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薈團被阿里坑了?社區團購“優等生”潰退!
累計獲得超過12億美元融資,今年初還入駐了“淘寶買菜”,作為社區團購頭部選手的十薈團,為何突然裁員、關城?
來源/無冕財經??作者/海棠葉??編輯/陳澗
社區團購“老三團”又曝危機。
自8月20日起,十薈團相繼被曝大量裁員、關城,收縮范圍波及逾90%入駐省市。
8月25日,無冕財經研究員查詢十薈團小程序發現,西安、南寧、溫州等一眾傳言被撤的城市團,大多只剩下包郵到家的產品在架,生鮮產品寥寥無幾。
一位成都的供應商表示,十薈團的訂單占比不到當地10%,供應商很少專做十薈團,因為訂單量不夠。
有行業人士稱,十薈團更像是阿里斥資砸下的、在前方開道的棋子。
十薈團會不會出局?
“21號上午才通知下午開會,下午就開始清理公司資產打包寄走了,前一天員工都在認認真真工作到晚上十點半,然后第二天突然宣布被失業了,根本不按勞動法給予正常的賠償,還威脅員工主動簽離職。”8月22日,小皮(化名)在十薈團微博超話控訴公司。
這只是個開始。
更多的小皮涌入各大社交平臺維權,同時團長、供貨商、配送司機加入討伐隊伍,一時間,十薈團陷入裁員、封團、關站、撤城風波中。
?▲十薈團向員工發布的“離職提示”,圖片來自紅星新聞。
據連線insight消息,從8月20日下午3點開始,長春、南寧、青島、漳州、福州、哈爾濱等城市供應商,陸續接到當地網格倉即將關停業務的通知,“已經確定關停業務的地區,裁員比例在30%-40%之間。”
而據十薈團內部高層透露,未來十薈團只保留湖南、湖北、江西等優勢區域,部分虧損較高的區域將逐步關停。
十薈團官網顯示,截至目前,其業務已完成華中、華南、華東、華北、西北、西南、東北7大區域、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000余市縣布局,覆蓋全國83萬社區、5083萬家庭用戶。
換言之,這次大規模收縮,波及到十薈團超90%的進駐地區。
“十薈團將與阿里MMC在部分地區進行區域整合,在運營方面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團隊協作,探索社區團購業態。”8月21日,十薈團創始人陳郢在內部信中道出十薈團的未來。
被裁員工、供應鏈、區域倉配和團長運營資源,可能會由阿里MMC來接盤。
一名四川地區的十薈團被裁員工表示,人力部門稱為被裁員工爭取到了面試阿里MMC的機會,下周還會有MMC團隊進行招聘宣講。
全國各個地區被裁撤的人員中,一些產品、運營崗位成員被告知,只要主動離職,有進入阿里繼續工作的機會,但這批可被推薦面試MMC的人員里,并不包括技術、倉庫管理等職位。
業務方面,據壹覽商業從十薈團內部人士處了解到,十薈團撤掉了20多個城市團給到盒馬生鮮接手,包郵到家業務不會有變化。
十薈團的命運,似乎一直掌握在阿里手中。
根據天眼查數據,自2018年6月成立至今,十薈團共獲得7筆、累計12.15億美元融資,其中阿里自A輪開始便4輪注資跟進。
2020年11月,十薈團C++輪融資,阿里巴巴和Jeneration Capital時代資本聯合領投,融資規模達1.96億美元。
?▲十薈團經歷多輪融資。
充足的彈藥補充下,盡管美團、拼多多、滴滴等巨頭來勢洶洶,創業選手十薈團依舊屹立于社區團購賽道。
“十薈團從數千家創業公司中脫穎而出,是在無數艱苦、兇險的大戰中錘煉出來的。在創業公司中,我們成立最晚的,一度手上的資金也是最少之一,一路all in賭了幾十次,才能走到今天。”1個月后的2020年12月,陳郢發表內部信感慨連連。
供應鏈、流量、運營等方面,十薈團也是借著與阿里聯動,建立起競爭優勢。
一方面,阿里旗下批發平臺阿里1688精選源頭工廠商品直接在十薈團上架,旗下超市大潤發也為十薈團提供商超日化類商品的供應鏈支持,豐富十薈團的供應。
另一方面,為了占據更多市場份額,今年1月底,阿里還向十薈團開放了手淘首頁的“淘寶買菜”入口,其中的SKU和自提點,直接與十薈團打通。
據36氪報道,在巔峰期,十薈團的總單量中淘寶買菜的流量占30%,不過目前這一比例下降到了5%-8%。
“阿里原來是投資十薈團的,現在盒馬想自己做社區團購,十薈團就把我們這些人打包賣給阿里了。”據紅星資本局援引內部某員工的說法稱,阿里出20億元完成此次整合,另外十薈團需要關閉20座城市的業務。
幾乎是同一時間,阿里社區電商事業群也正發生人事變動。
據晚點Late Post報道,8月23日起,阿里合伙人、B2B事業群、MMC事業群總裁戴珊將不再代表集團分管盒馬事業群,盒馬事業群總裁侯毅直接向張勇匯報。
“十薈團出現危機或許會對阿里在社區團購的布局上有所改變,假如與阿里MMC在部分地區進行區域整合,十薈團也有黯然出局的可能。”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網絡零售部主任、高級分析師莫岱青如此認為。
沖刺社區團購,阿里勝算幾何?
