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店一體”戰略背后,小紅書還在做「電商夢」?
屢屢受挫,小紅書依舊放不下它的電商夢。
撰文/入木???編輯/疏狂?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新經濟頻道、趣識財經聯合出品
屢屢受挫,小紅書依舊放不下它的電商夢。
在切斷平臺淘寶外鏈后,8月2日小紅書馬不停蹄推出了“號店一體”戰略。
這一戰略目標明確,為讓入駐小紅書的達人開店更容易。當然小紅書的“私心”也很清晰:促進平臺交易,賺取用戶傭金。此外,小紅書還表示將嚴厲打擊軟廣筆記,疑似軟廣的筆記將直接被限流。
這被認為是小紅書重新發力電商的連環招。但顯然,小紅書內部并不希望外界有此解讀,一直以來小紅書始終在電商的迷途中徘徊。
在IPO折戟,上市融資紓困道路不通后,小紅書正試圖從促進交易,賺取傭金的角度,尋找商業化破局。
“種草”容易,“拔草”難
細思之下,這一套商業變現邏輯和短視頻平臺極其類似。
無論是抖音小店,還是快手小店,都成為兩家短視頻平臺變現的重要路徑。例如,2020年快手電商商品交易總額為3812億元,同比大幅增長539.5%。電商業務也給快手收入做出了貢獻,“其他服務”在2020年第四季度貢獻收入達到17億,這部分收入主要來自快手電商服務。
對于小紅書而言,有此野心實屬必然。用筆記、直播加“小紅書小店”盤活電商業務,帶來盈利,迫在眉睫。
但不同于短視頻、直播帶貨簡單粗暴的生產力,就小紅書而言,無論是內容社區變現,還是舊電商業務,都已被證明缺乏活力,小紅書此舉是“向死而生”還是重蹈覆轍?
實際上,無論是切斷淘寶外鏈,還是推出“號店一體”、打擊軟廣筆記,小紅書解決的都是平臺“種草容易、拔草難”這一歷史性難題。相比較而言,“號店一體”打法更加直接。
展開來講,“號店一體”包括“0門檻開店”“BC直連”“月銷萬元以下商家免收傭金”等細則,按照小紅書的提法,他們希望助力商家“生于內容,長于交易”。
不難發現,“號店一體”仍是基于小紅書優質資產——種草筆記發揮的。小紅書數據顯示,2020年小紅書社區美食類筆記發布量同比增長230%,教育同比增長400%,科技數碼同比增長500%,體育賽事同比增長1140%,運動健身增長300%,民宿增長540%。
“號店一體”下,筆記可標記品牌賬號、好友;并支持店家直接標記店內商品
社區內容和用戶泛化,種草的需求也從標準化產品,覆蓋到越來越多潮流時尚類非標商品。小紅書開放平臺和電商負責人杰斯說,過去的產品和機制,對于有預算的品牌和商家更友好,他們可以去投KOL,還可以支付直播帶貨的坑位費。
但這會帶來兩個問題,一個是通過博主做轉化,品牌和商家難以沉淀自己的私域資產,另一個是缺乏推廣預算的中小商家無法完成好的交易轉化。
基于此,小紅書認為“生于內容,長于交易”是最符合商業個體在小紅書生長的邏輯。
內容與交易,強關聯?
一言以蔽之,小紅書解決的仍是把筆記轉化為交易這個簡單的行為,而這也是小紅書歷史性難題。
不可否認,小紅書是公認的種草圣地、國民種草機。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小紅書都面臨著“在小紅書里被種草的人,不在小紅書里拔草”的尷尬。
打開小紅書、被迅速種草一件好物、轉至其他購物平臺下單,這樣的流程是不少用戶使用小紅書的邏輯。這個邏輯帶來的問題是,固有優質的內容社區,但卻難以變現。
所以從2014年,小紅書開始發力電商業務,推出了跨境電商平臺福利社,從社區升級電商,完成商業閉環。但此后小紅書并未在電商業務上持續投入,電商物流體系也未建立,此外更是深受假貨、發貨慢、售后體驗差等困擾。
2018年8月,媒體報道稱小紅書電商部門開啟裁員,一度有分析認為,小紅書在眾多跨境電商強手環繞下,甚至會放棄電商業務。
如今小紅書重新發力電商業務,告別了自營等重資產打法,采取的是一種更為輕量的邏輯,這個邏輯和短視頻平臺的電商化極其相似,只不過短視頻平臺是“生于直播,長于交易”,小紅書是“生于內容,長于交易。”
在業界,一直有“小紅書老了”的聲音,不僅僅是因為與B站等相比,小紅書用戶群年齡層偏大,還因為小紅書錯過了許多風口,直播就是其一。事實上,小紅書并非沒有嘗試過直播帶貨這一商業化手段。但在淘寶、抖音、快手等巨頭之下,小紅書直播帶貨不溫不火,并沒有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
如今,小紅書重新把電商的希望寄托在內容身上,基本上打破了小紅書創始人瞿芳曾經“電商負責賺錢養家,內容負責貌美如花”的設想。換言之,如今“內容也要負責賺錢養家了”。
“但問題在于,一旦內容與交易強關聯,小紅書平臺上筆記造假、軟文泛濫、代寫等問題可能會更加猖獗、無法控制”,一位接近小紅書的人士直言道。
另一個問題在于,雖然文字、短視頻是相較于直播更加理性的表達方式,但這種內容題材,和短視頻平臺直播帶貨相比,有多大的帶動交易能力,還需要時間檢驗。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