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美團、淘寶先后掉坑,iOS15升級后App集體“淪陷”了?
微信、美團、淘寶先后掉坑,iOS15升級后App集體“淪陷”了?
盡管因為BUG太多遭人吐槽,但iOS?15系統(tǒng)仍然在整個互聯網界掀起了一陣血雨腥風。
先是微信。一開始,有網友“爆料”微信在后臺反復讀取用戶相冊。次日,通過同樣的一款名為“隱私洞見”的App,有網友發(fā)現,美團也在后臺讀取了用戶定位信息。接著,網友發(fā)現淘寶、高德地圖、知乎、微博,都存在讀取用戶相冊、定位或訪問網站的記錄。?
各大互聯網App無一幸免。甚至有數碼自媒體干脆放話,“都一樣”。
蘋果的一次更新,造成了堪稱互聯網App史上第一宗集體大案:到底是這些App全都是小偷,還是iOS 15的又一個漏洞?
實地測試:使用頻率較高且被有權限的App,都在不斷獲取用戶信息?
便于更好了解相關情況,我們也按照這位網友說到的方法,下載了“隱私洞見-App?Privacy?Insights”這款軟件進行了一些測試。
我們先拋結論,再詳細介紹測試的情況,測試的結果簡單概括是:那些使用頻率較高且有定位權限的App,的確在后臺不斷獲取用戶的位置信息。
首先,安裝“隱私洞見”軟件就必須要iOS15系統(tǒng)。下載安裝之后,我們要將iOS系統(tǒng)存儲的App活動記錄導入到“隱私洞見”,然后我們就可以看到我們的蘋果手機里安裝的App在后臺的活動情況了。
接下來,就是激動人心的時刻了。微信的活動記錄最多,包括讀取照片、通訊錄以及位置信息,當然這與使用微信的頻率高有很大關系。淘寶是幾乎每隔1分鐘就會有一條活動記錄,包括“獲取用戶的位置”和“讀取照片”。微博則是每隔2-3分鐘就會有一次“獲取用戶的位置”記錄。高德和滴滴兩款App也存在短時間內多次獲取用戶的位置情況,
對于很多網友關注的授權情況問題,很多App本人已經記不清當時的授權,但通過在系統(tǒng)設置的定位服務里還是可以看到這些App的授權情況。
經過測試,凡是活躍的App,如微信、淘寶、微博和高德等,都是經過了授權“始終允許”,而“滴滴”則授權在“使用期間”可以獲取位置信息。在后臺關閉滴滴后,滴滴也的確停止了獲取信息的動作。
?
App們讀取用戶信息的邏輯是什么?
在這幾個App中,目前只有騰訊于10月8日晚對此做出解釋。但這個解釋,看起來應該沒有讓用戶看懂。
騰訊的解釋是,當用戶授權微信可以讀取“系統(tǒng)相冊權限”的前提后,為便于用戶在微信聊天中按“+”時可以快速發(fā)圖,調用了iOS系統(tǒng)為開發(fā)者提供的相冊更新通知標準能力。
其實,換成大家能夠理解的話說,就是在升級iOS15之后,當用戶的相冊發(fā)生內容更新時,系統(tǒng)會通知一些用戶賦予了長期相冊權限的App,提醒App可以提前做準備了。
于是,這些擁有了數據權限的App就開始忙活起來了,“系統(tǒng)通知我們了,說主人有新的相片了可能會發(fā)朋友圈,咱們提前接入一下相冊入口吧”。?
這個邏輯是系統(tǒng)暗藏的,用戶很難理解。但是基于iOS系統(tǒng)現在的設定,基礎前提有兩個,首先,是用戶授予了App長期權限。例如,在微信的案例里,是用戶授予了始終讀取全部相冊的權限,而在美團、高德里,是用戶授予了始終讀取定位信息的權限。
第二個前提,是用戶的相關信息發(fā)生了變化,系統(tǒng)通知了這些有權限的App。例如,當你使用地圖軟件時,當用戶位置發(fā)生了變化,系統(tǒng)會告知App,App進行實時讀取后,才能更新用戶的移動,完成導航服務。
也就是說,iOS系統(tǒng)默認用戶勾選了“始終授予權限”之后,就是對這些App隨時提供服務有需求,當用戶的相關信息發(fā)生變化,系統(tǒng)會認為用戶可能會產生需求,接著再去通知和喚起相關App?
比如說,如果用戶授予了美團長期定位權限,在后臺進程中又沒有關閉美團,當發(fā)生位置移動時,系統(tǒng)就會告訴美團用戶移動了,美團就會自動開始讀取定位信息,做好用戶要點外賣的準備。
?
?
用戶為什么會害怕??
從上面的邏輯來看,微信本意上是為了讓用戶發(fā)送圖片體驗更快速流暢,但是在iOS系統(tǒng)的表述里,App的該準備行為會被記錄成讀取系統(tǒng)相冊。
用戶是善忘的,從上述情況看,用戶其實并不清楚自己已經授予了App的“長期權限”,并且,也沒有在后臺繼續(xù)關閉這些App,客觀上造成了系統(tǒng)認為用戶一直有需求,因此,當用戶的相冊、位置發(fā)生了變化,就會不斷喚醒這些App來完成服務。
上述過程,在用戶視角看來是難以理解的冰山之下。他們所能看到的,就是通過一款軟件發(fā)現了自己的App似乎在“偷偷行動”。而每一個動作是因為什么而發(fā)生的,其實用戶根本無法了解。
這就造成了一個普遍性的質疑:你有必要做這些動作嗎?
?
過去很長時間以來,我們個人信息保護的意識不高,不少App的確存在過度收集用戶數據的情況,而長期沒有對用戶進行耐心準確的解釋說明。
因此,當黑盒子被打開,用戶陷入了未知的恐慌,這也是自然反應。從更高的維度看,這也是這些App長期缺乏公眾溝通造成的后果。
因此,這樁互聯網App集體曝光案背后,是公眾的隱私保護意識大幅提高。從這個角度來說,iOS15升級,讓所有App意識到必須要更明確邊界,不僅對用戶是保護,對App也是一種保護。
?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fā)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fā)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