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連踩雷吳亦凡、張哲瀚,成功扭虧的閱文集團,下半年能否繼續盈利?
閱文集團(0772.HK)雖然上半年終于扭虧,但先后踩吳亦凡、張哲瀚的雷,使得重點發力IP的“大閱文”戰略開局十分不順。
作者 / 姚悅
編輯 / 繆凌云
入主閱文集團后,騰訊嫡系高管交出了首份盈利成績單。
8月16日,閱文集團發布2021年中報。財報顯示,上半年,閱文集團實現營收43.4億元,同比增長33.2%;凈利潤10.8億元,去年同期虧損33.1億元,扭虧為盈;非國際通用會計準則下的歸母凈利潤6.65億元,同比增長30倍。
去年,閱文集團換帥后,歷經“合同風波”,由盈轉虧。今年,閱文集團加緊作出了調整,并試圖深度挖掘IP價值。從年中業績來看,“IP策略”初步奏效。
閱文集團兩大主營業務是在線業務和板塊運營及其他。上半年,閱文集團在線業務實現收入25.4億元,同比增長3%。板塊運營及其他業務增勢明顯,為18.02億元,同比增長124.45%,其中占大頭的板塊運營為17.4億元,同比增長129.78%。值得注意的是,在線業務和板塊運營及其他的比例由2020年的3:1,變為3:2。
版權運營及其他收入主要反映來自制作及發行電視劇、網絡劇、動畫、電影、出授版權、運營自營網絡游戲及銷售紙質圖書的收入。
6月3日的年度發布會,閱文集團高調宣布“大閱文”戰略升級,明確了“IP策略”的戰略地位。稱未來閱文將以網絡文學為基石,重點發力IP衍生開發,構建一個全新的IP生態業務矩陣。
閱文集團年中報中進一步闡釋了“IP策略”就是對文字IP的“升維”。IP的“升維”包括三層意思:第一層是指將文字內容轉化成漫畫、動畫、影視等形式;第二層是通過IP衍生授權變現,目標成為全球頂級IP授權商;第三層“讓IP擁有穿越時代的持久生命力,成為其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簡而言之就是要向迪士尼那樣。
看得出,閱文集團志不在做“中國的迪士尼”,而是“世界的大閱文”。
但對于閱文集團步步為營的IP大計劃,資本市場已由興奮趨于冷靜。年度發布會結束之后,6月4日盤中閱文股價一度漲超8%,市值無限逼近千億港元;而中報披露的8月16日收盤,閱文股價72.3港元/股,下跌2.3%,總市值738.93億港元。
風云資本界了解到,吳亦凡主演的《青簪行》前途懸而未決,出品方是閱文集團旗下的新麗傳媒,市場擔心新麗對賭業績難以完成。此外,閱文集團的付費閱讀正面臨著免費閱讀的沖擊,新的模式仍處于探索中,在線業務增長乏力。
吳亦凡事件影響
新麗傳媒業績對賭留懸念
2020年10月,以騰訊影業、新麗傳媒和閱文影視這三個影視主體宣布結成“三駕馬車”,為閱文集團“IP策略”保駕護航。
2021年,雖然年初《贅婿》創下愛奇藝史上熱度值最快破萬劇集記錄;到年中的《叛逆者》在播出期間連續21天拿下云合數據電視劇有效播放榜的第一,但下半年接連踩雷,讓閱文集團的全年業績又充滿變數。
因新麗傳媒出品了吳亦凡主演的《青簪行》,吳亦凡事件一爆發,閱文集團首當其沖。巧合的是,年中報發布的當晚,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檢察院官方微博披露,吳某凡以涉嫌強奸罪被批準逮捕。
次日,閱文集團股價一度跌超12%,當日收報64.65港元/股,跌10.58%,公司總市值660.74億港元。
外界密切關注《青簪行》是否會讓新麗集團完不成業績對賭。
2018年,閱文集團以155億元將新麗傳媒收入麾下。同時,與新麗傳媒立下對賭協議,新麗傳媒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的凈利潤分別不低于5億、7億和9億。不能兌現承諾,閱文集團支付的收購對價就會相應減少。
一定程度上受影視行業監管趨嚴影響,新麗傳媒2018年、2019年均未完成業績承諾。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影視行業遭受重創,新麗傳媒完成業績更是充滿挑戰。閱文集團也因此酌情重新簽訂了為期5年(2020—2024年)的對賭協議,將新麗傳媒凈利潤的要求降到了最低2億、3億、3億、3億和3億,最高4億、5億、5億、5億和5億。
按照修訂后的股權收購協議,新麗傳媒在2020年完成了對賭,這也是新麗傳媒首次完成對賭協議。
但由于計提收購新麗傳媒的商譽及商標權的減值撥備共計約44億元,閱文集團2020年出現巨額虧損,全年的歸母凈利潤約為-44.84億元。
據界面報道,《青簪行》在2021年4月19日通過審核,取得發行許可證,原定于今年第三季度在騰訊視頻播出。
據第一財經援引市場消息報道,《青簪行》是騰訊的S+定制劇,投資金額或可達6億元。
雖然新麗傳媒在其中的具體出資比例還不得而知。但一旦該劇產生巨額虧損,新麗傳媒完成最低3億的對賭業績會充滿壓力,而這種壓力勢必也會傳導到閱文集團。
近日,有不少消息稱《青簪行》有可能會重拍,女主楊紫不變,更換男主。此前,還有消息稱可能會通過AI換臉,保證播出。
雖然上述兩種方式可行性都很大,但以國內現在的換臉技術,播出效果通常難以令觀眾買賬,而且兩種方式不僅會耗時耗力,還需追加更多的成本。
