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節節敗退,蒸發的5400多億元只是開始
“蘋果稅”早晚取消?消費者能受惠嗎?
圖源:東方IC
來源/IT時報
30秒快讀
1、今秋,十天不到的時間內,蘋果接連發布了兩條關于App Store的更新,聲明在銅墻鐵壁的App內支付系統開一個口子,允許“閱讀器”類App在應用內提供一個單一訪問開發者網站的鏈接。這意味著,這些App也許將能繞過蘋果直接向用戶收費,而不需要繳納“蘋果稅”。
2、更大的潰敗來自于韓國市場,最新通過的韓國《電信業務法部分修正案》,要求包括App Store在內的所有平臺都不可再強制要求開發者使用唯一的支付系統。韓國真的會成為第一個完全沒有“蘋果稅”的國家?
3、韓國之后,9月10日,游戲開發者Epic Games對蘋果的反壟斷訴訟成功,美國加州法院法官勒令蘋果不得強迫開發者使用應用內支付,并允許使用第三方支付,該法令將于12月生效,這一禁令使得蘋果市值在一個交易日蒸發5400多億元人民幣。而在韓國之前,歐盟也對蘋果提起反壟斷訴訟,可能導致蘋果被處以相當于其全球營收10%的罰款。
說起“蘋果稅”,無論是開發者還是消費者,都苦之久矣。
蘋果的“戰線”正在步步倒退,開發者和應用開發公司將有機會徹底甩掉“蘋果稅”這個包袱。但是,在App內增加一個網絡鏈接是否就意味著蘋果的大幅讓步?“蘋果稅”是否真的要迎來終結?即便真的終結,App開發者會讓利于消費者,不對蘋果手機用戶收取更高的會員費,甚至相應減免嗎?? ??
蘋果的“多事之秋”
今年秋天,蘋果公司頗不寧靜。
8月26日,蘋果宣布將對App Store進行一系列更新。開發者可以向用戶介紹他們在iOS App之外的購買選項;增加開發者針對訂閱、App內購買與付費App可提供的價格點數量;并設立一項新基金,以協助符合資質的美國開發者。
蘋果的這一回應,針對的是2019年美國小型應用開發者針對蘋果公司的一起集體訴訟。開發者指控蘋果公司存在反競爭行為,包括蘋果在銷售應用時收取30%的傭金以及限制開發者與客戶之間的直接溝通。而App Store新政策的落地,意味著開發者和蘋果之間的集體訴訟以蘋果在“蘋果稅”等相關政策上的讓步而告終。
圖源:蘋果官網
在蘋果公司與美國開發者的糾紛剛剛告一段落之后,9月2日,蘋果官網公布了對App Store的另一項更新。消息稱,蘋果和日本公平貿易委員會(JFTC)達成和解。為此,蘋果稱將允許“閱讀器”類App的開發者在App內提供訪問其網站的鏈接,以便用戶設置或管理賬戶,而且這項更新將推廣至全球。預計這一更改將于2022年初生效。
圖源:蘋果官網
這一更新同樣指向開發者詬病已久的“蘋果稅”。在8月26日的公告中,蘋果表示“為了給予開發者接觸消費者的更多靈活性,蘋果公司宣布開發者們可以使用溝通方式(比如電子郵件)來分享iOS應用之外的支付方式。而針對在應用程序內發生的交易,如設置第三方支付、應用內H5頁面等依舊不被允許。”但短短幾天之后,在9月2日發布的新公告中,蘋果公司放開了App內的鏈接,允許開發者和用戶通過App內提供的單一鏈接訪問開發者網站。進一步放開了對App內購買的限制。
然而,蘋果官方并未給出正式回應,或者說,蘋果官方似乎有意忽略了一件大事。8月31日,據多家韓媒報道,在韓國國民大會全體表決中,以180票贊成、0票反對、8票棄權通過了《電信業務法部分修正案》。該法案要求,無論是谷歌Google Play商店還是蘋果App Store,在韓國市場都不可再強制要求開發者使用平臺唯一的支付系統。修正案還包括禁止應用市場經營者不當拖延內容審查等行為,以及允許韓國政府開展應用市場運營情況調查的內容等。
盡管該法案還未正式生效,但箭在弦上,一觸即發。《電信業務法部分修正案》只需要韓國總統文在寅的簽名,就將正式成為法律。作為全球首個明確針對“平臺稅”的正式法案,這似乎意味著,在韓國市場,3:7分成即將終結。韓國或將成為第一個完全沒有“蘋果稅”的國家。?
蘋果可以退讓,但不會取消“蘋果稅”
“蘋果稅”真的進入倒計時了嗎?
“已經開始執行了嗎?”針對韓國通過《電信業務法部分修正案》一事,國內iOS獨立開發者Sheldon判斷:“蘋果肯定不會配合的!”
