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手”李書福這十年:從“汽車瘋子”到“收購狂人”
7月22日的一則消息在汽車圈內外引起了不小的波瀾:FF在美國納克上市。
來源:財視傳媒
作者:邵軒嵐
7月22日的一則消息在汽車圈內外引起了不小的波瀾:FF在美國納克上市。FF全稱為“Faraday Future,法拉第未來”,由樂視創始人賈躍亭創辦。有意思的是,作為財務投資人,吉利參與了FF上市的“少量投資”。媒體稱,大約3000萬美元左右。
這讓許多人很詫異,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這樣段位的“汽車玩家”,為何會與賈躍亭搞到了一起?正如融創創始人孫宏斌當年斥資百億“馳援”賈躍亭,實質上看中了樂視的土地一樣,而投資鮮有失敗的李書福,看中了賈躍亭FF的什么?李書福“牽手”賈躍亭,背后的商業邏輯是什么?
半年前的1月29日,吉利控股集團的官方微信號稱,“與FF的合作,雙方計劃在技術支持和工程服務領域展開合作,并探討由吉利與富士康的合資公司提供代工服務的可能性。”由此看,李書福是看中了三點:一是技術合作,二是工程合作,三是代工服務。這似乎合乎商業邏輯。
?
正如恒大創始人許家印也對FF趨之若騖一樣,這說明李書福也看到了FF的潛在價值,“少量的投資”更像是一次風險投資,而且也是在汽車垂直領域,李書福像是在技術儲備上為自己加上一道保險,嘗試在轉型上做一些探索。近十年來,李書福一直致力進行商業并購,有時甚至讓人有種錯覺,他儼然就是一個成功的風險投資人,更有媒體稱李書福為“獵手”。
?
投資FF并不是第一次讓人看不懂。作為一個“創業老炮”,出生于浙江臺州、自小是個“放牛娃”的李書福,在做汽車之前有過5次創業。1997年開始做汽車時,李書福并不被人看好。“轎車是什么?不就是四個輪子,幾個沙發,加上一個鐵殼嗎?”多年前,李書福一句“極簡化”調侃,讓人一眼就能看懂他身上的“草莽本色”,李書福也因此被人稱為“汽車瘋子”。
?
直到收沃爾沃,入股奔馳,兩個大手筆收購,不由得讓業內外“虎軀一顫”。“今天瘋子怎么了?買了沃爾沃,今天又成了奔馳大股東,不是給中國企業家長臉嗎?”聯想創始人柳傳志曾這樣稱贊李書福,“他說他要做汽車,大家覺得太可笑了,不可能。李書福是干嘛出身的呢,背著個挎包,給人照相的出身,后來能做一個摩托車公司,就很了不起。后來他說他要做汽車,底下的人(參加央視對話的嘉賓及觀眾)連我在內也絕對不能相信。”
?
沃爾沃后來被視為中國、比利時與瑞典三方經濟技術合作的典范,在“中國投資”和“歐洲技術”之間架起了一座互利共贏的橋梁。這筆在2011年以18億美元獲沃爾沃轎車業務100%股權的交易,不僅為吉利帶來了技術上的進步,財務上也獲得了10倍以上回報,同時“挽救沃爾沃于水火之中”,讓其重獲新生。
?
2011年之后的10年間,李書福一直沒有停止收購的腳步。在2018年他以90億美元收購奔馳母公司戴姆勒9.69%股權。迄今為止,李書福已在國內外進行了大大小小數十次投資并購,不只是對整車企業進行股權投資,“汽車+”的技術投資玩得也是風生水起。人們不禁疑惑,李書福憑什么能兼并國際巨頭?吉利哪來那么多的錢?吉利剛剛在科創版上市折戟,現在的錢還夠用嗎?
?
吉利控股產業布局/來源:吉利控股官網
讓人“絕對不能相信”的李書福,如今將吉利發展成了一個龐大的商業帝國,旗下擁有吉利汽車、沃爾沃汽車、吉利新能源商用車、吉利集團(新業務)、銘泰集團5大子集團。還有一個讓人眼花繚亂的“品牌矩陣”:吉利、領克、寶騰、路特斯、沃爾沃、遠程商用車等10多個汽車品牌,2020年銷售量超過132萬臺。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與李書福不斷“買買買”的戰略是分不開的。
?
