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下沉”趨勢下,給科技公司帶去哪些變量?
聚力創新背景下,方太成深耕“基礎研發”的“拓荒者”
文 | 曾響鈴
來源 | 科技向令說(xiangling0815)
日前,在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科技部部長王志剛指出,我國基礎研究投入快速增長,年均增幅達到16.9%,基礎研究占研發投入比重首次超過6%。
更早之前,李克強總理也強調“我們到了要大聲疾呼加強基礎研究的關鍵時刻,我國在應用科技領域,特別是在與市場結合的應用場景領域進步巨大,有些甚至已經領跑世界。但我們的基礎研究還不夠深厚,原創性還不高,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應該擺在關鍵地位。”
并進一步解釋“科學和技術有很多不同,但無論是技術走向應用,還是科學走向應用,都有大量基礎性的工作,即所謂的基礎研究。”
“基礎研究”這個詞看似陌生,卻也通俗易懂,但真正要做起來又并不容易。
高質量競爭時代,企業機會在哪?
當前,我國經濟正由高速增長階段轉為高質量發展階段,許多傳統行業的發展模式開始發生改變。然而,無論是傳統制造業,還是如今大力發展的工業互聯網,都存在“大而不強”的問題。當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似乎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卡脖子”現象。
眾所周知,在芯片、通信等領域,這樣的問題已經持續了相當時間。2018年的“中興事件”讓全體國人在對祖國科技發展無比自豪的時刻,突然被一棒子打蒙了。也讓國人意識到,全球第二大規模經濟體,竟經不住一顆“小小芯片”的打擊。即便早在2017年,我國整體科研投入就超過日本,達到全球第二;發明專利也連續多年穩居全球第一……然而,總量上的領先卻不代表結構上的優勢。
說到底這些問題都歸因于我國產業“基礎研究、核心技術”方面的不足。具體到企業市場競爭維度,“基礎研究”的作用力表現得同樣尤為突出。
比如百度,隨著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百度一度因為缺乏產品創新,過度依賴搜索和廣告業務,開始在BAT陣營中掉隊。許多人甚至斷言,百度或將就此沉淪。
然而事情并不如外界所預想的那樣,自2017年開始百度選擇All in AI,在大數據、算法等人工智能基礎環節“重新開始”,經歷多年積累,AI創新業務正成為拉動百度核心營收增長的重要支點。李彥宏還發布一封全員信說“在技術研發上長期堅定的投入,使百度成為領先的AI生態型公司,未來百度將繼續在基礎研究、基礎技術和底層創新上肯下硬功夫。”
“基礎研究”已經不折不扣地成為一家企業最為核心的競爭力,而與“基礎研究”相當的另一個技術革命也在悄然上演,那便是“技術下沉”。
“技術下沉”開啟企業變革新思路
當前“技術下沉”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市場及行業對于技術的認知,開始從“高大上”走向了“基礎領域”;另一個是應用層面,大量先進技術開始從軍工等領域應用到民用領域。
在“基礎研究”及“技術下沉”雙重趨勢下,許多行業已經開啟了新一輪的變革。
1、“基礎領域”向生活場景擴展
關于“基礎領域”的重要性有個更直接的案例,今年年初全球多家汽車工廠因芯片問題而停工,但原因并不是出在AMD或臺積電等芯片企業上,而是一家日本味精企業,這家名叫味之素公司生產一種“味之素堆積膜”,是半導體基板的核心材料,現代幾乎所有的半導體都需要用到它,正是由于它的產能不足,才導致了汽車制造業的大面積停工。
現如今,對于“基礎領域”的定義也不只是停留于“物理”、“化學”等基礎學科的概念上,像在生活場景中,衣、食、住、行都是基礎;如互聯網領域,寬帶、存儲及搜索等軟硬件也都是基礎。
不少企業的變革便是從這些地方著手,用戶也能深切感知。例如廚電領域自2018年開始,圍繞供給側結構展開了廚電產業轉型升級,一時間所謂的新品層出不窮,但仔細觀察發現,這些創新還是停留在所謂的“火力大小”、“排風功率”上,建設性創新并不多見,硬科技要素上的突破更是缺乏。