“原來淘寶買菜的入口是給十薈團的,現在被阿里自家的盒馬接手了。”十薈團一名此次被炒的運營員工透露,“十薈團退出的市場給盒馬了”。
此前,對于硝煙滾滾的買菜生意,阿里多路行軍,一邊投資押注十薈團,一邊讓淘寶、盒馬、支付寶、菜鳥網絡、零售通、大潤發等齊齊上陣。
2019年,大潤發接入“飛牛拼團”;2020年4月,菜鳥驛站聯合高鑫零售上線“驛發購”;2020年9月,盒馬鮮生推出“盒馬優選(后更名為盒馬集市)”;此外,阿里零售通和餓了么也布局社區團購相關業務——“外部撒網、內部賽馬”機制下,阿里人戰意旺盛。
但今年3月,整合了零售通社區團購業務和盒馬集市的MMC事業群成立。
這個被內部稱為“買買菜”的事業群成立,被視作是阿里一段時期內社區團購“內部賽馬”的終結者,也被視為阿里由小分隊局部參戰轉向集中資源全面作戰的信號。
對于MMC,阿里顯然寄予了厚望。
據了解,該事業群由“阿里十八羅漢”之一、B2B事業群負責人、阿里合伙人戴珊親自掛帥,事業群核心管理層多為P9、P10職級的行業資深人士:渠道部、商品部、技術部、運營部和供應鏈部五大部門,對應的五位部門負責人均屬于阿里少壯派。
同時MMC手握5張王牌:盒馬的生鮮、大潤發的商超百貨、阿里零售通的快消品、1688&淘特的源頭廠貨,以及阿里數字農業的直采基地,在供應鏈布局上高舉高打。
在倉配端,基于阿里系菜鳥物流的優勢,包括申通、韻達和中通等,都是盒馬集市的網格倉承包商。
在流量端,阿里配備了手淘的“淘寶買菜”入口、支付寶的小程序入口,多點引流。今年5月,在湖北等多地的淘寶特價版上,盒馬集市也已進入一級流量入口的序列,并且入口統一命名為“買買菜”。
在末端配送上,個人團長之外,阿里還發展零售通的150萬夫妻小店。
“對社區團購投入將不設上限。”MMC成立當天的內部會議上,戴珊喊出了口號。
1個月后,戴珊再發全員公開信《MMC,吹響集結號》,宣稱會把阿里巴巴集團沉淀的所有能力投入這個市場,“這一次,我們將再次打開一個全新的戰場。”
姍姍來遲者MMC,稱得上目前賽道上最有激情的選手之一。
具體來說,廝殺了一年后,如今美團優選的傭金已經從去年的10%降到了5%;多多買菜更低,平均只有4%;MMC的傭金最高,約8%-10%。
除了傭金,MMC對于團長的激勵也最為誘人:當天下單人數超過6人,總銷售額超過39元,就能獲得8元的最低獎勵;下單人數超過60,總銷售額超過588元,可獲得最高獎勵168元。
美團優選的激勵條件除了下單人數和銷售額,還要求團長分享推廣信息達一定的次數,現金獎勵也大大低于MMC:下單滿5人,銷售額滿67元,分享滿17次,可以獲得最低獎勵6元;下單人數滿19,銷售額滿230元,分享滿17次,可獲最高獎勵38元。
?▲MMC對團長制定的激勵。
效果可觀。據報道,MMC事業群成立后,盒馬集市全國日單量已從4月份的約200萬單,上升至目前約600萬單。
然而,MMC承壓不小。
據晚點Late Post報道,一位盒馬集市人士表示,MMC內部定下的目標是,最遲到7月1日,拓展到22個省域,件單量超越拼多多、美團,成為行業第一。
而據連線Insight消息,MMC事業群定下的2021年沖擊目標為:開通20個省以上,日均件數達4000萬單,日均GMV為3.5億元。
二者略有出入,但總的來說,這比行業頭部選手美團優選、多多買菜達成的數據都要高。
可供對比的一組數據是,據36氪報道,截至2021年4月,美團優選的日均GMV在1.8億,多多買菜則在1.6億上下。同時,今年美團優選將年GMV鎖定在2000億,并將沖擊5000萬-6000萬/天的單量;多多買菜2021年的GMV目標則是1500億。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阿里內部,對于如何捕食到社區團購這塊蛋糕,可能尚有不同意見和角逐。
7 月 17 日,盒馬正式推出醞釀了兩個多月的盒馬鄰里,并為此成立了盒馬事業群的第三個事業部“ NB(Neighbor Business)事業部”。
盒馬鄰里為盒馬線下自提店,采取預售+自提模式,主要布局在社區商鋪,更靠近居民生活點。消費者通過手機下單,次日上午8點后可自提。
雖然,在外界看來,模式上,盒馬鄰里是前置倉模式和社區團購的結合體,在盒馬內部很明確要把盒馬鄰里與社區團購區別開來。
“盒馬鄰里不是社區團購。”盒馬事業群總裁侯毅喊話,“很多人都問怎么和社區團購競爭,我說不用競爭,它們都會死,讓它們三年又何妨?”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美團優選、多多買菜穩當“冠亞軍”,橙心優選后撤,阿里MMC開展的其實是一場“季軍”爭奪戰。
據“地歌網”援引接近阿里的資本人士及阿里員工說法,社區團購是阿里巴巴今年新零售板塊投資的重點項目,目標是爭取進入市場前三行列。
阿里滿足于此?
按以往來看,阿里會繼續發力交戰,沖擊行業冠軍“鐵王座”。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