李書福成功的因素是什么?普遍認為:一是執著堅持,甚至有點倔強,能精準抓住時機;二是妥善地利用了行業的“協同效應”,直白地說就是“1+1>2”,實現連續跳級;三是政府公關能力強。最核心的競爭力則在于對“生意本質”的認識。
?
“有人說生意場上沒有朋友,我認為這句話沒有全面定義生意的本質,人類社會發展史就是生生死死、合作共贏的文明史,商業的樂趣在于既交朋友又做交易。”李書福如是說。
?
在汽車這個江湖中,吉利不是最強大的,但在國際化方面卻是最豐滿的。
?
一、既交朋友又做生意
?
在多起收購兼并案例中,梳理李書福收購的思路,可以發現有三個特點:一是找到了一個對的時間窗口,二是有一個好的“方法論”,三是既交朋友又做生意。
?
1、一個對的時間窗口
?
收購沃爾沃之所以能夠成功,普遍認為是李書福抓住了一個對的時間窗口。復旦大學華盛頓大學EMBA項目也注意到了“李書福是一個善于尋找談判時機的人”。從復旦老師的闡述來看,可以發現端倪。
?
一是從2002年起,李書福就有想法并持續關注沃爾沃,吉利在競爭對手倉促上陣的情況下迅速拿出切實可行的詳細方案,搶占先機。而在2008年金融危機前,福特根本就沒有考慮過吉利。二是金融危機爆發后,福特才開始認真對待吉利的收購意愿。三是李書福又利用公關公司的關系找到福特時任CEO、波音公司的前掌門人穆拉利,取得穆拉利的賞識和信任。
?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9年,吉利收購了福特以及沃爾沃的供應商澳大利亞自動變速器制造商DSI,進一步表達了已經做好接手沃爾沃的準備和決心。吉利收購DSI以后,保持了品牌的獨立性和運營的相對獨立。2014年吉利將DSI項目90%的股權轉手,其中61%交給雙林集團,19%交給金沙江創投。據吉利汽車2014年報披露,DSI+湖南吉盛+山東吉利變速箱售價6.6億元。
?
吉利收購沃爾沃/來源:吉利發展史
吉利通過對DSI的并購解決了自身變速器的供應困難,學到了技術,且DSI是沃爾沃的供應商,對吉利收購沃爾沃積累了經驗。
?
復旦大學EMBA項目組復盤后認為:一、做了充足的準備和對時機的充分把握,李書福贏得了談判的機會。二、吉利抓住福特需要中國持續增長的汽車銷售市場以及金融危機下福特需要現金的需求。三、承諾吉利與沃爾沃將獨立運營,互不干涉,而且與沃爾沃工會建立良好的關系。
?
2、一個好的“方法論”
?
李書福在早期的方法很簡單:一是盡量100%控股并購標的,二是保持品牌原有“血統”,保持其獨立性,保持其原有生態不變,三是不干擾或參與并購方的經營,設定好KPI,由當地人完全自主經營。
?
這種模式有個好處,“照顧了尊嚴,平息了擔憂”,在現今看來很平常簡單的并購模式,在中國公司進行國際化時卻讓人不反感,甚至感覺很友好。
?
從吉利收購案例中,還可以看到一個“層層遞進”的商業發展邏輯。李書福的方法論或者是特點,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
?
第一個方面,吉利在收購沃爾沃和倫敦出租車公司的時候,自身的品牌是遠遠比不上所收購的品牌的價值。收購本身對吉利來說就有“借勢”的作用。對于品牌運營方面,吉利對于被收購的企業來說,還只是個“學徒”。
?
第二個方面,DSI、沃爾沃和倫敦出租車公司是行業內將近百年的老公司,按照“存在及合理”的論述,這些企業在管理上都具備自身鮮明的特色。吉利并不是一家以管理見長的公司,尊重被收購企業運營的獨立性能大幅降低并購的損失。通過觀察學習并改進,吉利后續對倫敦出租車公司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革。
?
