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圈文化反撲,中國演出行業協會被圍攻,究竟為何?
文娛界需要行業規范。
來源/鋅財經 文/孫鵬越??編輯/大風
近期,娛樂圈風波不斷,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對相關藝人進行道德申斥,呼吁會員單位對他們進行從業抵制。在短時間內,不正的飯圈文化得到了很好的肅清。
但就在前幾天,業內知名制片人李學政卻發出不同的聲音,他公開質疑中國演出行業協會越界管理,言下之意就是:中國演出行業協會雖然做的對,但是它不能去管理藝人,也沒有資格去“行使正義”,這是對演員的不公平。
一邊站了思想正確的立場,一邊又懷疑權威性,李學政似乎有些假借民意,已圖私利?
但他的微博下一片留言叫好,大量不明身份的網友,排著整齊流利的“飯圈陣型”,痛斥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的不公平。
張哲瀚在靖國神社前拍照
據了解,這些留言的網友很大一部分都是張哲瀚的粉絲。8月13日,張哲瀚在日本參觀靖國神社并拍照留念,引起全網公憤,然后被中國演出行業協會進行行業抵制。
如今喪失理智的“死忠粉”死灰復燃,借著李學政的由頭,光明正大開始了飯圈文化反撲。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是誰?
在李學政口中,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是一群業外人士組成的狐群狗黨,是不正規,不受國家管理的“法外之地”。
但實際從協會官網和媒體報道上可以了解到,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經民政部批準的一級社團,其業務主管是由中國文化部和旅游部,是全國性的演出行業組織。網絡表演直播分會是中演協下設的分支機構。
開展行業自律也并不是從今年才開始的,中國演出行業協會自2018年2月起正式實施《網絡表演(直播) 行業主播“黑名單”管理制度(試行)》,組織全體會員對嚴重違法違規主播在行業內實行聯合抵制和懲戒,至今已經陸續發布九批共446名網絡主播警示名單。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第九批警示名單公告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的警示名單全部是受到上級部門的監督,在法律的框架內進行。針對的是流量至上、畸形審美、“飯圈”亂象等失德藝人和低俗主播,防止他們對青少年產生不良影響,嚴重污染社會風氣。
李學政抨擊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的工作意義,那就不由深思:他背后的利益群體是誰?是失德藝人?是低俗主播?還是飯圈?
為什么需要協會?
李學政長篇大論地在質疑,演出行業協會對藝人的管理是否“公平”。
實際上,協會根據實際情況對藝人發起的“抵制”,大多數情況是沒有強制的法律效應。很大層面上,是包括群眾、粉絲、平臺在內的自發抵制。比如張哲瀚,他借口自己的無知,就可以去靖國神社拍照旅游?這個借口太荒謬了!這是對歷史的不尊重,國家的底線不容突破!
如果沒有協會帶頭行業抵制,那張哲瀚多半是自罰三杯,輕輕帶過,道個歉或發個公告就完事了。冷處理幾個月后,又可以憑借一張臉收割一波飯圈粉絲。
作為公眾人物,演藝圈相關從業人員往往有極大的影響力。因此不能只想著出名賺錢,需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作為一個榜樣力量,讓粉絲正確效仿,不應給社會帶來不正之風。
不光演藝圈相關從業人員需要道德約束,行業和平臺也需要,因為很多給社會帶來負面影響的公眾人物,并沒有到“違法”的地步,而是“失德”。這就需要行業具備正確價值觀來定性,引導網友不再逐臭審丑,拒絕道德觀念滑坡。
所以需要一個權威,需要有制度的保障,杜絕劣跡藝人轉移陣地洗白、復出。
現在一些失德藝人、劣跡藝人曲線復出的例子并不少見。就例如曾經一首《董小姐》火遍全國的民謠歌手宋冬野因為吸毒被封禁,但他一直沒有離開娛樂圈。雖然電視節目上不了,但新歌照樣發、商演照樣接、音樂節照樣參加,可以說宋冬野是劣跡藝人曲線復出的典型。
源自宋冬野微博
今年10月,宋冬野因為一場演出被取消,一怒之下發長文哭訴自己艱難不容易。詭辯自己是違法不是犯罪、自己是受害者不是加害者。控訴社會剝奪了他“正常工作”的權利。最終這場鬧劇以宋冬野社交賬號被永封告終。
說到底,以宋冬野為首的劣跡藝人并不是缺少“正常工作”的權利,而是舍不得娛樂圈,舍不得當明星賺得快錢。
而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對于失德藝人的評議,并不像李學政所說“濫用職權”。在制訂的《演出行業演藝人員從業自律管理辦法(試行)》中,明文要求參與評議的委員來自社會各界,包括律師、中小學教師、高校學者、婦聯團委、媒體記者等等,最終結果必須評委員全體達成一致才能實施。全方位確保評議的公平公正。
就算被協會納入失德藝人或者抵制名單,也是由協會會員單位自發執行的,這種行業自律有明確邊界,是以道德為基準線;而自律懲戒不是行政處罰,不具備強制性的法律效益。
現在互聯網“逐臭審丑”不良風氣盛行,不符合正常審美、不具有社會價值,尤其對未成年人群具有不良引導。導致群眾、平臺、媒體自發性地一起抵制,這是“價值觀上的統一”。
說到底,作為在聚光燈下影響力巨大并且又是極高收入的從業人群,有一個相對嚴格的行業規范也是必要的。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