濟的發展已經帶來了足夠的紅利,看劇、追星、生活消費緊密捆綁,于是缺乏消費能力男人們,就再也不是仙俠劇討好的對象。《仙劍》時代早已過去,男人不再受市場關心。
特效決定了仙俠劇的質量。
打斗場景的酣暢淋漓和場景的美感是最明顯的體現劇質量的地方。就像早前的《斗破蒼穹》因特效被吐槽,盡管有吳磊等一眾主演演繹,劇情尚佳,特效拉了后腿,整個劇仍然飽受詬病。
《三生三世》可以說是仙俠劇在視覺審美上的轉折。
做造型的張叔平、《甄嬛傳》美指陳浩忠等已經達到了電影級別的配置,之后的《宸汐緣》也延續了這種更高水準的制作。
《香蜜》中魔界的極光、花界的百花、忘川河的河水都讓人仿佛置身夢中。而口碑上乘的《千古玦塵》,前期幾乎很多劇情上的創新都經歷了輿論聲討,唯一始終被正面評價的是后期制作,尤其是視聽和特效層面。
《千古玦塵》的服化道負責人楊曉培是敦煌人,從小到大耳濡目染敦煌所代表的東方美學。
劇中所構建的整體美學系統就是從敦煌莫高窟得到的靈感。
《千古玦塵》置景
當然服化道也是相當重要的一部分,直接影響觀劇的美感。近幾年仙俠劇的服飾顯簡約、仙氣的披紗風,雖是符合仙女的美感,但是看多了不免感覺無趣。
同種聲音在不同的劇中呈現,是現今最普遍的現象。
一般電視劇采用專業配音演員配音的方式,有兩個原因。其一,現場人多,聲音很雜,不方便聲音的采集;第二,演員角色、演技在適合的前提下,但是礙于口音等影響最后的呈現,配音能夠錦上添花;還有演員的演技尚不足的前提下也能夠通過配音加以補足。當然也有演員自己配音的情況。
仙俠劇賺錢,但風險也大。
龐大的后期與特效,令制作成本高企,據專業人士透露透露,一般大制作的仙俠劇制作成本在2-3億之間。同時制作周期很長,長周期下發生的變故也多,參考吳亦凡和《青簪行》。
即使成功播出,劇集收視不達預期之后,損失也大。
而美或成行業新選擇
大制作或許賭性更大,小而美的仙俠劇也不失為一種選擇。
趙露思主演的《三千鴉殺》、許凱主演的《從前有座靈劍山》都是小成本制作,特效或者演技頻頻被吐槽,但收視效果卻很不錯,也為行業帶來輕量級仙俠劇的思考。
相比之前,現在拍攝一部劇所用時間明顯縮短,劇的數量顯著增加,尤其小成本網劇越來越多,總有爆火的希望。
一些高成本的劇要和他們競爭,勢必要在作品質量過關的前提下,用多部劇來刷臉,持續保持熱度。
現在最為流行一部劇分一二部,甚至第三部,就像《雙世寵妃》便是如此,第一季的播放量一度達到59.4億次,第二、三部延續了第一部的熱度,雖然不及第一部。當然還有甚者第一部尚沒有拍完,第二部卻遙遙無期,時間長了觀眾連之前的劇情都忘了,但是只要第二部延續之前的精,自然是熱度不減。
但這并不意味著仙俠劇的制作在變小,行業遇冷,很多項目預算有限,相應的資金呈現相應的效果,隨著觀眾審美的增高,都只是暫時現象。
只要粉絲還在,骨子里的“仙俠基因”就很不會丟掉。
用一部爆火劇帶動另一部新劇,也是仙俠劇的慣用招數,比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和《三生三世枕上書》,后者也取得了好成績。
前一部的主角在后一部中客串,滿足了觀眾的觀劇心理。之所以大家對后者感興趣,還要歸功于前者支線人物豐滿和劇情的新奇等。
不管采用何種方式,對于資本來說還是要將作品的價值在有限的時間發揮到最大。因此,在熱播劇后,經授權出售周邊明信片、毛絨玩具、小鏡子等等,將無形的價值有形化。
據悉,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電影上映后,衍生品銷售超過3億多,其中三生定制版毛絨玩具未上線預售就破3萬個,眾籌商品兩周破200萬,定制款充電寶月銷超5萬件。
周邊產品的受眾主要是女性,她們更加傾向于劇播熱潮下的沖動性購買,一旦熱度下降,也就無人問津了。
36氪曾在《粉絲經濟下的用戶行為觀察報告》中提到,購買明星同款的消費者中,女性占到了76%,比男性消費的兩倍還多。
三、小說救不了劇的荒蕪
早期的仙俠劇改編自游戲,偏重男主的熱血成長,《仙劍奇俠傳》就是90男性的集體回憶。
而《花千骨》的爆款,讓女頻小說改編成為仙俠劇的新模式。《三生三世》繼《花千骨》之后再度成為年度爆款,“四海八荒”的世界觀、趙又廷的整容式演技、主題曲“涼涼”的梗都被觀眾津津樂道。
小說改編電視劇自然和流量是繞不開的關系,小說自帶龐大的流量群,改編成電視劇之后,話題隨便就是一籮筐,在流量為王的時代,有話題對于資本來說就是“成功”的作品。
小說改編成為現今仙俠劇慣用的形式,比如接下來的《重紫》《馭鮫記》等等,被備受觀眾期待。然而小說改編劇很少是還原與原著的,為了迎合部分觀眾磕糖、炒CP的心理,將劇情魔改,或將主角改為戀愛腦,或是強行加入轉圈圈擁抱等戲碼,使得作品更加迎合大眾。
觀眾喜歡的是這樣的劇嗎?顯然不是的。
《司藤》是最好的例子,首先劇情和臺詞是最為還原的,女主人設和書中差別不大,是真正的大女主戲。感情戲也比較含蓄,不是甜到發膩的感覺。而《千古玦塵》雖以好評收尾,但是不可否認女主人設被改編,與小說有明顯出入。
況且現在熱門小說多是80后作者所寫,而現在年輕人在社會壓力下,很多人單靠天賦和愛好隨性的寫作很難維持生活需求,不免要向平臺的寫作風格靠攏,而平臺的目的往往要以流量為前提,這就意味著可能難有出圈的好作品。
一旦小說改編供應斷開,先不論仙俠劇的質量如何,產出必然會受到影響。將來也許會重新將目光大量地瞄向游戲世界,但是以《仙劍奇俠傳》作為仙俠劇天花板,實難超越。
從制作方來看,有通過讓少量投資份額的主控模式以及投入少量份額的參投模式,使得電視劇制作方強強聯合,整合行業資源,產生優質的作品。在往后仙俠風襲來,劇情難爭高下時,優質好劇方能出圈,同類作品只會成為被比較的對象。
仙俠劇的爽點在于擺脫世俗去談愛情,但盲點也在于此,仙俠劇基本都成了不停換裝和變換人設的戀愛游戲。
但市場風向一直都是玄學,行業人只能從過往經驗中總結出一些經驗。無論創新性怎樣,觀眾仍對CP感強,感情戲足的仙俠故事買賬。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