去年,女演員劉露無理大鬧火車站后,其出演的《三千鴉殺》就采用AI換臉技術挽救。業內人士稱,常規的AI換臉技術價格大概是每分鐘1.5-3萬元不等,而《三千鴉殺》后期為劉露換臉花了近300萬元。且呈現效果也并不理想,人物表情生硬、比例失衡,面部還時常出現錯位,被網友評價像在看鬼片。
2014年柯震東因吸毒被拘留,其參演的《捉妖記》已經拍攝完畢,片方花費了7000萬替換演員重拍,同時重新制作技術特效。據了解,該片當年的補拍工作持續了一個多月,前后投資額高達3.5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新麗傳媒也不幸踩中了張哲瀚的雷。據悉,張哲瀚下一部戲預定的是新麗傳媒的《實習律師》,搭檔新晉白玉蘭女主童謠,預計10月開機。當然,相比《青簪行》,這部戲挽救的余地要大很多。
免費模式仍在探索
付費閱讀增速緩慢
雖然閱文集團已經全面發力IP“升維”,但在線業務穩定的用戶基礎和付費內容生態,仍是閱文未來在IP運營上最重要的核心基本盤。護好基本盤,源源不斷創造出好的內容,是閱文集團IP戰略的重要前提。
一直以來,閱文集團的付費閱讀占了在線業務的大頭,也是閱文集團賴以生存一大收入來源。但是近幾年,這一部分收入卻受到免費閱讀的猛烈沖擊。
《2020中國網絡文學藍皮書》顯示,免費網文APP用規模為1.44億,同比增長22%,番茄小說、米讀、七貓等小說APP抓住了免費的趨勢陸續上線,尤其是字節跳動旗下的番茄小說,憑借免費看小說的由頭獲客、再從產品內插廣告的方式,嚴重擠壓付費閱讀生存空間。
閱文集團不得不被動迎戰。去年,閱文集團將付費閱讀+買斷分成的內容變現模式,變為免費內容引流+IP衍生的流量變現模式,對閱文集團進行免費制度大改革。
閱文集團CEO程武在2020年財報會電話會議上表示,2021年業務重點是增長用戶,特別是免費用戶方面。
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閱文集團免費閱讀業務的日均活躍用戶達到了1300萬,比2020年增長了30%。
據了解,由于閱文集團在2019年3月匆匆上線的免費閱讀產品“飛讀”,規模發展極其有限。新高管層入主后,在免費小說賽道上通過發力昆侖中文網代替飛讀,并與QQ瀏覽器、微信讀書、掌閱等平臺開展合作。
今年上半年閱文與騰訊成立了免費小說聯合項目組,推進閱文與騰訊生態體系里各渠道的合作。
昆侖作為這一輪發力重點,能否在免費閱讀模式中找到合適的盈利方向,外界普遍處于觀望狀態。
當然,對于不少平臺來說,免費閱讀模式下,廣告自然是變現的不錯方式。
雖然財報顯示,騰訊產品自營渠道在線業務收入同比增加14.7%至3.54億元,主要由于持續擴張的免費閱讀業務所致。
但對于免費閱讀的廣告變現,閱文集團顯得十分克制。財報發布后的電話會議上,管理層表示:認為用戶和內容還是商業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希望能夠以擴大用戶,提高留存率,包括孵化和挑選出優質的內容為主。
目前,免費閱讀變現能力不明朗,閱文集團在年中報中還坦言,免費業務讓內容成本大幅增加。閱文集團上半年內容成本是8億元,同比增加37.1%。內容成本占總收入為18.4%,去年同期為17.9%。
閱文集團目前的免費模式還在一定程度上對付費閱讀造成不利影響。由于閱文集團持續擴展免費業務,導致來自自有平臺產品及自營渠道的平均月付費用戶由1060萬人同比減少12.3%。2021年上半年,為930萬人。
盡管閱文集團用戶每月貢獻收入36.4元,同比增加6.7%。但2021年上半年,閱文集團的平均月付費客戶為930萬,可貢獻3.4億元收入,而去年同期的1060萬人可貢獻3.6億元收入。付費貢獻的收入總體減少了。
再加上付費閱讀本身已陷入增長瓶頸,上半年閱文集團發力免費閱讀,在線閱讀的總體收益并沒有太大進步。
財報顯示,上半年,閱文集團在線閱讀實現收入25億元,同比增長3%。相較于2020年在線閱讀業務收入同比增長32.9%,今年的增速無疑遠遠低于預期。
年中報發布后,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將閱文的目標價從80港元降至76港元。摩根士丹利稱,倘撇除新麗傳媒,閱文集團上半年線上閱讀疲弱被IP業務增長所抵銷。閱文在免費閱讀變現上仍審慎,而IP業務發展仍需時,考慮內容監管不確定性下新麗傳媒以外IP業務估值下降,因此下調目標價。
此外,基本盤面臨威脅,IP“升維”的第一步也還沒有走穩,閱文集團已經邁向IP“升維”的第二步。
年中報顯示,今年年初,閱文成立“IP增值中心”,發力消費品供應鏈、全品類潮玩、線下實景消費三大賽道。發布會現場,閱文宣布了劇本殺領域將與芒果TV、熹多文化、探案筆記等圍繞閱文IP做主題開發,并與萬代等合作伙伴開發盲盒玩具等。
按照閱文集團“IP升維”三步走戰略,最終會“穿越時代、生生不息”。現實能否按照計劃步步為營?
如果《青簪行》重拍,你最期待的男主是哪一位?評論區里聊一聊~~~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