在Sheldon看來,只要蘋果和谷歌配合整改,韓國搖身一變即可成為IT界的開曼群島(避稅天堂),許多韓國境外的開發者和公司會選擇到韓國設立子公司避稅。“蘋果2020年光App Store的營收就達到了640億美元,相當于2個小米,這個蛋糕蘋果是不會允許出現任何一絲裂縫的。”他說,因此蘋果、谷歌兩巨頭不可能接受整改,甚至可能直接暫停韓國方面的充值通道,而韓國開發者要想生存,只能注冊境外賬號。
蘋果對該事件的回應中,似乎也未見退縮。蘋果方面重申了此前所發布的聲明,稱這項法案將使從其他來源購買數字商品的用戶面臨欺詐風險,破壞他們的隱私保護,并使他們難以進行管理。這項提議可能會削弱消費者對App Store購買的信任,這將會導致韓國超過48萬名開發者減少機會,而他們迄今已經在蘋果生態中賺取了超過8.55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471億元)。
圖源:東方IC
和蘋果在日本、美國方面遭到的挑戰相比,韓國《電信業務法部分修正案》一旦正式實施,對蘋果而言無異于釜底抽薪。無論是針對小型企業推出“蘋果稅”優惠,還是允許“閱讀器”App內設置單一鏈接,對于蘋果來說,或許都還沒觸及到其根本利益。
2020年底,Sensor Tower的報告顯示,App Store的開發者約有98%都有資格享受15%“蘋果稅”的優惠政策,然而這些開發者僅占App Store總營收的5%。而在App內提供訪問開發者網站的鏈接,是否真的能夠達到預期效果,受到iOS用戶歡迎,也未可知。
今年初,Sheldon開始享受“蘋果稅”的優惠政策。在他看來,15%的抽傭已經非常良心。
“如果你去其他平臺,可能收得更多”。作為一個iOS開發者,“蘋果稅”更像是進入蘋果生態的入場券。“我主要做手表App,智能手表的生態這方面蘋果是業界最佳的,其他的都不能打。”Sheldon說,“這個生態蘋果花了很大的精力去打造,為獨立開發者搭建了開發平臺,提供了很多免費的工具,讓我即便是一個人,沒有公司的資金支持,也能利用很好的工具做出很好的App。”
所以,Sheldon認為蘋果收點錢理所當然。?
一個外鏈能撬動“蘋果稅”?
在9月2日蘋果發布的App Store更新方案中,有兩點讓很多開發者詬病。第一,是對“閱讀器”App的定義不明確;第二,是其中的“單一鏈接”缺乏詳細的說明。
關于“閱讀器”應用,蘋果給出的解釋是,包含數字雜志、報紙、書籍、音頻、音樂和視頻類App,因為他們不包含“應用內的數字商品和服務”。
正因如此,外媒普遍認為,Netflix、亞馬遜、Spotify等應用將成為最大的受益者。而對標國內市場,是否意味著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以及起點、快看漫畫、微信讀書等一些產品也將在2022年享受到新的規定?那么B站、斗魚等直播類的應用又到底算不算?
圖源:網絡
為此,《IT時報》記者咨詢了蘋果官方客服。客服表示,暫時沒法給出關于“閱讀器”類App的明確定義,開發者只有通過提交App,經由開發者審核團隊審核之后,才能明確此類是否符合聲明中所提及的“閱讀類”App。
由于對“閱讀器”沒有缺乏明確的定義,此項新規所涉及的范圍很難得到評估。
在蘋果的表述中,蘋果允許這些App 的開發者與用戶分享訪問他們網站的單一鏈接,以幫助用戶設置與管理他們的賬戶。但是“單一鏈接”所能達到的效用和范圍,蘋果并未給出明確的說明。
開發者Troughton Smith認為,基于蘋果的新聞稿,開發者可以做出大膽的假設,即在今年剩下的幾個月里,不會強制要求進一步改變其引導做法。蘋果限制僅在“閱讀器”應用內推行該做法以及放開一個單一的應用內鏈接,仍是遠遠不夠的。
開發者John Siracusa則提出疑問:“你的‘閱讀器’類 App 能夠包含一條經過批準的網站鏈接……但是開發者能否在鏈接周圍提供一些文字描述,解釋和引導用戶進行點擊呢?”
在2022年新年到來之前,蘋果或許正在為“閱讀器”“鏈接”“支付”等概念加上各種各樣的限制和條件,以保證自己的核心利益。
記者觀察:消費者能受惠嗎?
對消費者來說,“蘋果稅”取消之后,他們也能分到那杯羹嗎?
一直以來,iOS用戶的App內付費標準略高于Android用戶已成為一種“潛規則”。但經過多年“蘋果稅”的調教,不少App在經過多方權衡后,已經做出了各自的選擇。例如,此次涉及的“閱讀器”類App在國內大多已經可以通過網頁形式進行充值,以此來繞開App內購買。
例如“晉江文學城”App,在網頁端,充值比例為1:100,而在iOS端,App內充值比例只有1:60。但只要使用同一個賬號,通過網頁端充值,就可避開App內購買。
但也有不少App,其網頁端的充值標準收費和iOS端持平,例如愛奇藝、起點中文等。甚至一些App在iOS端價格更加優惠,比如QQ音樂,在iOS端就推出了綠鉆會員首月1元的優惠,但在其網頁端,則沒有找到。
當下這種情景下,如果有方式能夠繞開蘋果的官方支付,少付這30%的“蘋果稅”,這些“閱讀器”類App真的能夠讓惠于民嗎?顯然這種可能性并不大。
無論蘋果還是其他手機廠商的應用市場,向App開發者收取一定比例的“稅”已成為行業慣例,且蘋果應用市場的分成比例并不比一些Android平臺來得高。
蘋果是一個優質移動生態的開創者和建造者,蘋果不會做那個“冤大頭”,如果“天要變”,必須整個移動行業生態一起聯動。
所以,“蘋果稅”的取消是一場“神仙戰”,咱老百姓就看個熱鬧。
作者/IT時報見習記者 范昕茹
編輯/王昕?挨踢妹?
排版/季嘉穎
圖片/蘋果官網、東方IC、網絡、競核、財信證券
來源/《IT時報》公眾號vittimes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