第三個方面,吉利收購了國際品牌,還是將吉利汽車的品牌和沃爾沃、倫敦出租車、寶騰、蓮花區分得相當清楚。除了獲得技術上的好處以外,吉利也相當于在這些品牌極度缺乏資金的時候做了風險投資。做風險投資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考慮退出。早期相互獨立的好處是,品牌容易切割,且相互之間沒什么影響。
?
另外,李書福將從外部學習到的方法與技術也用到了極致。2015年底,吉利全資子公司杭州優行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曹操專車”APP的出行平臺。2019年2月14日,曹操專車宣布“曹操專車”升級為“曹操出行”。
?
曹操出行采用的運營模式是“新能源汽車+公車公營+認證司機”。完全不同于滴滴的C TO C模式,而是一種重資產的B TO C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在曹操出行內部管理當中就全面導入了倫敦出租車近百年的司機培訓認證體系,另外成立曹操學院,培養專業司機,這是國內同類型企業難以比擬的。
?
收購寶騰汽車和路特斯/來源:吉利發展史
在多次并購以后,李書福的打法開始變了,最典型的是收購寶騰,成了由吉利出技術來“換市場”。2017年5月24日,吉利收購馬來西亞DRB旗下寶騰汽車49.9%的股份以及豪華跑車品牌路特斯51%的股份,吉利集團成為寶騰汽車的獨家外資戰略合作伙伴。
?
這次并購和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第一個不同,不是100%的控股;第二個不同是在寶騰汽車合作方面,吉利負責寶騰的管理、運營,不像以前那樣放權。可以理解為,吉利在積累了多年的技術儲備和國際管理經驗后,要通過寶騰在馬來西亞市場上小試牛刀。從這個角度看,善于學習的李書福,不得不說“很有一套”。
?
3、既交朋友又做生意
?
與別的公司國際化不太一樣,吉利并不那么急躁。這得歸因于李書福的幾個特質:一、敢想敢做,自己畫個草圖就敢買零部件造車,身上有一股“野蠻生長”的力量;二,格局大,眼界高,瞄準世界范圍內與汽車相關的“小而美”的公司,敢于投資下重注,高舉高打,迅速做大市場;三,敢于放權。
?
李書福認為,一門好生意,不能太復雜,說一不二,做的比說的更好,先小人后君子,這是交易成功的關鍵,也是愉快合作的前提,否則會給合作各方帶來痛苦。“世界上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還有很多,金錢像水,可以載舟也能覆舟,愉快合作并快樂分享成果,這種成果才能載舟,反之,就有可能產生覆舟之災。”
?
復旦大學的專家還發現了吉利收購沃爾沃的一個重要特點:“雙贏”的觀點一直貫穿整個并購過程的始終。面對強勁競爭對手,吉利依然能夠沉住氣不隨意加價,冷靜客觀地分析對手情況后給福特施壓。吉利在知識產權談判上也絲毫不妥協,一定要爭取沃爾沃先進核心技術的使用權,一直堅持到福特答應條件為止。
?
跨國并購一個重要的課題就是處理與工會的關系。據《新制造時代:李書福與吉利、沃爾沃的超級制造》一書稱,李書福用了“三個英文詞,卸下工會的心防”。據稱,當時有人提問,“很多人都對沃爾沃感興趣,你能否用三個詞形容吉利的優勢在哪里?”當李書福說完“I Love You”時,根特工廠的工會主席立馬拿了沃爾沃的廠徽給李書福戴上。從此,李書福與工會代表們成為了朋友。
?
據該書描述,后來沃爾沃的13名高管及工會成員來到吉利汽車寧波生產基地。訪問很順利,沃爾沃實地驗證了吉利的能力,表示滿意。晚上在上海聚餐,很多人都搶著跟李書福合影。他們對吉利收購沃爾沃,基本態度是“不反對”。交了工會的這些朋友,為李書福掃清了收購的“最后障礙”,時至今日,當地人仍然覺得沃爾沃還是自己的品牌,沒有丟掉,照顧了他們的尊嚴。
?
