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落地前,自動駕駛迎來中場補給
從上世紀90年代《霹靂游俠》里的科幻場景,到北京、上海等多地可以隨叫隨到的RobotTaxi,自動駕駛的智能汽車正從夢想照進現實,飛入尋常百姓家。這也導致資本市場對自動駕駛的熱情一路高漲。
作者/戰兵 編輯:祺然??出品/壹DU財經
從上世紀90年代《霹靂游俠》里的科幻場景,到北京、上海等多地可以隨叫隨到的RobotTaxi,自動駕駛的智能汽車正從夢想照進現實,飛入尋常百姓家。這也導致資本市場對自動駕駛的熱情一路高漲。
勁邦資本合伙人王榮進曾對媒體表示:“2015年是自動駕駛領域投資巔峰時刻,出現了幾十家甚至上百家的相關企業。”如果把自動駕駛看做一場盛宴,2015年上的是涼菜,真正的熱菜、硬菜在今年上桌。
今年以來,自動駕駛領域投融資不斷,不論是初創企業,還是科技巨頭,紛紛刷新著融資新紀錄。最新的紀錄是自動駕駛初創公司Momenta創造的。其C輪累計融資額超10億美元,系自動駕駛領域2021年以來中國最大規模的融資。
在壹DU財經看來,今天的自動駕駛正迎來一個轉折的關鍵節點——從拼技術的上半場,進入到拼市場、拼規模化落地的下半場。蜂擁而至的資本為各家準備了充足彈藥,讓各家在短暫的中場休息中獲得補給,奔赴更為激烈的下半場。
在自動駕駛行業,一個普遍的共識是,上半場完成了從0到1,下半場即將實現從1到N。所謂從0到1,即各家的技術路線從實驗室進入到小規模落地階段,驗證了可行性。
典型的代表是自動駕駛量產車型和部分城市部分路段的RobotTaxi服務。2020年10月,Momenta發布 Robotaxi產品Momenta GO,在蘇州展開載客運營測試;今年2月9日,小馬智行搭載其最新一代系統的自動駕駛汽車——雷克薩斯RX450h量產下線;8月百度上線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平臺“蘿卜快跑”,計劃三年內將覆蓋 30 個城市;8月,AutoX在上海嘉定投放100輛車,提供RoboTaxi服務;9月,文遠知行發布中國首款L4級自動駕駛輕客,進入同城貨運領域......
所謂1到N,即即將進入大規模落地的應用和商業化階段。規模化應用意味著要把軟硬件技術裝載到新車上,不是幾十臺、幾百臺的量,而是數萬臺甚至數十萬臺的量。這對自動駕駛企業來說,無疑需要巨大的資源、資金投入。
在自動駕駛領域,大致可分兩類企業,一類是初創企業,依靠創始人的技術天賦創業,2015年以后入場,企業規模較小,如Momenta、小馬智行、AutoX等均創立于2016年;一類是成熟企業,包括互聯網、科技巨頭及車企,如百度、華為、滴滴、吉利等,它們的資金、資源更為豐富,在大規模落地應用方面具備優勢。
正如小馬智行聯合創始人兼CEO彭軍對媒體所說,“上半場是什么好就裝什么,下半就要考慮到供貨、成本、耐用性、適配性等各種問題。”在下半場,對于自動駕駛領域的“小廠”來說,其挑戰更多、難度更大。
一方面,在自動駕駛即將大規模落地應用,迎來商業化曙光前夕,資本有“上車”的需求;另一方面,自動駕駛企業,尤其初創型公司也需要充足彈藥來提升自己實力,迎接未來挑戰。于是,雙方一拍即合,在2021年造就了自動駕駛一個新的融資高潮。
IT桔子的數據顯示,2021Q1,國內自動駕駛融資額達到107億元,期間,小馬智行、文遠知行均獲得1億美元以上融資;Q2達到114.3億元,典型獲投企業包括智駕科技PlusAI獲得2.2億美元D+輪融資、縱目科技獲得1.9億美元D輪融資等等;Q3自動駕駛累計獲得融資138.5億元,共計36起融資,平均3天左右就有一起融資,典型企業包括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提供商元戎啟行獲3億美元融資等。
這些投資人中,不乏車企的身影。Momenta的創紀錄融資中就有上汽集團、通用汽車、豐田汽車、戴姆勒-奔馳等國內外車企;小馬智行獲得豐田、中國一汽的戰略投資;文遠知行拿到來宇通2億美金戰略投資;東風汽車投資了自動駕駛技術研發商佑駕創新;吉利汽車5000萬美元投資億咖通科技;廣汽今年5月投資滴滴自動駕駛3億美金后,近期又獨家投資來禾多科技。
車企帶來的不僅是資金,還有事關規模化落地與商業化的機會。Momenta首席財務官張鵬曾在一次采訪中表示。“我們最看重的,就是頂級車企對我們的認可,這比拿多少錢更重要。既然對我們技術認可,肯定會把部分訂單、研發業務給到我們,雙方一起做自動駕駛產品。”