為打破行業傳統思維,方太選擇了“圍繞空氣、水、食物,從應用技術創新深入基礎領域創新”。例如,當前人們對于水質有了更高要求,但供給側卻腳步緩慢。市場上有兩種主流的凈水技術。一是超濾,但超濾只能過濾比較粗的雜質,不能過濾重金屬。二是反滲透,在過濾掉重金屬的同時也會把有益的礦物質、微量元素完全過濾掉。出現這些問題的關鍵原因還是基礎環節的技術薄弱,國內絕大多數凈水機廠家只能買進口的膜自己卷制成濾芯、或者買現成的濾芯自己組裝,缺乏膜自生產能力。基于此,方太歷經8年研發,終于首創出“NSP選擇性過濾技術”,實現既能夠過濾掉重金屬,又能夠保留有益的礦物質、微量元素,滿足了用戶的“健康水”需求。搭載該技術的方太母嬰級凈水機也連續3個月取得廚下凈水機市場的十大暢銷機型第一。
2、“軍轉民”成底蘊支撐
“技術下沉”一個最明顯的感知就是越來越多的先進技術開始走進尋常百姓家,不再像以往那么遙不可及,主要則體現在大量先進技術開始從軍工領域應用到民用領域。
像最初“語音識別技術”就是應用于軍事領域,由于戰爭基本上是來自于不同的國家,語言自然不同,為截取敵方信息,以獲得更多有利情報便出現“語音識別技術”。
但語音識別技術真正的高光仍是技術民用化之后,科大訊飛無疑是“語音技術”領域的佼佼者,無論是面向消費者的輸入法、錄音筆、翻譯機、掃描筆、學習機;還是面向B端/G端的智慧課堂,AI語音技術被科大訊飛廣泛應用到各類民用領域,而這些技術給科大訊飛帶去的則是“10年間市值飆升25倍,營業收入也增長近乎13倍”。
又比如方太全新一代洗碗技術——高能氣泡洗從軍工領域受到啟發。100多年前,1915年駛入大西洋試航的“德林號”魚雷艇螺旋槳潰滅事件使“空化效應”的巨大威力進入了科學家們的視野。歷經一個世紀的不斷升級,利用“空化效應”的空化射流技術已經成為了國際上最先進的水下清洗技術。
方太研發人員正是從這個技術中捕捉到靈感,通過直驅系統為水流定量補氣,形成“空化射流”,速度較普通水流高出20%。除此之外,水流中的高能氣泡炸裂,形成沖擊波式擴散,2.7*倍于純水的沖擊覆蓋。數千億計的剛性空泡爆裂,引發強大的微射流沖擊力,最高時速可達180m/s,堪比普通手槍子彈出膛的初始速度,以此來達到清潔的目的。
方太也憑借這一技術獲得了439項專利、其中包括83項發明專利和18項國外專利,并斬獲中國家電科技進步一等獎、德國紅點獎等獎項。中科院力學研究所國家重點實驗室也通過測算水流速度、水流沖擊力等數據證明了高能氣泡洗技術下的相關水流數據比普通水流要更有利于提升清洗力和清洗效率,并為方太“高能氣泡洗”洗碗機出具了最權威的檢測報告。
“軍工技術”不單單是指某種技術,也代表著一種尖端品質,它作為戰事競爭的載體,因此具有最前沿、最精細、最有效的特征。對于行業而言,軍工技術的應用“自上而下”地帶動了相關產品研發和產品迭代;對于消費者而言,軍工技術所帶來的高標準,則是一種“自下而上”品質保障。
正如方太通過對軍工技術的升級再造,使整個洗碗機行業出現了巨大的突破與顛覆,不僅對于整個行業有著跨越性創新意義,同時也體現出軍工技術在民用領域的價值。
3、“產學研用”加速融合
“技術下沉”所帶來的改變,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兩個方向外,“產學研用”加速融合是另一個主題。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期,技術創新愈發呈現出多點迸發、相互滲透、交叉融合的新特征,在此基礎之上協同創新模式逐漸取代了傳統的單打獨斗模式,這也成為了國內企業解決國外技術“卡脖子”的最佳途徑。
像華為為加速半導體產業發展,正不斷借力高校力量創辦軟件學院,今年4月華為就在太原成立了一所軟件大學,宣稱每年將培養數以萬計的軟件領域人才,此前也在南京大學成立了華為-南京大學LAMDA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
又比如方太與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簽訂戰略合作,共同成立了“烹飪環境與空氣治理聯合實驗室”,在油煙凈化與治理技術、油煙對健康的影響等諸多領域開展深入合作,推進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及應用的創新性研究。
可以看到高校、企業及科研單位間的“產學研用”融合正讓產業走向“深處”,讓相關產業不再只是依據已有技術沉淀“量體裁衣”,而能夠不斷以前沿技術視角,以交叉滲透的方式挖掘新的技術及應用可能。在這個過程中,產學研結合、“非塑形性”的無限可能,也將給相關產業構建更強“壁壘”,不斷激發新的產業潛能,為企業突破桎梏掌握核心技術打下堅實基礎。
而現階段我國的產學研用融合正從“緊密結合”跨入到“深度融合”的新階段。
技術落地又需要怎樣的土壤?