錢的問題也讓李書福頭痛了很久。四處找錢無果,李書福轉向從地方政府融資。據描述,李書福最先通過北京市政府,開局很順利,“意向合同、框架都簽了,真正要出錢的時候,可是在幾個小時之內,整個情況全部變了。”項目無法按預期順利進行,這令李書福措手不及。要知道,當時吉利與福特的談判進入新階段。吉利需要在簽約之前明確融資結構,預計的簽約時間是2010年2月8日。
?
李書福的政府公關能力也很強。他很快從成都、大慶與上海三個地方政府的融資平臺籌夠了18億美元。從投資的“投產比”看,吉利這一次收購回報很豐厚。
?
沃爾沃汽車
財務方面,2021年沃爾沃估值200億美元,已經是當初收購價的十多倍了;技術方面,吉利汽車和沃爾沃有了大量的技術合作。雙方還推出了以沃爾沃技術為主的汽車品牌“領克”。吉利擁有了沃爾沃,相當擁有了一個寶庫。有分析稱,吉利今年在科創版上市沒有成功,沃爾沃或將在未來承擔IPO融資的重任。
?
李書福通過一系列對汽車領域內的垂直收購,而起到了事實上的“協同作用”,不僅僅是雙贏,更加起到了“1+1>2”的良好作用。李書福能在國際化上做得出眾,根本原因是既交了朋友,又做成了交易,實現了互利多贏。“商業的最高境界是既獲利又美名;既有經濟效益又有社會效益,這就需要真誠合作,讓每一次交易都實現共贏、多贏并留下愉快的回憶。”李書福表示。
?
二、90億美元來源之謎與未來汽車的想象空間
?
在諸多收購案子中,李書福的另一個大手筆是以海外企業主體收購奔馳母公司戴姆勒公司9.69%具有表決權的股份。并一躍成為公司的最大股東,讓吉利在海內外名聲大噪。收購耗資近90億美元。
?
對于這筆資金來源,李書福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收購資金是吉利海外公司通過海外資本市場安排,實現收購資金自我平衡,沒有使用中國境內資金。整個交易本身是在完全公開、透明的環境下完成,是一場極具價值的入股行為。
?
人們一直有個疑問:“海外資本市場安排”,“收購資金”是如何平衡出來的?這在成了一個未解之謎。2021年7月26日,財視傳媒曾就“資金來源是否可以披露”向吉利方面求證,在“經過內部評估”后,吉利方面予以婉拒。
?
據央廣網分析稱,90億美元并非小數目,占到了李書福和兒子李星星財富總額的一半還多。胡潤百富榜顯示,2017年,李書福與李星星身家是1100億元。
?
90億美元的來源問題,也可從時任吉利控股常務副總裁李東輝在2018年接受“央視財經”采訪中看出一些端倪。李東輝稱,吉利集團將與戴姆勒集團就戰略協同、技術開發、電動化、智能化等領域展開深入討論。對資金數量,他稱媒體的說法“不準確”,“我們需要動用的資金是很小的一部分”。訪談內容如下:
?
央視財經:大約耗資是90億美元嗎?
?
李東輝:這個是不準確的,從股權的價值來說,是按照2月23號收市時的價格,價值大約是90億美元。但實際上此次收購將通過吉利海外子公司在境外通過債權、股權和金融產品的安排等一系列的方式來進行資金安排,需要動用的資金是非常有限的。資金的來源是境外,所以不需要動用中國境內的資金。
?
央視財經:動用的資金有限,那您能透露一下大概是多少嗎?
?
李東輝:因為我們一定要按照相應合法、合規的,包括相應的監管機構的規則來進行,所以目前還不能透露具體的金額,但是遠低于90億美元。股票的價值是90億美元,但是我們需要動用的資金是很小的一部分。
?
談及合法、合規問題,“有些企業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合規,甚至無知者無畏,把一些不良習慣、不合規思維融入跨國業務,在國際上出現各種雜音,產生各種法律糾紛。”李書福認為,吉利全體員工必須學會合規,時刻小心,慎言慎行。他要求,根據不同層級的管理職責展開不同要求的相關合規培訓,形成良好的“合規文化氛圍”。
?
