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居上,快手顯危
如何在競爭中突圍,無疑是快手眼下的當務之急。
來源/花朵財經
快手成立于2011年,抖音成立于2016年。
然而誰也不曾料到,如今抖音已后來者居上,而快手似乎在顯危。
根據QuestMobile統計,2018年春節,快手日活數據為1.2億,而抖音、火山和西瓜的日活數據分別為6200萬、5300萬和4000萬。不過怎奈僅半年后,2018年年中,抖音日活數據便超過了快手。自此,兩大平臺日活數據差距開始漸行漸遠。
行至今日,更有網傳快手裁員30%,公司凜冬已至。
網爆裁員達三成
日前,據脈脈網友爆料,快手裁員30%,國際業務裁員30%已經開始。
網傳信息顯示,本次快手裁員覆蓋集中在薪資水平較高的員工,即100萬元以上的員工。
無獨有偶,在本次裁員消息曝光前,市場早有傳言快手12月將會開始勸退低績效員工。據媒體報道,有快手內部人員表示,直接裁員公司需要支付N+1補償金,因此先從績效打C開始。據悉,快手將績效分為SABC四個標準,C為最低績效。
經營表現不佳,現金流惡化,或是快手本次裁員的罪魁禍首。
11月23日,快手發布Q3季度財報顯示,公司第三季度營收為204.9億元,同比增長33.4%。但同期公司仍處于經營虧損狀態,當期凈虧損70.9億元,經調整后凈虧損達48.22億元,同比暴增401.4%。
財報還顯示,今年以來快手現金及等價物減少了171.31億元,大幅度下降了近3成。如此狀況,對快手的經營而言,儼然形成了不小的資金壓力。
第三季度電話會議中,快手首席執行官程一笑表示,快手對降本增效一直抱有很大的決心,并已從第三季度開始付諸行動。
用戶規模被反超
2021年春,快手曾頂著“短視頻第一股”的光環成功登陸港交所,總市值最高達1.76萬億港元,一時間可謂風光無兩。
但是,緊接著就是一路下跌。截至12月8日,相比于高峰時期的市值,快手公司的總市值縮水已超上萬億,報3543億港元。
上市不足一年,快手市值便已經跌至不足巔峰時期的一個零頭,巨大的差距背后是,快手正面臨著被抖音蠶食、份額萎縮的危險。
截至2021年9月,抖音/快手用戶與對方重合占比分別約為48%/84%。簡單來說就是,玩抖音的用戶有接近一半不玩快手,而玩快手的用戶有約80%會去玩抖音。
與抖音相比,快手的劣勢是自身用戶開始不及抖音規模。財報顯示,包括快手主站、快手極速版及快手概念版在內,快手第三季度MAU為5.279億。而根據QuestMobile測算,抖音9月MAU達6.72億。
盡管快手是短視頻領域的開創者,搶占了市場先機,但被競爭對手抖音超過只在須臾之間。抖音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曾經虧損額并不大的快手,在進入全面戰爭之后,公司的巨額虧損亦開始隨之發生。
2017年至2019年,快手每年虧損額穩定在約200億元。但自快手被抖音超越后,快手發起“K3”戰役,全員996與抖音正面競爭以來,到2020年公司虧損額已飆升至1166億元。截至2021年三季度,這一數值仍維持在718.72億元的高位。
居高不下的營銷費用,是吞噬快手利潤的重要因素。今年三季報,快手銷售及營銷開支已由去年同期的61億元上升至110億元,同比漲幅高達80.3%。
不過可惜的是,快手日活躍用戶同比增長僅有17.9%,為3.2億。仍遠落后于競爭對手抖音,超6億的日活躍用戶規模。
推薦機制與抖音形成較大的反差,可能是快手被抖音反超的重要因素。
據了解,依據快手的算法邏輯,平臺上的小號要想紅起來,前期需投入大量資源。無論是連麥打榜還是給大主播刷禮物,這都是一個較長的投入周期。
而抖音奉行的是中心化原則,流量由官方做主,不由私域決定,這樣的算法邏輯可以讓很多人一夜爆紅。簡而言之,抖音博主的粉絲數量和博主的視頻是否會火,并不存在必然的關聯。
如此一來,便會促使更多的博主或者原先入駐快手的博主,開始嘗試轉戰抖音。
直播電商也掉隊
在直播電商方面,快手與抖音亦打得難解難分。
電商是快手致力打造的第二增長曲線,但自2020年起,快手電商已經落后于抖音電商和淘寶直播。
2020年,快手電商實現GMV為3812億元,同期抖音電商GMV超5000億元,而淘寶直播的GMV也超過了4000億元,二者雙雙實現了對快手電商的趕超。
今年雙十一前,快手甚至將今年電商GMV目標從原來7500億至8000億元下調至6500億元,與抖音電商1萬億元的目標差距已然越來越大。
快手電商的崛起,始于辛巴家族式頭部達人,但也敗于此。2020年底,持續發酵近兩個月的辛巴假燕窩事件,讓快手的直播間被貼上了“虛假宣傳、炒作賣貨”的標簽。
自此之后,據媒體報道,為解決平臺過度依賴超頭部主播的問題,快手對大V主播帶貨不設定GMV目標,且限制了部分大V主播月度帶貨次數。
另一方面,快手一直引以為傲的快手小店也正在被抖音追趕。今年前三季度,快手小店總計實現GMV約3900億元;而在抖音的萬億目標中,抖音小店將貢獻約40%的GMV。
面對激烈的用戶爭奪,快手電商的業務收入還開始出現了下滑。今年前三季度,快手以電商為主的其他服務收入分別為12億元、20億元和19億元,第三季度收入有明顯的失速并且減少。
與抖音電商相比,快手電商的經營亦存在著顯著的不足。其中,快手此前并不重視品牌合作,直播電商一直標榜的是信任電商、私域流量,主播自身的信任度是吸引用戶購買的核心。
抖音則繞過了主播,加強了品牌自播渠道,品牌方可直接在抖音上開播賣貨。最終的結局便是,抖音整體電商影響力開始趕超快手。
在互聯網的眾多細分領域中,贏家通吃是殘酷又真實的生存法則。因此,面對抖音的競爭,留給快手的時間,儼然已經不多了。而如何在競爭中突圍,無疑是快手眼下的當務之急。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