小馬智行聯合創始人兼CTO樓天城曾對媒體表示,“上半場最重要的結果就是進入下半場。”某種程度上,拿到投資人尤其車企投資的自動駕駛企業獲得了下半場的“入場券”。那些沒有拿到投資的明星自動駕駛公司,包括吳恩達曾擔任董事的Drive.ai、自動駕駛卡車初創企業Starsky Robotics等,相繼倒閉。
在此前《自動駕駛到了開花結果的時候嗎?》一文中,壹DU財經將市面上大大小小的自動駕駛公司分為兩類。一類是技術外溢型企業,比如百度、華為、Momenta、小馬智行等。它們依靠原本的技術儲備和研發實力,切入汽車產業。另一類是業務外溢型,比如吉利、蔚來、滴滴、京東等。它們在各自業務領域,或基于產品迭代,或基于降本增效的考慮,走上自動駕駛的研發道路。
不僅是基因不同,導致它們走上不通道路。技術路線、企業規模、應用場景的不同,也會影響它們規模化落地的進度和商業化的前景。
從技術路線來看,自動駕駛主要是兩類,一類是單車智能,一類是車路協同。前者是大多數自動駕駛公司的選擇,包括谷歌旗下Waymo、特斯拉,以及Momenta、小馬智行等國內公司;后者包括百度、蘑菇車聯、希迪智駕等。
今年6月,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AIR)與百度Apollo聯合發布《面向自動駕駛的車路協同關鍵技術與展望》(以下稱“白皮書”)。白皮書指出,車路協同是單車智能的高級發展形式,能讓自動駕駛行車更安全、行駛范圍更廣泛、落地更經濟。在兩者協同作用下,自動駕駛規化商業模落地門檻能夠大大降低。
值得一提的是,百度是較早兩條道路同步推進的公司。2019年底,百度Apollo掌門人李震宇就宣布“單車智能+車路協同”并進,后來,百度對外稱其為“ACE智能交通引擎”,核心是其“車路云圖”的能力的集成。
就算在單車智能領域也存在不同路線的抉擇,一類是車企,如特斯拉、蔚來等車企,專注量產自動駕駛,相當于,特斯拉直接使用真實車輛進行眾包測試、收集數據;一類是完全無人駕駛,希望一步到位。Momenta則選擇兩條腿走路,既向車企交付可量產的自動駕駛系列產品,從中源源不斷產出數據流;又持續研發更先進的數據驅動算法,不斷為量產產品提供技術流。這樣做的好處是,能從量產交付的產品中獲取收益,又能不斷投入技術研發,實現良性循環。
除了百度和Momenta這種“兩條腿”走路的企業,大量的自動駕駛企業則走向了更為細分的專業領域,以尋找生存空間。
有業內人士分析,自動駕駛市場存在諸多差異化、細分化場景,很難一家獨大。自動駕駛初創企業應該走專小特精的“小巨人”之路,在具體細分領域做到極致,才可能進一步發展壯大。
文知行遠在乘用車市場之外,9月宣布與江鈴汽車、中通制造、使用量產電動自動貨車Robovan,向商用車市場進軍,而在獲得宇通投資之后,還提出要打造自動駕駛巴士。
仙途智能2020年在上海推出自動駕駛清掃車,并向海外市場拓展,出口至德國杜伊斯堡的物流園區和莫斯科北方河運碼頭。5月,西井科技與和記港口集團聯合打造的全球首個AI無人駕駛集卡與人工駕駛集卡混行自動化碼頭項目投入商業化運營。
蘑菇車聯則在今年3月、9月,分別與湖南省衡陽市、河南省鶴壁市達成戰略合作,推進包括車路協同在內的智慧交通建設,項目訂單分別為5億元、3億元。
今年4月上市,被譽為自動駕駛第一股的圖森未來就專注于貨運行業的無人駕駛。
有人將自動駕駛未來的市場空間劃分為幾個部分:Robotaxi(無人出租)、Robotruck(無人卡車)、智能駕駛Tier 1(一級供應商)等三個萬億級市場;無人配送和Robobus(無人公交)等兩個千億級市場;港口、礦山、機場、園區等封閉場景的數個百億級市場。在這些領域,大廠、小廠均有機會。
不論在哪個細分市場耕耘,規模化、商業化決定了,與車企合作,獲得車企支持的自動駕駛企業將更有優勢。于是,有條件的自動駕駛企業自己下場造車,比如百度,沒條件的則積極與車企綁定。
對于自動駕駛企業來說,從0到1相對容易,而從1到N,難度成倍放大。不僅要實現規模化量產,還需考慮消費者體驗、信任度以及所需承擔成本之間的關系。
在下半場的比拼中,資本是帆,車企是槳,用好這兩個工具的自動駕駛企業將有望順風順水、一路向前,用得不好就有可能翻船落水。
圖片來源于公開網絡,侵刪。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