拋開資金來源問題。李書福還有兩個有趣的收購案子:飛行汽車。一個是在2019年吉利控股用5000萬歐元C輪投資了德國飛行汽車公司Volocopter,且Volocopter還將與吉利在中國成立合資公司,將他們的城市空中出行方案引入中國,而Volocopter產品在中國的生產和市場推廣則由吉利負責。2021年3月3日,吉利又追加投資3億歐元參與了Volocopter的D輪融資。
?
如果你對飛行汽車領域足夠關心的話,一定知道:這已經不是吉利的第一次在這個領域布局了。
?
在2017年,他們就收購了美國飛行汽車公司Teffafugia。去年4月,這家公司還對外宣布:將在2023年推出垂直起降的飛行汽車。
?
李書福接二連三在飛行汽車領域布局,讓外界看清了:吉利堅決押寶出行市場。
?
據媒體報道,從2017年發布開始,Volocopter的 2X先后在迪拜、赫爾辛基、新加坡拿到了飛行許可牌照,并且全都順利完成了試飛。其中,既有飛行員駕駛,又要自動駕駛測試。他們通過了歐盟航空安全局(EASA)的安全標準。事實是,Volocopter對于飛行汽車的商業模式有過透徹分析,正是對商業市場的判斷再加上產品本身,才吸引到戴姆勒、英特爾、吉利的注資。
?
另外,在2016年吉利投資汽車芯片,成立了億咖通科技,聚焦汽車芯片、車載系統、智能駕駛等汽車核心技術,截止目前投入已經超過2億美元。目前主要客戶是吉利。
?
對飛行汽車的收購,明顯是李書福對未來的一個投資。“汽車一定會電動化、智能化,一定會成為智能空間移動終端,一定會幫助主人解決更多的困難和問題;一定會垂直起降,自由飛行在江河山川、城市鄉村;一定會成為主人的秘書、保鏢,為主人賺錢,幫主人消費,逗主人高興,與主人聊天,保主人平安,幫助主人增長知識;一定會自己去清洗、保養等等。”李書福如此描述“汽車的遠景”。
?
而從眼前來看,吉利正在為智能汽車戰場進行布局、沖刺。據天眼查APP,2021年7月26日,浙江極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注冊資本為4999萬美元,注冊地址在寧波市北侖區,法定代表人為安聰慧,董事長為李書福。公司經營范圍含信息系統集成服務;物聯網設備銷售;云計算裝備技術服務;智能控制系統集成;小微型客車租賃經營服務等。
?
另據李書福講述,當年吉利接收沃爾沃時,其中就包括一個很重要的項目:無人駕駛技術研發項目組。十幾年前沃爾沃就開始研究無人駕駛技術,而且一直堅持到今天從未停止,為何至今沒有量產呢?“沃爾沃追求的是絕對安全,沃爾沃在研發的無人駕駛汽車一旦進入無人駕駛狀態,司機是可以睡覺休息的,而不是讓司機提心吊膽隨時被提醒人工接管。這一天很快就會到來。”李書福說。
?
三、智能汽車戰爭才剛開始?
?
與24年前進入汽車行業不同,眼下有一個新變化格外引人注意。在過去的5年間,在新能源汽車賽道出現了不少新玩家。
?
除了傳統的巨頭特斯拉,內有蔚來、小鵬與理想汽車等新勢力崛起。曾經叱咤風云的吉利汽車似乎變得慢了,有人稱李書福近幾年都把精力放在歐洲了,犯了戰略性錯誤,李書福低估了中國汽車市場。問題是,李書福真的低估了嗎?
?
另外,與同行相比,吉利汽車的估值也不高。截止發稿,吉利汽車(00175.HK)市值為2400多億港元,約為1990多億人民幣。僅從市值角度看,相較長城汽車5000多億人民幣的市值,吉利約為0.4個長城汽車;與比亞迪7000多億的市值相比,約為0.28個比亞迪;與蔚來汽車4500多億市值相比,僅為0.39個蔚來;與小鵬汽車2700多億市值相比,僅0.73個小鵬;吉利僅僅高于理想汽車10億人民幣左右的市值。
?