在技術創新的大環境下,技術要形成價值最終還是要看落地環節,特別是對于企業而言,如今早已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如何將創新技術變為價值,關鍵因素就是抓住需求。
1、“體驗經濟”下企業如何“定向爆破”?
體驗經濟的興起,對于技術落地也是一個契機。
“消費者時代”是當前消費市場的最大特征,產品體驗正逐漸超越“性價比”、“功能性”、“品牌”成為消費者“買單”的關鍵。因此,將競爭從功能、價格和服務轉向體驗,技術升級也需要抓住這一趨勢。
比如在傳統的消費廚電領域,消費市場對洗碗機類產品的清潔能力一直存在質疑,大量家庭或許會選擇購買洗碗機,但都用成了儲碗柜。
因為至今對于洗碗機這種舶來品,很多國人還是帶有一種懷疑的眼光,在“刻板印象”當中,因中餐的用油量很大,肉渣多、米粒多,洗碗機對中餐無能為力。也因此洗碗機一直難以為中國家庭帶來根本性便捷和實用性。來自中國家電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5年之前,中國洗碗機行業的普及率不到1%。
所以,對于行業而言,想要進一步發展,解決“中式烹飪的重油頑漬的問題”是關鍵。這是方太長久以來的發力方向,憑借全新一代洗碗技術“高能氣泡洗”,真正解決了中式烹飪的重油頑漬的問題,同時也將中式洗碗機推到更高的行業高度。方太在體驗端下的功夫還不止如此,又比如日前發布的“第2代集成烹飪中心”所攜帶的制冷科技,也是從體驗需求出發,解決廚房烹飪悶熱的頑疾。
以體驗需求為要素所帶動的技術落地,無疑將最貼近市場。
2、“技術中臺”科技公司的下一站
技術落地的另一個方向是成為“技術中臺”,這已成為現階段技術型企業的大趨勢,所謂技術中臺是指,過去強調自己品牌和產品,現在開始強調自己在后臺提供技術。
當前諸多的科技企業,包括華為、大疆、科大訊飛無一不是如此。企業將自己打造成了集技術中臺、業務中臺與數據中臺為一體綜合能力平臺,使其具備對于前臺業務變化及創新的快速響應能力。
華為去年圍繞數據推出了一系列的產品與解決方案,從年初的OceanStor分布式存儲、GaussDB數據庫的推出,到年中OceanStor Dorado V6全閃存存儲以及華為智能融合數據解決方案的發布,再到年底華為開源數據虛擬化引擎河圖的亮相,所有的動作都是為建筑起華為的技術與數據中臺。
另外,像方太這類企業,隨著技術積累的加速,也將構筑起自己的“技術中臺”。這一點在方太成為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研發團隊后開始體現。資料顯示,2017年,方太成為廚電行業唯一主導大氣污染治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企業,參與了國家大氣污染防治綜合科學決策的頂層設計,并牽頭承擔了“大氣污染成因與控制技術研究”專項中的“油煙高效分離與煙氣凈化關鍵技術與設備”項目。對顯著改善空氣質量、保障人類健康、推動綠色社區與城市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
成為“中臺型”企業將是下階段所有科技企業的一致目標,如此才能實現技術價值的最大化。
總結
要在時代與產業變革的浪潮中成為領軍者,最終都將成為“科技公司”。比如金融企業都在擁抱大數據,汽車企業積極投向人工智能,甚至頂尖的服裝品牌也在開拓新材料技術……科技已經成為企業的核心壁壘,也是近乎所有頂尖企業的一致選擇,這樣的“殊途同歸”是時代向前發展的必然。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此內容為【科技向令說】原創,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
【完】
曾響鈴
1鈦媒體、品途、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等多家創投、科技網站年度十大作者;
2虎嘯獎評委;
3作家:【移動互聯網+ 新常態下的商業機會】等暢銷書作者;
4《中國經營報》《商界》《商界評論》《銷售與市場》等近十家報刊、雜志特約評論員;
5鈦媒體、36kr、虎嗅、界面、澎湃新聞等近80家專欄作者;
6“腦藝人”(腦力手藝人)概念提出者,現演變為“自媒體”,成為一個行業;
7騰訊全媒派榮譽導師、多家科技智能公司傳播顧問。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