吉利真的慢了嗎?李書福如何看待這樣的變化?據李書福分析,汽車產業革命已經開始“暴動”。從理論到實踐、從傳聞到現實、從小規模到大規模、從局部到全局、從邊緣到中央,“這是一部正在發生的汽車產業革命劇,這是一場充滿機遇與挑戰的百年汽車變革劇,很精彩!”
?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李書福制訂了一個新能源車行動綱領叫“藍色吉利”。李書福希望2015年到2020年這5年間,把新能源車的比重提高到90%以上,銷量占比提高到90%以上,其中的混動車占65%以上,純電動車占35%以上。結果如何?去年吉利的銷售總量132萬輛,電動新能源車只有6萬多輛。數據上看,確實是慢了,李書福如何看呢?
?
“最近有些關心吉利的好心人在擔心吉利精力分散,有些專家說看不懂吉利的戰略,我覺得看不懂也不奇怪,有些戰略具有多面性。其實所有的新思維都存在這些問題,如果大家都一目了然,那就不叫新模式。既然是創新思想,那就不一定所有人都能看懂,我們也只是在探索。”在今年年初的內部講話中李如此表示。
?
從李書福的講話可以看出兩點,一是他并不迷信專家,非常有“戰略自信”。二是他對行業有自己的認知。“藍色吉利行動計劃雖然沒有如期完成,但也不奇怪,這不是戰略方向錯誤,也不是戰略執行失敗,而是歷史時機沒有成熟,外部戰略條件沒有形成。”
?
李書福指的“歷史時機沒有成熟”是什么?近5年,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滲透率并不高,所謂做成像智能手機一樣的智能汽車則更是遙遠,現在的電動新能源車也只是過渡階斷。在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看來,“中國電動車市場占有率才12%,仍有近90%的車是燃油車。”
?
從這個角度看,相對于造車新勢力急切的“跑馬圈地”,李書福顯得非常穩健,他不并著急,保持了一種“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主動。“既不急于求成,草莽行動,也不要故步自封,自我陶醉,而且還要發揚傳統優勢,繼續做強節能汽車升級轉型。”
?
李書福有自己的行動計劃。據他講述,吉利在總結了過去5年得失的基礎上,目前已經形成了兩個藍色吉利行動計劃方案。“計劃一”主攻節能與新能源汽車,90%是新能源混合動力汽車,10%是傳統節能小排量汽車。“計劃二”主攻純電動智能汽車,組建全新的純電動汽車公司,正面參與智能純電動汽車市場的競爭。
?
李書福始終認為汽車就是汽車,汽車行業的基本規律——規模,是不會改變的。有意思的是,在一篇題為《理想汽車,戰斗在隘口》文章中,據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沈亞楠對美團的投資人王興、王慧文推演:2025年才會進入新造車勢力真正的“淘汰年”,那時整個市場的規模將達到 800 萬臺,高于工信部規劃的 500 萬臺,淘汰賽也將在那時開始。理想認為拿到“入場券”的門檻標準是年銷量160萬臺,才能活得好,不成為“長尾”。
?
理想還做出大膽推演,當汽車從代步工具轉變為智能設備,它的競爭邏輯可能更像智能手機:市場會持續洗牌,直到 4 家手機廠商占據 96.5% 的市場份額。
?
如果理想是對的,吉利新能源電動車累計銷售目前為6萬多輛,李書福能否拿到“入場券”?再看看比亞迪累計銷售100萬臺,都沒有拿到年銷量160萬臺的“入場券”,環顧整個汽車市場還沒有一家車企拿到了這個“入場券”,包括特斯拉在內。
?
也就是說,智能汽車的戰爭還停留在推演之中,根本就還沒有開打。不確定性確實太大,勝負遠還沒有征兆。“最終鹿死誰手還需要時間檢驗,好戲還在后頭。”李書福表示。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